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當年在工業和軍事上那可是相當牛掰,可誰能想到,糧食問題卻像個甩不掉的“牛皮糖”,死死地纏著這個超級大國,對蘇聯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探究這段歷史,再看看俄羅斯后來在農業上的變革,咱能學到不少東西呢。
蘇聯的前身沙俄,在糧食生產上曾經有過一段“高光時刻”。斯托雷平執政那會,沙俄的糧食產量蹭蹭往上漲,直接把美國、加拿大、阿根廷這些國家都比下去了,糧食出口量占到當時世界總量的45%,妥妥的歐洲最大糧食出口國。靠著大片的耕地、肥沃的土壤和不錯的氣候條件,沙俄在一戰的時候,靠著出口小麥、黑麥、大麥這些農產品,賺了不少錢,用來給軍隊購置武器裝備。可再看看后來的蘇聯,糧食危機頻發,這差距可太大了,也讓咱們看到了蘇聯糧食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
蘇聯為啥會鬧糧食危機呢?原因可不少。首先是自然環境拖了后腿。蘇聯地盤是大,可大部分都在高緯度地區,冷得要命。像西伯利亞,冬天又長又冷,最低溫度能到零下四五十攝氏度,到處都是凍土,農作物根本沒法生長。東歐平原那邊光照和熱量也不夠,農作物生長周期受限制,多數地方一年只能種一季莊稼,跟一年能種三季的印度比起來,差太遠了。
蘇聯主要種玉米、馬鈴薯和小麥這些耐寒作物,產量卻不咋高。再加上旱災、洪災、霜凍這些自然災害時不時來搗亂,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每年因為自然災害,糧食減產平均都有幾百萬噸,這對糧食供應的沖擊可不小。
蘇聯的農業政策也有問題,把農民的積極性都給打擊沒了。斯大林掌權的時候,為了快點實現工業化,搞了“強制性的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政策,土地、農具和牲畜都歸公了,農民一下子沒了對生產資料的掌控權,心里肯定不樂意啊。在1928年到1933年集體農莊推行期間,好多農民都把牲畜給宰了,耕牛、羊、馬的數量大幅減少。
牲畜少了,農業生產沒了動力,有機肥料也跟著少了,糧食產量自然就下降了。后來就算加大了對農業的投資,可農民積極性不高這個根本問題沒解決,糧食產量還是上不去。
蘇聯一直奉行重工業優先的戰略,“要大炮不要黃油”,把大量的資源、資金和人力都投到重工業上去了,農業就被冷落了。農業沒錢投入,基礎設施老化,灌溉系統沒人修,農業機械也不夠用,科研投入更是少得可憐,新技術、新品種根本推廣不開。這樣一來,農業生產效率跟發達國家比差一大截,在國際糧食市場上也漸漸沒了優勢。
蘇聯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糧食生產和分配上也暴露出不少弊端。糧食生產都是中央統一計劃,根本沒考慮到各個地區自然條件的差異,生產計劃和實際情況嚴重脫節。資源分配也不靈活,生產資料供應不合理,糧食分配在城鄉、地區之間也不平衡,這就加劇了社會矛盾,農民的積極性也更低了,糧食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美蘇爭霸的國際大環境,對蘇聯糧食危機也有影響。冷戰時期,蘇聯為了跟美國競爭,把大量資源都花在軍備競賽和重工業上了,農業投資就被擠得沒剩多少。美國還把糧食當成政治武器,限制對蘇聯的糧食出口,蘇聯在糧食供應上就陷入了被動。而且蘇聯龐大的軍事開支和對外援助,也把經濟實力給削弱了,面對糧食危機的時候,根本沒多少力氣應對。
蘇聯長期的糧食危機,引發了一連串的問題。糧食產量不夠,商品短缺就更嚴重了,面包、肉類、奶制品這些食品供應緊張,那些以糧食為原料的產業也跟著遭殃。老百姓心里肯定不滿啊,對政府的信任度也下降了。工人工作沒勁頭,效率低,甚至還會罷工,農民抵觸情緒也很大,這就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尖銳。
為了進口糧食,蘇聯花了大量外匯,貿易逆差越來越大,經濟負擔加重,工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都受到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成了問題。在政治上,政府處理不好糧食危機,民眾就開始質疑,加盟共和國之間因為糧食分配也產生矛盾,蘇聯的凝聚力就被削弱了,這也為后來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吸取了歷史教訓,開始重視農業發展,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策方面,俄羅斯對土地制度進行了改革,從原來單一的國有制,變成了以私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形式,還允許土地買賣。在財政投入上,俄羅斯也是下了血本,從2005年到2013年,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增長了230%,2013年補貼資金就達到了57.7億美元,之后還年年漲。
俄羅斯還大力推動大型農業控股企業的發展,這些企業雖然只占了20%的耕地,卻創造了40%的農業總產值,規模化經營讓效率大大提高。
俄羅斯還搞了農產品進口替代政策,來保護本國農業產業。2014年烏克蘭危機之后,普京簽署了進口禁令,限制從北美、澳洲和歐盟進口農產品。這一下,國內的農業企業就開始加大生產,填補市場空白。
現在,俄羅斯國產食品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了90%。而且俄羅斯還積極往外拓展國際市場,2018年農業出口額超過了250億美元,增長了20%。俄羅斯的小麥出口量現在是世界第一,大麥、葵花籽油和菜籽油產量也都排在世界前三,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在國際合作方面,俄羅斯也沒閑著。俄羅斯和中國搞了“俄中新陸路糧食走廊”項目,雙方在農產品貿易上往來越來越密切。兩國一起克服了地理、氣候這些困難,中國給俄羅斯提供技術支持,俄羅斯提供資源,實現了互利共贏。在糧食生產上,俄羅斯提供物資,中國幫忙銷售。
俄羅斯在農業科技創新上也不斷加大投入。科研人員培育出了很多適合本國氣候的優良品種,還研發了不少高效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把科研成果轉化成了實際生產力。比如說精準農業技術,讓資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糧食產量也增加了。農業機械化程度也越來越高,現代化的農業機械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生產效率也上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