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等媒體報道,3月18日,美俄領導人舉行了電話峰會。長達150分鐘的電話交談結束之后,克里姆林宮的官網,迅速發表了公開聲明。仔細觀察這份聲明,不難發現,克宮通過一系列的實際動作,已經向白宮提供了一份烏戰和平解決路線圖:
第一步,部分停火,不再攻擊能源基礎設施;第二步,討論海上停火;第三步,討論全面停火;第四步,討論全面和平。這份和平路線圖,看似是以部分停火為起點的漸進式方案,但由于克宮強調了這份路線圖在雙邊解決范圍之內,因此,其恰似地質運動中的板塊擠壓——看似緩慢的位移,實則在深層次重構國際政治的地貌。之所以這樣講,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俄羅斯通過路線圖設定議程,成功將"和平締造者"的道德包袱,甩給了美國。當技術性談判從中東第三國啟動,實則復制了1973年美國欲退出越戰,進行巴黎和談的精髓:將基輔降級為談判客體,令白宮從"幕后操盤手",被迫走向"擔保人"前臺。這種角色轉換,可以形成雙重壓力:特朗普政府既需壓制基輔接受漸進妥協,又要在國會應對激進反俄派的責難。
正如尼克松時代基辛格用"戰爭越南化"轉移責任,普京正迫使美國在"促和不力"與"過度干預"間走鋼絲。更致命的是,能源停火與黑海安全等議題的技術復雜性,天然適合拖延戰術——當美國務院官僚深陷協議細節時,俄軍在頓巴斯的大決戰已經安排完畢。也就是說,白宮在用談判桌上的一個個勝利,反駁美國利益集團指責時,克里姆林宮則在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步步為營地堅定白宮為脫身烏戰而努力談判的態度。
第二個,俄羅斯用路線圖對歐洲完成完美絞殺。美俄在能源、黑海航運等核心領域建立直接對話管道,使法德等傳統調停方淪為局外人。這種"去歐洲化"和平進程,暗合特朗普"北約過時論"的內在邏輯:當華盛頓與莫斯科就烏克蘭電網重建、亞速海航道規則達成共識,布魯塞爾的地緣價值將被重新估價。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1807年《提爾西特和約》如何將普魯士踢出法俄棋局,今日的路線圖,就在如何肢解歐盟的調解權。更精妙的是,俄方刻意將技術談判設在中東,既利用沙特、阿聯酋等美國盟友作緩沖,又暗示缺少了俄羅斯及中東廉價能源支持的歐洲,已喪失對危機管理的地緣資格。
第三個,俄羅斯用路線圖為白宮解除制裁提供理由。由于白宮現在急于讓美俄關系正常化。所以,克里姆林宮現在拋出的烏戰和平路線圖,其實就是一個白宮解除對俄制裁的路線圖。美國的石油能源集團,是特朗普團隊堅定的支持者。從能源放開口子,白宮就有了絕對的理由,努力恢復雙方經濟上的互動。
因此,這份路線圖,雖然不能媲美1922年的《拉巴洛條約》,讓莫斯科徹底融化被西方孤立的堅冰,但路線圖為美國的能源資本、華爾街資本開辟的"和平紅利"通道,卻是敞開的,為美俄未來的經濟互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
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后階段,擔任法國總理的克列孟梭曾說過:“締造和平比發動戰爭更難。”這句名言,百年后仍閃耀著戰略智慧:莫斯科拒絕制造"停火奇跡",恰是深諳驟然的和平,會像1918年威爾遜十四點原則那樣,引發秩序崩塌。克里姆林宮現在選擇用技術性談判,編織漸進式變革網絡,既避免刺激美國鷹派的過敏反應,又為俄羅斯資本開辟多條滲透渠道。
這種"冰川式"和平進程,雖無驚濤駭浪的戲劇性,卻能在沉默中重塑地緣板塊——當歐洲驚覺,自己已成新雅爾塔體系的旁觀者時,俄羅斯早已在能源管道的暗戰中,完成了勢力范圍的數字化標定。或許,這才是21世紀大國博弈的終極形態:沒有硝煙的談判桌,比坦克集群更能碾碎舊秩序的鐵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