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外骨骼機器人的爆發一定是在C端場景里,最終要服務于家庭生活,而其在B端的積累和對產品的打磨都是為了那一天的到來。
文|趙建琳
ID | BMR2004
今年正月初二,泰山景區首次試運營登山助力機器人,游客們穿著外骨骼機器人登山的場景引發媒體和民眾關注。對一些人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到外骨骼機器人這種看上去“小眾”的產品。事實上,外骨骼機器人已經被應用在多個有著剛性需求的B端場景里。
在電影《流浪地球2》里,訓練中心的隊員們穿著“盔甲”搬運東西,主角韓朵朵在危急關頭穿上機械臂一拳打飛反派守護住了太空電梯,那些“盔甲”和機械臂就是外骨骼機器人,而這套讓人“力大無窮”的機甲正是中國企業傲鯊智能開發的產品。
傲鯊智能是一家基于外骨骼技術平臺的機器人公司。當前國內外骨骼機器人領域仍處于“藍海空間”,多數公司聚焦于醫療場景下的康復外骨骼,傲鯊智能則是少數幾家深耕工業外骨骼并計劃向C端拓展的公司之一。其產品覆蓋上肢、腰部、下肢、全身型外骨骼機器人,功能上布局了小助力、無源的機械類外骨骼PES,大助力、有源的電動外骨骼FIT,以及末端負載最大的人形外骨骼復合機器人TR三大系列。
傲鯊智能創始人徐振華長期深耕機器人領域,大學期間的畢業設計也是人形機器人,曾參與創立璟和機器人、傅利葉智能。2018年,徐振華創立傲鯊智能,并找到曾合作多年的伙伴張華共同參與。從那時起,幫助他人、增強人的能力就成為公司最樸素的愿望和最核心的使命。
2024年,傲鯊智能宣布將重點推進B端產品C端化。傲鯊智能合伙人、CMO張華對《商學院》雜志說:“未來外骨骼機器人的爆發一定是在C端場景里,它能助人跑步、登山,幫助那些生活能夠自理但腿腳不便的老人走出家門,它最終要服務于家庭生活,而我們在B端的積累和對產品的打磨都是為了那一天的到來。”
01
“我們踩在了時代的風口上”
在令很多人感到不容易的2024年,張華的工作量比起往年肉眼可見地攀升。作為銷售工作的主管,他要付出兩倍于2023年的客戶拜訪量和工作時長去換得與之持平的業績,如果想要超越,這一倍數可能要從2增長到3。當然,這只是一種比較直觀的估計,但“壓力是實實在在感受到的”。
不過,對這一市場狀況,張華和團隊成員并非全然沒有心理準備,這畢竟是短期波動,是努力扛住就可以渡過去的一個小小關口。真正決定“企業生死”的,是對遠期趨勢的判斷。
從OpenAI顛覆性成果的橫空出世,到國內的“百模大戰”,再到DeepSeek的實力霸屏,AI將數字化時代加速向數智化時代推演,張華坦誠地說:“之所以大家如此熱議具身智能,是因為AI確實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水到渠成。雖然2024年拼得辛苦,但AI應用的方向已越來越清晰,而我們也確確實實踩在了時代的風口上。”
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李冰博士根據公開統計總結發現,2024年國內機器人產業的融資總規模在400億元以上,相比2023年增加了約30%以上;2024年投融資次數比2023年增加了20%以上。在融資總規模中,超六成集中于種子輪或天使輪,這表明資本對機器人產業的未來熱度持續看好,投資活力也很高。
李冰指出,外骨骼機器人產業強調場景驅動,AI的加持一方面體現在提高外骨骼機器人的感知精度,使其更好地理解穿戴者意圖;另一方面體現在能幫助構建基于場景的大模型,提升外骨骼機器人在應用場景中的通用性,使其具備更強的泛化能力,而在這一過程中,建立高質量的數據集是稀缺能力。
