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看兩個有趣的小故事。
1940年4月,德軍入侵挪威,挪威人奮起抵抗,雖然實力懸殊,但抵抗精神值得欽佩。
在全國一致抗德的形勢下,挪共卻逆勢而行,號召挪威軍民停止抵抗。
挪共宣稱:“應當結束只會給人民群眾帶來災難的游擊戰爭。即使有組織的抵抗,無論對于我們或是我們的人民都是無益的。因為德國進行的戰爭是針對英國的,而不是針對挪威的。所以,停止抵抗是符合挪威人民利益的。”
這和汪主席的言論有何區別?妥妥的“挪奸”嘛。
1940年6月底,蘇軍強占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羅馬尼亞舉國上下憤憤不平,但鑒于實力懸殊,只能忍氣吞聲。
此時,羅共卻在布加勒斯特組織了支持蘇聯“收回領土”的游行,直接往羅馬尼亞人傷口上灌鹽水。羅馬尼亞政府臉上掛不住了,果斷鎮壓,逮捕了400多人。
歡迎外國軍隊占領本國領土,這不是“羅奸”是什么?
不管是“挪奸”,還是“羅奸”,這些反常的言行背后,都有一套他們自己的邏輯。
搞清楚背后邏輯鏈條,你會發現,這些反常的言行其實很好理解,你甚至可以舉一反三,反出“法奸”“英奸”“芬奸”等等。
粗糙的歷史敘事,總是有意或無意地遺漏很多關鍵信息,一旦深挖細節,很多事情顛覆三觀。
挪共和羅共的背后是誰?共產國際。共產國際的背后是蘇聯。
換句話說,挪威不抵抗德軍侵略,羅馬尼亞歡迎蘇軍強占領土,實際上都是莫斯科的旨意。
更確切地說,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后,蘇聯對法西斯態度的180°大轉彎。
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重要性,認為它只是挫敗了英法禍水東引的陽謀,推遲了德軍進攻蘇聯的時間,給蘇聯贏得了22個月的備戰時間。
實際上,這個條約的簽訂,堪稱20世紀最大的外交炸彈,也是蘇聯史上最大的“人設”崩塌事件。
從此以后,蘇聯所推崇的國際主義成了笑話,崇高的理想和使命被現實利益所取代,主義的感召力被嚴重消解。
它,與它抨擊的帝國主義,殊途同歸了。
02
1939年以前,蘇聯是全球抗擊法西斯的一面旗幟。
當英法對法西斯采取綏靖政策,妥協退讓時,是蘇聯沖在了抗擊法西斯的最前沿。
1933年,日內瓦國際裁軍會上,蘇聯率先提出對“侵略國”賦以明確定義,以限制法西斯的侵略。
1934年,蘇聯加入國聯,多次在國聯講壇上聲討法西斯侵略,呼吁國際社會援助被侵略國。比如,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蘇聯在國聯旗幟鮮明地譴責了意大利的侵略行為。
1935年,蘇聯與法國、捷克簽訂了互助條約,試圖構建歐洲反法西斯聯盟。
在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中,蘇聯為西班牙共和國軍隊提供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道義等全方位的支持。
僅軍事支持而言,蘇聯派出了數百名軍事顧問和情報人員,提供了806架飛機、362輛坦克和大量彈藥,還武裝了4萬名全球左翼志愿者,趕赴西班牙參戰。
1938年,慕尼黑危機期間,蘇聯一再聲明:只要捷克斯洛伐克抵抗法西斯,蘇聯將提供軍事援助。
當然,也不能忽視抗日戰爭前期,蘇聯對中國的軍事支援和外交支持。比如,在布魯塞爾召開討論中日沖突的專題國際會議上,蘇聯支持中國,呼吁國際社會聯合起來制裁日本。
此外,蘇聯控制下的共產國際,于1935年在莫斯科召開了第七次代表大會,號召各國建立工人階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以反對最危險的敵人法西斯主義。
我們所熟悉的《八一宣言》,就是在這次大會后形成的,它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總路線。
總而言之,蘇聯是這一時期反法西斯最積極的國家。
雖然它把中東路賣給了日本、并承認偽滿洲國;雖然它在西班牙內戰中克扣西班牙黃金儲備、并惡意抬高武器價格。
但這些都是枝節,整體上蘇聯是真心反法西斯的,并且始終視法西斯主義為終極敵人。
之前,我在《再看蘇芬戰爭:歷史不會重復,但會押韻》中說,德國的主義和蘇聯的主義水火不容,有讀者不解,問我原因,這有必要簡單解釋一下。
