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等媒體報道,3月18日,美俄領導人舉行電話峰會時,俄方支持俄烏30天內不攻擊對方能源基礎設施的提議。仔細觀察克里姆林宮在峰會結束后發表的聲明,應當可以推斷,俄羅斯針對能源設施的30天停火承諾,絕非戰場受挫的權宜之計,而是精心設計的戰略杠桿。在事實上,為重構歐地緣格局,埋設的三重保險。
第一重保險:軍事效率的暴力提純。由于相對于烏軍而言,俄軍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俄軍就算是不攻擊烏軍大后方的能源基礎設施,也能在戰場上打敗烏軍。若是白宮因暫時停火,也能暫時停止對烏軍援和情報支持,那打起來就更輕松了。
此外,停止攻擊能源設施的本質,也是在將戰爭從"全域消耗戰",升級為"高精度殲滅戰"。俄軍通過豁免電網、油庫等民用目標,迫使烏軍不得不集中攻擊俄控軍事節點——這恰似二戰時盟軍對德國石油設施的戰略轟炸,通過限定打擊范圍,來加速對手彈藥消耗與情報暴露。更精妙的是,俄軍依托完整的能源網絡維持占領區運轉,既降低治理成本,又塑造"秩序提供者"形象。這種戰術轉換暗合拿破侖"以戰養戰"的精髓。
第二重保險:戰后重建的產權質押。烏戰爆發之后,俄軍寧肯在頓巴斯大決戰中付出高額戰損,也不愿意炸掉第聶伯河上的二十多座橋梁,毀掉烏軍的補給大命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克里姆林宮,已經將烏克蘭所有的資源當成了必然的戰利品。因此,現在保留烏西的能源基礎設施,實則是為俄羅斯資本預埋管道。就如同馬歇爾計劃,通過控制西歐能源命脈,確立了美元霸權。
俄方深知,輸電網與油氣管道,才是真正的領土邊界。烏克蘭現存能源設施中,對俄羅斯的技術依賴,將轉化為戰后重建的議價權。當美國試圖效仿"伊拉克重建模式"介入時,會發現所有關鍵節點早已被俄式標準焊死,恰如蘇聯在經互會體系中的技術霸權。更關鍵的是,完整的基礎設施大幅降低重建成本,使俄羅斯能以"最低價",消化并吸引烏克蘭的能源資產。
第三重保險:能源美元的利益旋轉門。當特朗普宣稱"24小時結束戰爭",其潛臺詞是準備收割戰后紅利。俄羅斯保留的能源設施,恰似為美國財團預留的投名狀: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新安全殼工程、黑海大陸架油氣開發、第聶伯河水電站現代化改造——這些百億級項目都需要美俄技術合流。
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的合作,已經釋放克里姆林宮有意將烏克蘭能源體系,設計為"美俄合資平臺",礦產資源合作,更能滿足特朗普的交易藝術。這一切,都為解除制裁、創造共同利益基礎提供了機會。因此,這種操作,應當與上世紀七十年代,莫斯科通過谷物貿易,綁定美國農業集團如出一轍,用商業利益馴化地緣對手。
在這份停火協議中,俄羅斯展現出驚人的戰略耐心。其不攻擊能源設施的姿態,不僅取消了天氣轉暖、能源缺失對基輔壓力減少的機會,又為戰后秩序重構預留了借口。
因此,當歐洲一些媒體,將部分停火,誤解為俄羅斯攻勢衰竭的信號時,克里姆林宮已悄然完成從"征服者"向"經營者"的身份轉換——就像19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劫掠者轉型為稅收官,現代強權,正學會用輸電線而非坦克履帶丈量疆域。這種戰略遠見,或許印證了麥金德的箴言:誰控制東歐的能源樞紐,誰就能主宰歐亞大陸的心跳。主宰歐亞大陸的心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