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駐村第一書記汪鋼走在村屯入戶遍訪了解群眾需求的山路上
2023年5月,當我第一次踏上老坡村的土地時,眼前層疊的山巒和蜿蜒的村道讓我既感責任重大,又滿懷期待。作為廣西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派駐百色市德保縣足榮鎮老坡村駐村第一書記,我深知肩上的擔子——不僅要讓這個山村“富起來”,更要讓鄉親們的心“暖起來”。即將駐村兩年,我與老坡村的父老鄉親并肩奮斗,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澆灌希望,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蛻變與新生。
“民情本”里的鄉村振興密碼
駐村的第一周,我便帶著筆記本走遍了16個村屯。記得在嶺屯走訪時,75歲的許大爺拉著我的手說:“汪書記,咱們村的路燈有幾年沒亮過了,晚上出門得打手電筒啊。”這句話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當晚,我在“駐村筆記”上重重記下:“路燈亮化工程——群眾最急盼的事。”
為了摸清村情,我白天走訪田間地頭,晚上組織“鄉村夜話”。在卜屯的曬谷場上,20多名村民圍坐暢談,有人提到山泉水養魚品質好卻賣不出價,有人說起生豬養殖技術跟不上。這些聲音逐漸匯聚成清晰的思路:老坡村的振興,必須從“水文章”破題!
圖為駐村第一書記汪鋼入戶核實脫貧戶困難情況
帶著調研成果,我奔走于各級部門。2023年11月,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書記方春明聽取辦公廳推進德保縣和定點幫扶的5個村鄉村振興工作情況匯報會上,我補充匯報了老坡村獨特的山泉水資源情況,最終爭取到60萬元專項資金。當第一車魚苗投入新建的“康泉魚”養殖基地時,養殖戶黃哥激動地說:“活了半輩子,頭回覺得這山泉水真能變成‘錢袋子’!”
圖為駐村第一書記汪鋼入戶遍訪了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讓黨支部成為鄉親們的“主心骨”
初到村部時,只有1間約30平的小會議室作為村黨建活動室兼村部辦公場所,平時開展黨組織生活及黨建文化活動等均受到極大影響。我暗下決心:陣地建設必須先行!
通過多方協調,修繕村原廢棄的村小,我們順利搬進功能齊全的新黨群服務中心。在第一次黨員大會上,我提議將黨總支改為黨支部,有老黨員擔憂:“改了支部,戰斗力會不會散了?”我指著墻上“黨建引領振興”的標語說:“咱們用行動說話!”
那段時間,我帶著黨員赴德保廉政教育基地以及靖西烈士陵園重溫入黨誓詞,組織“技術黨課”走進養殖基地,多次邀請華藍設計院、廣西農科院等單位黨支部到村開展支部聯建活動。最讓我感動的是“光榮在黨50年”的78歲的老黨員楊大爺,盡管腿腳不便,仍堅持參加每次主題黨日。他說:“汪書記,你把支部帶活了,咱們黨員不能掉鏈子!” 經過努力,2024年老坡村黨支部繼續保留“自治區四星級基層黨組織”稱號,真正成為群眾信賴的“紅色堡壘”。
圖為駐村第一書記汪鋼與群眾一起搬運村屯飲用水水管
山泉水里淌出“致富經”
發展產業是最硬的道理。在“康泉魚”項目推進會上,有村民質疑:“養魚能掙幾個錢?別又是‘一陣風’。”我掏出調研報告:“大家看,我們的山泉水pH值8.0,溶解氧含量8mg/L,這樣的水質養出的鱸魚售價肯定高于市場價!”
為了打消顧慮,我帶著村致富帶頭人到桂平市江口鎮松江種養專業合作社考察,現場學習循環水養殖技術。回村后,我們創新“黨支部+合作社+企業”模式,注冊“坡得旺”商標。目前第一批四萬尾的生態鱸魚長勢良好,預計2025年6月計劃出欄。
在生豬養殖場擴建現場,我和村干一起搬磚砌墻。烈日下,我們冒著酷暑搶蓋豬舍,渾身汗透卻相視而笑。年底看到賬面上村集體收入突破20萬元,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駐村工作隊員一起投放老坡村第二批“康泉魚”魚苗
村莊美了,人心更暖了
實施“千萬工程”時,老屯的梁大哥死活不同意拆雞棚:“我院子亂了幾十年,改造有啥用?”我請他參觀鄰村的“美麗庭院”,又找來設計師量身定制改造方案。三個月后,他家的木柵欄爬滿三角梅,小菜園變成景觀池,竟被評為廣西“精品美麗庭院”。現在梁大哥逢人就夸:“汪書記把我家變成了景點!”
安裝路燈那幾天,我特意到嶺屯、華屯等村屯查看。80歲的黃奶奶顫巍巍地打開院門:“亮了!真亮了!以后晚上串門不用怕摔跤了。”她塞給我兩個熱乎乎的紅薯,那溫度至今留在掌心。
治理新篇寫滿“同心圓”
化解兩戶村民的山地糾紛時,我與村支書創新采用“屯壩調解會”,請鄉賢、法官、村“法律明白人”現場說法。當雙方握手言和時,我深深體會到:鄉村治理既要講法理,更要有溫度。
每年重陽節組織“敬老宴”時,中石化、廣西丹泉酒業、廣西建工、廣西藏林之泉商有限公司捐贈的糧油堆成小山。看著老人們圍坐吃飯、嘮家常,我突然明白: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富裕,更是情感的凝聚。如今村里組建的巾幗志愿隊、青年服務隊,讓“干部干群眾看”變成了“黨群齊心干”。
永遠做鄉親們的“自家人”
為貧困大學生小潘申請到10000塊的助學金時,他爺爺含淚道謝:“娃能繼續讀書,咱家就有希望了。”走村入戶了解到村里老鄉們看病難,我爭取到德保縣人民醫院醫護工作者到村為群眾免費健康義診,切切實實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得知村老黨員楊爺爺生病住院期間,我利用周末時間專程去縣醫院看望他時,老人緊緊握著我的手激動地說道:“汪書記,感謝大老遠來看我呀!”這些瞬間讓我堅信:駐村幫扶,就是要讓幸福看得見、摸得著。
邀請自治區林科院油茶研究所油茶專家指導群眾油茶豐產栽培技術
2025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我策劃組織的“民族團結共奮進 喜迎新春心連心”系列活動吸引300余名群眾參與,爭取到廣西融桂通科技有限公司、華中科技大學廣西校友會、桂林銀行百色德保支行2.5萬元的社會捐贈。老坡村不僅獲評“自治區鄉村治理示范村”,更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樣板。村民們喜迎新春,端來熱騰騰的糍粑:“汪書記,這里也是你的家!”
駐村的每一天,我都在被這片土地滋養。老坡村的青山綠水間,有奮斗的艱辛,更有收獲的喜悅。鄉村振興不是一個人的長征,而是一群人的接力。我將繼續與鄉親們攜手,讓“坡得旺”的夢想,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
作者:汪鋼 | 編輯:張峰 | 復審:張皓則 | 終審:趙嫣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