從理念上講,法西斯主義的核心是極端民族主義與壟斷資本專政,對內要消滅左翼力量,對外要侵略擴張稱霸全球,而蘇聯是全球左翼的總后臺,對內要消滅壟斷資本和右翼力量,對外要輸出主義在全球插遍紅旗。兩者從根本上對立。
從現實上講,德國曾多次公開宣稱要向東獲取生存空間,且磨刀霍霍、攻擊性極強,宿敵日本又在遠東搞事情,要吞并滿蒙甚至出兵西伯利亞,這兩個法西斯國家一西一東,對蘇聯構成了巨大威脅。反法西斯就是救自己。
03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簽訂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
這個協定,不僅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也出賣了蘇聯。
在此之前,蘇聯一直倡導集體安全政策,即聯合各國反法西斯力量,制止法西斯思潮蔓延以及法西斯侵略戰爭擴大。
其他國家力量太弱小,英法是蘇聯推行集體安全政策的關鍵,雙方也一直在談判謀求合作。
“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導致集體安全成了一紙空文,它猶如一盆涼水,把蘇聯聯合英法對付德國的熱情澆了個透心涼。
面對英法的“禍水東引”,斯大林告誡下面的人:“保持謹慎態度,不讓那些慣于從中漁利的戰爭挑撥者把我國卷入沖突中去。”
以這次會議為分水嶺,蘇聯的態度開始轉變。雖然它仍與英法談判,但雙方已徹底失去互信。
與此同時,德國敏銳撲捉到了蘇聯的微妙變化,向蘇聯發起了和平攻勢,表示德意同盟是專門針對英法同盟的,德國和蘇聯之間沒有政治外交上的利益沖突,如果蘇聯愿意改善德蘇關系,德國隨時準備參加會談。
相比與英法馬拉松式的談判,蘇聯與德國的談判異常順利。
經過短暫接觸,1939年8月19日,蘇德達成了貿易信貸協定。
協定規定:德國向蘇聯提供2億帝國馬克(約合5億美元)的長期低息貸款,用于蘇聯購買德國工業設備如機床、軍艦設計圖、軍工技術等;蘇聯承諾在兩年內向德國供應90萬噸石油、100萬噸谷物、50萬噸鐵礦石、30萬噸鉻礦石、24萬噸錳礦石、10萬噸棉花。
第二天,希特勒直接打電報給斯大林,要求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
8月23日下午,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抵達莫斯科,與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會談,經過短短半天的討價還價,當晚雙方就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這一氣呵成的效率,比磨磨唧唧的英法,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這也說明,蘇德的做事風格更一致,利益契合度也更高——這么重大的決策,一個人就能拍板;經濟上,雙方存在巨大的互補性。
此外,勢力范圍劃分上,德國沒有道義顧慮,芬蘭、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羅馬尼亞,說瓜分就瓜分了,更大氣,更慷慨,更符合蘇聯胃口。
相反,英法雖然對德綏靖,但絕對不敢干這種事。后來德國入侵波蘭時,英法對德宣戰,蘇聯進攻芬蘭時,英法援助芬蘭抵抗,就能說明問題——軟弱但堅守底線。
正如斯大林抱所怨道的:“我們傾向于同所謂的民主國家簽訂協議,因此,我們進行了談判,但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想利用我們做雇工卻不支付工錢。”
英法不敢支付的“工錢”,德國敢支付。
04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標志著蘇聯對德國法西斯的態度來了個180°的大轉彎。
多年來,蘇聯一直高舉反法西斯的大旗,斯大林多次痛罵“法西斯野獸”,號召一切熱愛和平的國家團結起來制止德國侵略,然而這一次蘇聯居然與德國法西斯握手言和了。
當然,蘇聯大可以為自己辯護,說蘇聯只不過做了一年前英國和法國在慕尼黑所作的同樣的事情:以犧牲小國為代價,獲得和平和整軍經武以備對付德國的時間。
但是不要忘了,慕尼黑協定的前面,有個修飾詞——“臭名昭著”,如果類比慕尼黑協定,是否意味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臭名昭著?
