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就成為了我國的領導黨派,而黨派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
任何在黨組織擔任干部的人,都應該切身實地的考察,為中國的發展做出貢獻,也應該傾聽民眾的呼聲,真正的做到為人民服務。
要知道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經歷了長時間的內亂,主要起紛爭的就是共產黨和國民黨。
之所以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而國民黨只能退到臺灣。
這正是因為共產黨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得到了人民的信任,這就更不能辜負民眾。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而人民就是一個國家的水,毛主席就深諳這個道理,因此他在人民的擁護下成為了我國的領導。
但他也沒有只端坐在領導椅上,而是經常性地會去往各地體察民情。有一次毛主席就去河南視察,而當他問到當地一處縣委書記問題時,對方卻回答不上來,這是什么原因呢?
毛主席又會怎么做呢?
南陽的重要性
南陽市南最大的地級市,因此毛主席在考察河南時,也就想去南陽看看。
不過南陽除了面積大之外,它還是一個有著多年歷史文化的城市,它在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歷史上兵家必爭的地方。
它如此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南陽是非常適合種莊稼、糧食的地方。
雖然科技會發展,人的思想會進步,但任何時候最離不開的就是糧食,如果沒有食物,人就會死亡。
而南陽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能夠種植大量的農作物。它還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從而能夠灌溉糧食。
其次,南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多條河流,也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
而它又有山圍繞,在打仗時候易守難攻。
如果古時候能夠占領此地,也就能夠沿水流去往各地。所以南陽在歷史上有非常多的戰役。
它是一朝古都,更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在楚漢時期,也是因為楚國沒有占領南陽,導致楚國當時非常被動。
除此之外,秦朝伐楚、劉邦爭霸天下等著名戰役都出自于南陽。
民間甚至有得南陽者得天下的說法。
在近代時期,南陽又是河北,陜西以及河南三省交界的地方,周圍都被環山包圍。
如果想要進入中原或是川陜地區,就必須要得到南陽。
在解放戰爭開始時,毛主席就非常重視南陽的地理位置,所以宛西戰役、攻克南陽等都是為解放南陽做的努力,只有解放了南陽,才能更好的朝南進軍。
靠著南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我軍還能挺進大別山,快速的得到解放勝利。
南陽除了地理位置比較重要之外,還有著非常多的有名歷史人物,比如張衡、張仲景等等。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毛主席也一直非常掛念河南,心系南陽。
作為糧食重要的產植地,也作為非常重要的地理要道,河南對周邊輻射影響很大。
而毛主席也對南陽燦爛的文化和光輝歷史情有獨鐘。
視察河南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毛主席多次在河南考察,他去過鄭州、開封等地。
在1952年,毛主席就想去南陽考察,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去成。
在1953年春天,各地都完成了土地改革,南陽人民也開始辛勤勞動,為了能夠有個好的收成。
然而突如其來的霜降卻讓很多莊稼凍死在地里。
不良商販開始操控市場上的物價,造成了嚴重的恐慌。
對此毛主席和中央從各地馳援南陽,并派出慰問團慰問,但這一次毛主席也沒有親自前來。
在1958年,毛主席再次來到河南,這一次他非常認真的想要去南陽看看,但因為南陽不通火車,公路也都是石子鋪成的,交通非常不方便。
當時河南省的領導認為毛主席年事已高,不應該在舟車勞頓。
為了讓毛主席了解南陽的情況,河南省委通知南陽縣書記來到鄭州當面匯報。
為此,縣委書記將所有能夠匯報的工作都總結起來。
面見毛主席他感到又激動又緊張,想要把一切準備的妥當,所以他熬了三天三夜,起草了幾十頁的書面匯報材料。
再見到毛主席后,縣委書記將手中所有準備的匯報材料一一匯報。
這名縣委書記名叫魏兆銘,出生于1924年,在1955年被任命為南陽縣委書記,這么多年來不斷的為黨中央做著貢獻,也在積極的開展各項工作。
但第一次見到毛主席,他還是十分的緊張,將準備好的材料匯報結束后,時間已經過去半小時。
在匯報結束后,魏兆銘等待著毛主席問話,他原以為主席提問的問題應該與他所匯報的資料有關。
所以有任何準備不充足的地方,他都能夠口頭解釋。
卻沒有想到毛主席卻問他諸葛亮曾隱居在臥龍崗,諸葛亮是哪里人這樣的問題。這可把魏兆銘難住了。
毛主席非常喜歡研究歷史,最喜歡的就要數三國諸葛亮。
三國有很多典型的戰例,毛主席通過研究從中得到啟發,這也幫助毛主席行成超然的軍事思想。
在與國民黨的斗爭中,毛主席采用的很多都是諸葛亮的軍事思想,這樣的戰術被稱為“三國式戰術”。
所以毛主席對南陽有著天然的好感,因為諸葛亮曾經躬耕于此,但實在是因為南陽剛剛下雨,交通被堵塞,毛主席無力前去。
毛主席喜歡三國時期的蜀漢文化,還曾經把共產黨比作劉備,他認為群眾就是諸葛亮,以此來說明群眾對于共產黨的重要性。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曾經寫到一句躬耕于南陽,就有人認為諸葛亮的故鄉是南陽,不過也有人認為葛亮的故鄉在襄陽。
魏兆銘一時不知作何反應,毛主席并沒有介意,而是直接回答他諸葛亮是山東瑯琊人。
隨后毛主席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那就是“二十八宿走南陽”中,誰是第一?