在外骨骼領域,傳感、控制、驅動是三大核心系統,其中,感知能力是控制和驅動的基礎。判斷一個外骨骼好不好用,本質看它“合不合身”,即人穿上外骨骼后,它與人的配合是否絲滑,比如邁步時,它能不能給人想要的力;彎腰起身時,它能不能按人的意識去響應。如果響應慢了,人會感覺不舒服,就像游戲里一個實力強大的玩家遇上了表現不佳的隊友,帶不動。這也是一家外骨骼機器人企業的競爭力所在,而決定外骨骼絲滑程度的直接要素是軟件水平。
到了軟件層面,就是AI的“戰場”了。通過采集大量真實數據,對數據進行訓練,使軟件自學習、自優化,最終軟件才有可能做到根據人的意識對下一個動作自判斷,實現對人動作意圖的毫秒級響應。張華指出,相比仿真實驗室和機器人遙操作,外骨骼有個天然的優勢就是人能穿著它,“人如何舉手,如何擰螺絲,種種具體現實場景下的操作數據,外骨骼都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并學習,就像手把手教的一樣。”而大量真實操作數據的獲得和學習程度,將直接影響AI向AGI(通用人工智能)進化的進程。
通常來講,對人體的感知數據采集有力學、位置、肌電、腦電、視覺五種維度,其中肌電和腦電采集精度更高但難度也更大,尤以腦電為甚。肌電需要在人體上貼電極片,但采集精度易受出汗等環境因素影響,腦電則分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成本更比肌電高。
傲鯊智能的產品主要通過編碼器識別人的力、姿態、位置來采集數據,同時布局腦電采集方向,目前其正與上海瑞金醫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華南理工大學腦機接口與腦信息處理中心等機構,共同研究用腦機接口幫助人重獲因受損傷而失去的能力,公司還專門推出了一款面向開發者的外骨骼機器人版本,將底層代碼開源給高校和研究所,使其能夠自行調參,試驗想要的效果。
張華曾對徐振華說:“這條線(發展方向)不能放掉,外骨骼的下一個風口就是腦機接口,它對人類有著極為長遠的意義。”
“踩在風口上的感覺”在2025年1月舉辦的“科技春晚”——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簡稱CES)上有了具象的體現。這是傲鯊智能第二次參加CES,由于積分排名還不錯,傲鯊智能從去年的南館進入到今年的北館,北館毗鄰主館,也是以AI為主題的核心展區。張華在現場鮮明地感覺到2025年的AI展區和2024年有了明顯的差別:去年的展示多停留在AI概念層面,今年則圍繞AI應用涌現出大量實質產品;相對地,觀眾的反應也發生了變化,去年觀眾多停留在關注層面,今年則注重現場互動和實際體驗,優質產品甚至能實現現場成交。
這種變化與價格下調有關。2024年傲鯊智能帶去CES的展品定價在5000~8000美元區間,2025年定價來到了2000~3000美元區間,價格下降了一半多,觀眾顯著地反應是從“聽完價格就走”變成“我現在就想買”,這給了傲鯊智能團隊很大鼓舞。張華說:“我們對2025年的銷售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
02
“總有場景需要人機共同協作”
對于創業僅有6年時間的傲鯊智能來說,比起產品的利潤率,這些年它更關注銷量的增長。傲鯊智能的研發性投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常年位于70%~80%之間,做好底層基礎性研發,打磨產品,是其創業這些年最重要的工作。
今年CES上,傲鯊智能產品的價格下降源于成本下降。一則,原先成本較高的零部件隨著銷量的增長、持續地開模和產品的迭代逐漸呈現出規模效應,邊際成本遞減;二則,產品歷經B端場景多年應用已積累了大量精細操作數據,相比非外骨骼的機器人數據學習成本更低。據悉,傲鯊智能還會進一步挖掘產品成本和價格的下降空間,以把更親民的價格給到廣大消費者,讓普通人也能買得起,在團隊看來很重要。
