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書上有一篇很經典的文章,就是西漢賈誼的《過秦論》,里面有這么一句話: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意思就是秦始皇收繳天下人的兵器,把它們都堆積在咸陽,熔化刀劍和箭頭,鑄成十二個金屬人像,來削弱天下人民的反抗力量。
秦始皇收繳兵器,的確有“弱天下之民”目的,但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當他銷毀兵器為什么不鑄造成其他的?偏偏要鑄造成巨大的銅人像呢?肯定不是秦始皇一拍腦袋就想到的。
而是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不久,就有了天降了十二位巨人的靈異事件。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1、天降十二巨人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這不光是秦始皇在位時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國歷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年。
因為在這一年,秦始皇完成了一統六國的重任的,這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拐點。
正是因為秦始皇完成了這樣的壯舉,所以照例是應該有靈異事件發生的,不然不足以彰顯轟動性。
果然靈異事件就找上秦始皇了。
在公元前221年的某天,有十二個“長人”出現在臨洮,所謂的長人就是現在的巨人。
這些巨人有多龐大呢?
“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于臨洮。”(《漢書·五行志》)
秦時一尺相當于現在的23.1厘米,一丈也就是2.3米,五丈就是11.5米了。
咱們就算是把零頭抹去,這些巨人也足有10米之長,一個腳就有1.3米之長。
可以堪稱是小型奧特曼了。
至于這些巨人是從哪里的,那就完全是不得而知了,記載臨洮出現巨人的史料挺多,但沒有一個記錄他們的身世和“籍貫”。
不過史書中也留下了線索,那就是巨人們穿的衣服,“皆夷狄服”,他們都穿著夷狄的服飾。
也就是說他們穿著外族人的衣服,至于是哪個民族也不得而知,這也不能夠說明他們就是外族人。
當然,這些巨人可能也不是我能現在所知的外族,是高大的外星人也說不一定,畢竟如果是穿的宇航服的話,也可能被當時人覺得是“夷狄服”。
不論是外族人還是外星人,反正這十二個巨人長得是人形的,沒有說三頭六臂、虎頭豹尾這么奇異。
所以盡管他們的巨大讓人震驚,但并沒有因為長相猙獰引發混亂,甚至秦始皇聽說后還對他們頗有好感。
但是遺憾的是,史料中只記載了巨人出現在臨洮,后來的蹤跡就沒有下文了。
盡管巨人的下場不得而知,但是關于巨人出現的征兆,當時及后世人都有共論:
那就是給秦始皇做警告的。
而且巨人為什么偏偏出現在臨洮呢?這個史書中倒是給出了答案,咱們下來便知道了。
2、秦始皇鑄銅人紀念巨人
為什么說巨人降世是給秦始皇做警告呢?
《京房易傳》上說:
“君暴亂,疾有道,厥妖長狄入國。”
如果國君是個暴虐兇殘的人,那國家自然會發生動亂,各種怪異的事情就會發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長狄入國”,也就是高大外族人會出現在國內,說明這個政權撐不了幾天了。
而在秦始皇之前,就發生過“長人入國”事件,那時候還是春秋末期。
“長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魯,一者之齊,一者之晉,煞之。”(《開元占經》引《公羊傳》)
說長狄有兄弟三人,分別去了魯國、齊國和晉國,然后三國政權就被顛覆了啊。
魯國有權臣三桓亂政,齊國則是田氏取代了姜氏,晉國則是著名的三家分晉。
所以有前朝的案例為證,長狄入國要么就是有權臣亂政,要么嚴重的話就是國家滅亡。
對了,長狄是西狄人一個部族,西狄有赤狄、白狄和長狄三大部族。
其中長狄的國名叫郵瞞,據說是防風氏的后人。而防風氏則是先秦時的巨人族。
防風氏的平均身高都是三丈以上,稍微補充營養的話,長個五六丈甚至更高也不是很難。
因為有春秋時長狄入國的悲劇為例,所以長狄入國也可以看作上蒼是警告,在位的國君人品要提升了。
不過秦始皇在位時的“長狄入國”,到底是不是真的長狄人,其實還值得好好討論下。
不過漢朝人對這次長狄入國,看法就是上天對秦始皇的警告,你小子別做得太過分了。
“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漢書·五行志》)
上天好像是警告秦始皇說,你這家伙別再干夷狄等蠻族人的行為,要不然遲早要玩完。
什么叫秦始皇干的“夷狄之行”呢?