魏兆銘知道二十八宿具體有哪些人,但誰是第一他又答不上來。
毛主席再一次回復他“鄧禹為首”,鄧禹就是南陽人。
隨后毛主席問了第三個問題,那就是南陽農村的社員每人一個月吃幾兩香油。
魏兆銘知道市民每人每月3兩香油,但具體到農村社員吃幾兩,他并不知曉。
眾目睽睽之下,魏兆銘又尷尬又羞愧,最終只好回答毛主席不知道。
魏兆銘知道自己表現非常差,于是聽到毛主席詢問自己的年齡后,更是覺得自己斷送了未來的政治生涯。
但毛主席并沒有批評他,而后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后來幫助魏兆銘解圍。
毛主席面對一問三不知的縣委書記,他會怎樣做呢?
做法值得學習
毛主席沒有批評也沒有撤掉對方的官職,而是握著魏兆銘的手,對他說出了兩句臨別贈言。
一句是讓他多了解當地的歷史,第二句是讓他多關心百姓生活。
這也是毛主席對他的建議,這個建議放到今天仍然有著現實意義,值得很多人去學習。
關心當地的歷史,才能更了解當地的各項指標,才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幫助當地進行發展。
作為基層地方官,雖然握的權力并不大,但卻是一個真正能夠幫助人民和地方發展的領導。
如果地方官沒能好好傾聽民眾聲音,沒有切實的了解地方文化,而是習慣于聽報告,只會紙上談兵,這種行為會毀掉一個地區的發展。
并且歷史文化對一個地區的旅游業也非常重要,人文歷史能夠給當地旅游業增色,而旅游業能夠幫助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多關心民眾生活,這就是要讓地方官多關注民生。
要知道共產黨的宗旨就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如果沒有真正了解到人民的生活,只聽一些書面報告,就沒有辦法真正讓人民滿意。
毛主席希望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發展,是整個中國得到發展,而不是官位的高低。
所以他也要求手下的人不一味的追求虛無政績,而是要真正落實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毛主席這樣的做法告訴了地方官他們的主要任務和職責,同時也沒有在對方回答不上來的時候上綱上線。
因為魏兆銘給黨做出了貢獻,他并沒有犯下太大的錯誤,只是需要注重細節。
相信毛主席的這一番提點,他在未來也會多加注意。
而毛主席也不是在為難魏兆銘,他經常會詢問地方官一些關于地方歷史的問題。
比如他詢問過四川成都的地方官,都江堰管理處處長等等。
在他們沒有回答上問題來的時候,毛主席也都做了解釋,也帶領大家獲得了更多知識。
而毛主席本人也在不斷的踐行著了解人民,服務人民的宗旨。
從他參加革命以來,他就一直深入基層,了解基層,對于農村各個階層,毛主席都會深入調查、走訪詢問。
他會親自請教農民在農村的各種數據,也會親自體驗人民的日常生活。
這也是毛主席提問刁鉆的原因,因為他確實能夠想到些細支末節的地方。
毛主席會從這些數據中整理出適合當地發展的路徑,他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所以一直以來他都從群眾中來,又走到群眾中去。
他還讓自己的子女和下屬都前往基層,一方面可以了解基層生活,一方面可以鍛煉自己。
比如毛主席在1958年要求各級干部抽出一個月的時間當兵,不少干部也非常理解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他們都以身作則,雖然戰功赫赫,但卻從不居功自傲。
對于自己的兒子,毛主席看他從蘇聯留學歸來,也沒有像如今父母那樣因為思念而舍不得孩子做什么。
他反而是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陜北農村延安縣的一個老鄉家鍛煉,讓兒子學習耕種。
結語
地方父母官的確要知道地方歷史,這是很多地方官容易忽視的,雖然各地都會編寫年鑒。
但如今有些官員只是敷衍了事,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能夠更好地促進當地發展。
尤其是在官職調動的情況下,地方官想要管理好一個地區,就需要多深入了解,多去民眾的生活中去了解,而不僅僅局限在書面報告中。
想要成為一個好官,就需要切身實地的為人民服務,這樣才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想要去建好一個工程,就需要不斷的去周圍了解。
大樓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好的,最重要的是穩固地基,基礎沒有打好,那么整個大樓就會不穩。
而領導者的任務就是幫助人民蓋大樓,也就需要了解人民的需求,需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而不是擺著官架子,去忽視人民的需求,有些甚至還存在敷衍人民,打壓人民。
這與毛主席最初的思想相悖,毛主席幾十年前的囑咐,到現在還有現實意義。
每個人都不能只會夠紙上談兵,而是需要把理論知識切實的運用到生活中,這樣才有意義。
你認為這兩句話重要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