在蘇聯的話語體系里,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是反動的、腐朽的、沒落的,一貫干壞事。蘇聯則相反,它是進步的、新生的、充滿朝氣的,它是全球被壓迫民族的解放者,是照耀人類未來的燈塔。
如果認可這個設定,那么就應該明白:有些事英法可以做,但蘇聯不能做。
那就好比,壞人可以不擇手段,損人利己,但好人卻不行,一旦你這么做了,你和壞人還有什么區別?你還有什么資格指責壞人?
同理,想要維持“進步”和“燈塔”的“人設”,想要維持對全球左翼力量的號召力,蘇聯必須背負道義責任,扛起反法西斯主義的大旗。
不能既要勢力范圍和事不關己,又要道義感召力,還要樹立進步人設。
這不是既當又立嗎?
對蘇聯而言,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既為雙方六年來相互攻擊和侮辱劃上了句號,也為對德關系翻開了新篇章。
諷刺漫畫
很快,《真理報》停止了對希特勒和納粹主義的譴責,反德電影在各大影院下線,反德書籍也遭到下架。
1939年10月底,莫洛托夫在最高蘇維埃會議說:最近幾個月,侵略和反侵略的含義變了,德國正處于渴望結束戰爭、實現和平的國家地位,而昨天還在鼓吹反對侵略的英法,則主張繼續戰爭,反對締結和約·······因此,打著為民主而斗爭的幌子去進行消滅希特勒主義的戰爭,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是犯罪。
意思就是,德國渴望和平,英法卻要繼續戰爭,不是德國侵略英法,而是英法侵略德國。
他還說:蘇聯“同德國的關系根本上改善了,現在兩國正沿著加強友好關系、擴大實際合作以及從政治上支持德國爭取和平的努力的路線發展”。
05
彎轉得太陡容易閃了腰——之前口口聲聲要反對法西斯,現在卻說德國熱愛和平,不要反法西斯,怎么給下面的人尤其是各支部解釋?
9月7日,共產國際的季米特洛夫,帶著疑問和困惑,面見了斯大林,他的這個問題有且只有導師一人才能解答。
導師告訴他:當前戰爭的性質并非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而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分別以德國和英法為首的兩個交戰的資本主義國家集團,對戰爭負有同樣的罪責,懷有同樣的目的——爭奪世界霸權。因此,必須改變共產國際七大以來的政治策略,無論對交戰中的哪個集團都不能支持,只能反對。
一言以蔽之,各支部不要再提反法西斯了,要“把群眾多年來積蓄起來的反法西斯的憎恨,引向反對資產階級專政日益加強的壓迫”。
再通俗一點:大家不要再反對德國了,要轉移火力反對本國資產階級政府。
這也解釋了文章開頭,挪共為什么一反常態,反對挪威政府抗擊德軍入侵。
挪共并非孤例。
1939年9月下旬,德軍已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蘇軍也出兵波蘭東部。
面對新形勢,雷蒙·古約回到巴黎,向法共傳達了季米特洛夫的最新指示:希特勒已放棄反蘇念頭,法共當前的任務不是反對德國,而是反對法國政府的戰爭政策。
法共接受了指示,表示支持蘇軍占領波蘭東部,反對法國對德國宣戰。
結果72名法共議員中,21人因不滿指示而宣布退黨。
法國政府隨即以通敵罪,下令解散法共及其外圍組織,法共成員紛紛退黨,擁有30萬黨員的法共,很快失去了3/4的黨員。
與此同時,大衛·斯普林霍爾也向英共傳達了季米特洛夫的最新指示,英共領袖哈里·波利特表示無法理解這個狗屁指示,拒絕接受。
結果,哈里·波利特被解除職務,還被迫做了檢討,承認自己對形勢認識不清。
這么一搞,英共也陷入了混亂,紛紛退黨,近2萬黨員的英共失去了1/3的黨員。
2個多月后,蘇芬戰爭爆發,芬共領袖奧托·庫西寧痛斥芬蘭政府,聲明歡迎蘇軍援助芬蘭人民反對本國政府的斗爭。
