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過去30年的時間,大部分學生都在按照教材的要求機械地學習英語,雖然有過取消英語的呼聲,但英語的影響力在國內越來越大。
直到 DeepSeek 出現以后,很多人才猛然發現,英語過去的優勢似乎是被過度放大了,甚至有觀點認為,未來漢語應該對英語進行徹底的改造。
但從實際情況看,漢語改造英語幾乎不太可能,因為兩種語言的底層邏輯就不一樣。也有人提出,未來的漢語應該將英語取而代之。
如果是取代英語的地位,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不過,取代英語地位的過程,并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綜合影響力的問題。
回顧一下英語是如何成為世界性語言的,你就能明白,一種語言能不能更大范圍地流行開來,跟語言本身容不容易學習,優勢是否突出,沒有任何關系。
英語是隨著刀槍推廣開來的
19世紀末,隨著西方國家走遍了世界各地,地球也從原來的神秘變成了地球村。有一個波蘭人就認為,應該發明一種超越國家和民族的語言,以便全世界的人都能交流使用。于是這個波蘭人就發明出了世界語。
可惜,世界語最終沒有推廣開來,反倒是英語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英語的擴大并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是伴隨著說英語的人在世界上搞殖民擴張而產生的。
英國人至少從16世紀開始,大幅度地向海外殖民,世界各地出現了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英語在這些地區的發展。
哪怕是一些殖民地后來脫離英國獨立,這些新興的國家,也把英語定性成為了國家語言。正因為如此,歷史上一位英國的語言學家就曾坦言,語言不會獨立存在,語言只會隨著使用人在國際舞臺上的成功而成功。
這就是為什么波蘭人發明的世界語并沒有流行開來的緣故,因為波蘭這個國家在殖民時代根本不值得一提,沒有絲毫的影響力。
類似的情況,不光英語是如此推廣開來的,更早的拉丁語是伴隨著羅馬人的擴張推廣開來。而在英語之前,西班牙大幅度殖民南美地區,從而也把西班牙語留在了南美。
所以說,包括英語在內的這些西方語言,本質上來說也算是殖民語言。他們的語言,都是跟隨著手拿刀槍的士兵,以及那些富有冒險精神的水手,在世界各地游蕩的時候,逐步擴散根植下來的。
換言之,誰的影響力大,誰的語言就能更大范圍的流傳開來。這樣一來,又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
英語之前,法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以及拉丁語,它們的影響力都比英語大,為什么現在偏偏英語最流行,其他的語言相對來說卻式微了呢?
光有擴張還不行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也曾殖民南美,但是相對于英國人而言,他們的殖民方式與后者存在很大的區別。這就導致在后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文化觀念,在殖民地并沒有留下他太多的痕跡。
英國人則不一樣。殖民時代開啟以后,英國人曾經系統地向世界各地突出英語文化,尤其是價值觀念和宗教思想,往往比殖民行動還要走在前列。
比如說那些操著英語的各種傳教士,歷史上曾在亞洲和非洲開辦過很多免費的學校。表面上來看,這些傳教士似乎是在做慈善。
但實際上,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既向當地人教授了英語,也向當地人灌輸了西方的觀念。最為關鍵的是,這些西方教育系統還會選拔殖民地的拔尖學生,把他們送到英國去留學。
這種征服手段相比于刀劍,更加的隱蔽,但是也更有效。實際上,不光英國在這么做,獨立之后的美國也曾這么做。
就以清代和西方列強簽署的《辛丑條約》來說,美國人總是說他們用得來的賠款幫助中國人培養人才。
不過,美國人從來不會告訴中國人的是,這些被選拔的學生,所有的教育語言都是英語。說到底,如果光是憑借武力擴張,一個國家的影響很有限。如果采取更隱蔽的方式,一個國家的語言就能在其他地方深深扎根。
隨著英語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英語的母國一旦推出某些科技或者文化,其他地方也能夠感受到這種強烈的變化。如此一來,英語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就會進一步擴大。
文化、經濟、科技的影響力
現在人們總是說網上的英文內容很多,可從本質上來看,以英語為主的內容之所以這么多,還是在過去打下的基礎。
還在上世紀初期,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在文化產品輸出上,這兩個國家都成為了主要的生產國。
比如,從1915年起,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就大量出現了。到了上世紀20年代末,以英語為主的電影在世界各地流行開來。
1933年,當時的一本電影百科全書介紹,全世界44家影片制作室,有32家是美國和英國的,全世界2466位電影藝術家,只有85位不使用英語拍攝電影。