咱們在學過初中歷史教材的都知道:
焚書坑儒施行暴政,修筑陵墓、阿房宮滿足驕奢淫欲,北筑長城勞民傷財,南戍五嶺中原空虛等等,包括但不限于此。
這是漢朝人給秦始皇總結的毛病。
所以秦始皇這么亂搞,亡國是早晚的事,而且十四年后真的被推翻了。這就是長狄入國的意義。
那為什么巨人出現在臨洮呢?
因為臨洮是秦修長城的最西端啊,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而且剛好經過了漁陽。
秦二世元年七月的時候,有一批900多名的戍卒前往漁陽,中途因為暴雨延期而造反了。
這就是著名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然后沒兩年秦朝就被劉邦推翻,秦朝也就成了曇花一現的存在。
“故大人見于臨洮,明禍亂之起。后十四年而秦亡,亡自戍卒陳勝發。”(《漢書·五行志》)
當然這就是漢朝人的“對號入座”,拿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去套事件發生前的所謂“前兆”。
基本上是一套一個準的。
但當時秦始皇本人并不這么認為,因為十二巨人降世的時候,秦始皇剛統一六國不久。
所以他認為這是祥瑞:
“始皇初并六國,反喜以為瑞。”(《漢書·五行志》)
隨后就發生了秦始皇收繳天下兵器的事,被銷毀的兵器都是銅制的,所以為了紀念這次巨人降世,秦始皇下令鑄造的十二銅人。
“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漢書·五行志》)
這就是秦始皇不鑄造成其他物件,而偏偏鑄造成銅人的原因,他覺得這是上天對他功勞的認可。
3、十二銅人去哪了?
關于秦朝十二銅人的下落,在各種“歷史未解之謎”的書中,那都是必須上榜的老熟人。
按照《史記》的說法,秦始皇鑄造的十二銅人,每個都有“千石”之重。
“金人十二,重各千石。”(《史記·秦始皇本紀》)
如果“千石”的重量不好理解的話,咱們再看一個其他數據,能更清楚地了解銅人的噸位。
“聚天下兵器,鑄銅人十二,各重二十四萬斤。”(《三輔舊事》)
一萬斤是五噸,二十四萬斤足有120噸之重,秦始皇可是沒少收繳銅制兵器啊。
雖然現在咱們把稱呼其為銅人,其實秦始皇給人家起的有名字,叫做“金狄。”
“坐之宮門之前,謂之‘金狄’。”(《駢志》)
這里的“金”是銅的意思,狄就是狄人或者長狄的意思,所以金狄就是銅制的長狄人。
巨大的銅人鑄造完成后,丞相李斯還奉命在場邊書寫銘文,主要是拍秦始皇的馬屁。
“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駢志》)
意思就是秦始皇在繼位二十六年的時候,剛剛一統天下,在天下推廣施行郡縣制,而且統一了法律和度量衡。正是因為秦始皇有這樣的功勞,所以巨人出現在臨洮,這是上天認可的嬴政的能耐。
秦朝滅亡后西漢接手了銅人,一直安放在長樂宮門前,等到董卓亂政的時候,就打起了十二銅人的主意。
史料中的主流說法認為,董卓為了籌集軍費,就把十二銅人融化了十個,都鑄造成銅錢了嘛。
剩下的兩個銅人,就被董卓搬到了清門里,后來董卓兵敗身死。直到魏明帝曹睿繼位后,才想起了剩下的兩個銅人,準備把它們給搬到洛陽城,但是由于太重搬到霸城就放棄了。
“董卓壞銅人,馀二枚,徙清門里。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關中記》)
時間很快就來到的了南北朝,后趙政權的皇帝石虎,又把剩下的兩個銅人搬到了鄴城。前秦苻堅暫時統一北方后,又把兩個銅人給搬回長安了,然后就把銅人給徹底銷毀了。
至此秦始皇紀念巨人的十二銅人,算是都毀在了亂世之中。
不過也有說法稱還保留有一個銅人。
根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的說法,當時董卓只銷毀了九個銅人,然后銅人就被各種搬遷;隨后的《漢晉春秋》又云,剩下的三個銅人被苻堅銷毀了倆,僅存的一個被推到河里了。
“苻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未至。而苻堅亂,百姓推置陜北河中,于是金狄滅除。”
如果這段記載屬實的話,說不定僅存的那個銅人,現在正沉睡在陜北某條河中,等待著人們發掘他重見天日。
銅人出土的最大意義,并不是他的金屬價值和歷史價值,而是能讓我們看到“長狄”,到底是長什么樣子。
到底是屬于正常的人類,還是有可能真是天外來客,或者是消失于歷史中的巨人族。
畢竟銅人就是照著長的樣貌鑄造的。
(一家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