結果,芬共成了芬蘭人人唾棄的對象,盡管有蘇聯強力扶持,但芬共成立的政府因為沒有一點群眾基礎而夭折。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僅改善了蘇德關系,也達成了秘密瓜分協定,根據秘密協定,蘇聯先是趁火打劫占領了波蘭東部,隨后發動蘇芬戰爭拿到了想要的領土,緊接著吞并了波羅的海三國,最后強占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完成了所謂的“東方戰線”。
東方戰線
這種赤裸裸的分贓行為,從理論上講違背了列寧在蘇聯建國初期制訂的對外政策原則——1917年蘇俄《和平法令》規定:凡是把一個弱小民族合并入一個強大國家而沒有得到自愿的表示,均是兼并或侵占另一國領土的行為。
這也表明,蘇聯已經從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徹底蛻變成了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
06
最后兩個問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更有利嗎?有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下令德軍進攻蘇聯。
斯大林在隨后的廣播演講中,堅持認為之前簽訂這個條約沒錯,他說:“我們保證我國獲得了一年半的和平,使我國有可能準備好自己的力量,在法西斯德國膽敢冒險違反條約進攻我國的情況下予以反擊。這肯定是我們有所得,而法西斯德國有所失。”
這話對嗎?
如果當初不簽這個條約,德國會立馬進攻蘇聯嗎?
當然不會,沒有證據表明這一設想,而且希特勒最害怕兩線作戰,在沒有搞定英法之前,他是不會對蘇聯動手的。
簽了這個條約之后,希特勒才消除了兩線作戰的威脅,放心大膽進攻英法,等到法國倒下,英國重傷后,希特勒才回過頭來對付蘇聯,此時,沒有了英法的援助,蘇聯只能獨自面對德國,要不是后來美國輸血,后果難以預料。
另一方面,簽訂條約雖然給蘇聯爭取了18個月,但德國也發展了18個月。
1939年,蘇聯主要戰略物資年產量相當于德國的70%-80%,蘇德戰爭爆發前,除石油外,蘇聯主要戰略物資產量都只相當于德國的一半。
德國占領了歐洲14個國家,瘋狂吸取戰爭資源,在原料儲量上,它的煤炭增加了1倍,鐵礦石增加了6.7倍,銅礦增加了2.2倍,谷物增加了3倍,石油增加了19倍。
蘇德戰爭前夕,德國的經濟實力遠超蘇聯。
此外,德國軍隊從1940年的375萬人擴充到723萬人,坦克由3200輛增加到5640輛,飛機由4405架增加到1萬架,遠超蘇聯這18個月的備戰成績。
因此,所謂贏得備戰時間,是個謬論。
不簽訂條約,蘇聯有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
當時,不管是英法,還是德國,都有求于蘇聯,蘇聯在和兩方的談判中,都處于主動地位。
和英法談得攏更好,談不攏,也可以一直維持談判,給德國造成一種壓力。
事實上,只要蘇聯靜靜的呆在那兒,什么都不做,德國就不敢輕舉妄動。
德國和法國是宿敵,而且兩國緊緊挨著,相反,德國和蘇聯之間隔著波蘭。
而且,英法對很多歐洲小國都有安全承諾,德國吞并這些小國,肯定會與英法發生越來越激烈的對抗。
所以,雖然英法再搞綏靖政策、搞禍水東引,但它倆是不可能和德國搞在一起的。
但斯大林卻堅持認為,英法資產階級和德國資產階級,都是資產階級,從階級斗爭角度看,資產階級國家更容易搞在一起,對付無產階級的蘇聯。
結果,在德國問題上,蘇聯為了防止被英法背刺,搶先背刺了英法。
結語
當理想主義的光芒撞上現實政治的冰墻,蘇聯扔掉了反法西斯主義的旗幟,選擇與魔鬼握手。
當法西斯調轉炮口時,歷史以2000萬蘇聯人的鮮血開出罰單——與黑暗妥協者,終將被更大的黑暗吞噬。
這道橫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血色契約,至今仍在叩問人類:當生存與道義必須抉擇,我們是否準備好為靈魂的重量支付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