全世界340位導演中,有高達318位使用英語,所以從那時候開始直到現在,世界上所有有影響力的電影評獎活動,基本上都是以英語為主。
到了20世紀末期,美國制作的電影占世界電影市場85%的份額,而美國制作的影片中幾乎百分之百都是英語片。在這種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英語自然而然的就植根在世界各國了。
文化領域是如此,科技領域的情況也一樣。這是因為從19世紀末開始,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領域,美國出現了大量的科學家乃至發明家,而這些人通通都是說英語的。
這樣一來,從18世紀開始到19世紀10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出現的大量科學技術文獻,絕大多數都是用英文寫作的。其他國家要想學習,首先也得掌握英語。
經濟層面也一樣,還在20世紀初,倫敦和紐約就已經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和最主要的投資市場。全世界的有頭有臉的資本家,基本上都要說英語,或者本身就是英語圈里的人。
至于到了現在,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使用上,英美兩國又是率先起步發展的。等到互聯網逐漸普及開來后,英語在網絡世界的信息儲存規模已經占到了絕大部分。
還在本世紀初,互聯網上儲存的信息中,有超過八成都是英文信息,現在這一比例還在進一步提升。
從上述各個層面就能看出來,英語能夠發展成現在巨大的優勢,靠的是綜合影響力,并不是英語本身擁有什么優勢。
從語言本身來看,英語的毛病和短板很多,但并不妨礙過去一兩百年,英語逐步成為世界性語言。
英語的階級性很強
英語效率低,這是眾所周知的。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語中有大量的單詞需要死記硬背,沒有漢字這樣的表意能力,所以無法提高。
表面上看起來,英語只有26個字母,所以上手簡單,學習起來很快??墒钱斠粋€人深度學習英語之后,就會發現英語實際上是存在階級性的。
英語大量簡單的詞匯只適合普通人士學習,一旦涉及到科學、技術等專業詞匯,非專業人士的普通人完全無法學習和理解。
因為在英語的世界里,大量的專業詞匯,不但字母很長,關鍵是這些單詞都要額外的進行學習。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醫學領域,每當研制出一種新藥英語就會造出一個新的單詞,這個單詞和過往的單詞往往沒有任何關聯性,而且字母往往很多。日積月累之下,科學技術乃至經濟領域的一些專業詞匯,英語的單詞都在持續增長。
對大部分的普通人來說,即便接觸這些詞匯,往往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不知不覺間,普通人和專業人士就產生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為什么美國的紅脖子,能選出來特朗普這樣十分奇葩的總統?最大的原因恐怕就在于,那些底層的美國人,實際上完全不了解一個國家真正運行的情況是什么,因為他們連英語單詞都不會,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對比之下,漢語則完全不存在這樣的情況,因為漢語是表意文字,只要你掌握了基本的字詞數量,接下來學習新的字詞效率會相當高,所以普通人和專業人士之間不會存在太大的差距。
但問題在于,即便漢語的效率很高,由于現在英語擁有十分強勢的地位,取代它也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
漢語取代英語不是語言問題
通過上面英語擴張的歷程,你就會發現,一種語言能不能成為世界性語言,跟語言本身容不容易學習完全無關,主要看使用這種語言的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如何。
過去一兩百年的時間,英語伴隨著英國的擴張也完成了擴張。未來漢語要想擴張自己的影響力,哪怕不走過去的殖民模式,但是也要讓自身的語言以強有力的方式擴張開來才行。
現在的局面是,英語的影響力最廣,但其他語言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比如在英語和漢語之外,世界上還有超過兩億多的人以阿拉伯語為母語。
再比如,在美國本土,有超過 1/5 的美國人在自己家里的時候,其實不說英語,說的是各自的母語。
這是因為美國是移民國家,除了英語以外,還有4000多萬人使用西班牙語,300多萬人使用漢語,100多萬人使用越南語,120多萬人使用阿拉伯語。
從上述情況就能看出來,漢語未來要取代英語的位置,這不是語言問題,而是國家影響力的問題,還有就是如何推動和擴大影響力的問題。
結語
未來,漢語要變成世界性的語言,不是因為漢語有多少優點,而是要看說漢語的人,他們的生活范圍到了哪里。還要看在漢語基礎上的文化觀念,擴散和流行到了什么地方。
只有說一種語言的人活動范圍擴大,才能保證這種語言的影響范圍也跟著擴大。
現在網上都在調侃,未來的澳大利亞應該變成我國的南方農場。雖然這是一種玩笑,但是從深層次來看,只有當說漢語的人擴大到了更大的范圍,才能保證漢語也跟著一起擴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