只是這需要一些時間。先從B端和G端做起,是傲鯊智能深思熟慮下的經營思路。一方面,團隊需要自我造血先活下去,而B端和G端也存在剛性需求;另一方面,B端和G端的應用將為產品迭代打磨提供真實反饋,為有一天進入C端奠基。
從公司成立開始,徐振華和張華及創始團隊就堅定了用工具增強人類力量的信念,因為一定有些場景是需要人類與機器協同合作。
例如,在與某造船廠的合作中,傲鯊智能團隊發現,由于是訂單式生產,不同訂單定制細節差別大,很難對整條生產流程做自動化改造,因此船舶制造的一線基本是人力操作。外骨骼能在不取代人工的情況下幫助人類省力,引發了該造船廠的興趣。在與中國中車的合作中,傲鯊智能看到了高鐵制造環節的復雜性,張華為此感嘆:“為什么說在這些行業里會誕生大國工匠,就是因為其制造過程需要且重視發揮人的經驗,而這種經驗目前自動化設備很難完全掌握。”
與之相伴的是,在復雜的重工業場景中,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往往較大,比如維修飛機時,人要抬起胳膊焊接零件,長時間保持這個動作,手臂會很酸。因此,從業者患上疾病甚至傷殘的情況在重體力勞動業頻發,導致相關行業人才不斷流失。“如果能借助工具讓人在這樣的場景里更安全、更輕松、更有尊嚴地勞動,減少勞動強度或工作環境危險性對人體的傷害,我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張華說。
在B端場景選擇上,傲鯊智能已形成明確的思路,會優先選擇需要人機協同工作的場景,特別是分段式制造特征顯著的重工業。張華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外骨骼就像是電動汽車中的混動產品,它看起來像一種過渡狀態,但一定有場景需要它。
據悉,目前傲鯊智能一年的訂單中有約90%來自應急救援、電力運維、飛機高鐵輪船制造維修,此外還有一部分收入來自各高校、研究院對其外骨骼硬件的購買。徐振華和張華都有醫用級機器人業務的運營與研發經驗,他們注意到,醫學研究領域如今非常注重醫工交叉能力的訓練,這些趨勢也是傲鯊智能可以把握的機會。
2024年7月,傲鯊智能全球首發了人形外骨骼復合機器人啟元TR1,重120公斤,綜合負載能力可達40公斤,是比FIT和PES系列負載能力更強的“大家伙”。與之前產品相比,啟元TR1在外骨骼狀態外增加了人形機器人獨立工作狀態,可實現人形和外骨骼兩種工作狀態切換,其重點圍繞礦山、電力、應急等野外復雜環境場景展開應用,解決某些具體情況下人也無法操作的問題。通過大模型AI訓練和專業領域垂直模型學習,啟元TR1將朝著實現具身智能機器人通用化的方向邁進。
李冰提到,對于從業企業來說,繼續深入拓展場景是當前重中之重,應加強和頭部機構的合作,把場景“跑起來”,有了高質量的數據才能帶動模型能力提升。其次,企業還應加強對市場的宣傳和教育,可能有很多人對外骨骼機器人還處在認為其解決了“癢點”但未解決“痛點”的階段,從業者需以更有效的傳播策略重塑認知。
03
把外骨骼價格“打”到手機價位
說起傲鯊智能,很難不談到他們與《流浪地球2》的合作。當時,傲鯊智能為電影贊助了9套外骨骼機器人,這些設備后來不僅成為電影中的閃亮“配角”,還被用于實際拍攝中各類道具、器材的搬運工作。沒有誰比張華更清楚此次合作,他全程參與和對接了這個項目。
合作起源于2021年,通過網絡和線下展會的方式,電影制作團隊了解到傲鯊智能是做外骨骼機器人的公司,并主動與其聯系。在《流浪地球1》里,電影用到的外骨骼本質上是道具,很重且不具備助力功能,演員一場戲下來幾乎要虛脫,因此在拍第二部時,制作團隊希望有更合適的道具,合作也自然而然達成。
張華回憶,彼時外界有人問他為什么要做這樣看起來無法直接達成銷售訂單的合作,他說:“當時我更多是在思考如何讓一個好技術被更多人知道,而電影具有這樣的效果,特別是科幻片,它能啟發人,勾起人的好奇心,激發人的想象。”
如今回過頭看,傲鯊智能與《流浪地球2》的合作,不僅讓更多B端企業認識了傲鯊智能,甚至進一步建立了訂單合作,更讓C端的普通老百姓知道了它的存在。2023年電影上映后,有些即將面臨高考的學生主動打電話給傲鯊智能表達喜愛,詢問報什么樣的專業未來能去到傲鯊智能這樣的公司,還有一些影迷和客戶向張華團隊提出“你們應該出一款C端消費級產品”的建議,但彼時張華知道對此要慎重,“因為C端產品對成本、用戶體驗、品控將是難度更高、更綜合的考驗,所以近兩年我們積極參加各類展會,也是為了通過更多渠道獲取C端反饋。”張華表示。
2024年,傲鯊智能宣布在市場和產品戰略上做出重要調整,推進B端市場C端化,未來計劃形成B端、G端、C端“三條腿”發展的格局。同年7月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傲鯊智能發布了“遇見未來”系列全新架構外骨骼產品,售價進入萬元以內,僅6900元起,可廣泛應用于搬重物、舉高、行走等工作。
年輕人是傲鯊智能定義的主力消費人群,張華說:“我們不會賣得很貴,更趨向于一部手機的價格,在萬元以內,根據消費者需求給到入門款到專業玩家款等不同性能的版本。
在C端,傲鯊智能計劃率先“攻入”戶外運動和養老兩大場景。張華表示,在戶外運動場景中,上肢外骨骼可以為攝影攝像從業者或愛好者提供助力,腰部外骨骼可以服務于跑步、登山等運動場景;養老場景下,外骨骼可以幫助家庭成員或護工照顧失能老人,比如將老人從輪椅中抱到床上,外骨骼還能幫助想要獨立行走但腿腳無力的老人邁開步子。
2024年7月,傲鯊智能完成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由敦鴻資產領投。融資資金將用于加速傲鯊智能“千元級外骨骼”及具身智能通用人形機器人與外骨骼結合形態的初步產品發布。雖然具身智能賽道是很多資本感興趣的方向,但傲鯊智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資本越來越關注所投企業的自我造血能力,而傲鯊智能也希望能吸引到更多有C端市場資源可以提供產業賦能的投資團隊。
如今硬科技創業方式與互聯網時代不同,硬科技回報周期長,初創公司不敢大規模“燒錢”。雖然傲鯊智能這些年也不斷拿到融資,但張華坦言他們在用錢上一直很謹慎,公司成立時只有3個人,后來掙到錢慢慢擴團隊,“能養活一個人的時候就招一個人。”張華半開玩笑地說。他們希望留足現金流做足夠重要的事情。
目前,傲鯊智能的團隊規模達到幾十人,90%以上的員工從事研發,公司內沒有設置行政崗,甚至沒有設置HR崗,他們認為各業務部門的領導有責任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員工。興趣和熱愛是傲鯊智能招聘時最看重的一點,在他們看來,自驅力很重要,興趣會驅動創造。傲鯊智能會通過實習尋找理念契合的員工,很多研發端員工是從應屆生階段培養起來的。
提及“創業這么久,公司做過最正確的決定是什么?”張華毫不猶豫地回答,“做消費類的產品。”在他看來,外骨骼機器人看似“冰冷”,實則充滿溫度,“就拿登山場景來說,機器人登得再好你也感受不到,終歸要你自己登了才知道。”(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 2025年2&3月合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