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組編碼序列的分歧率僅為1.23%。是什么原因造成基因組編碼差異如此之小的兩類動物,有如此巨大的性狀差異?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的科研人員發現,一些用來描述基因組功能的調控模塊變化,或能解釋人類為何擁有獨一無二的認知和智能
▲人類從順式調控模塊跳變獲取的自然智能
01
基因"跳變"
塑造人類獨特性狀
《科學》雜志曾列出125個未解科學難題,其中“哪些基因變化使人類與眾不同?”被列為25個核心問題之一。
此前的研究中,科學家認為差異可能源于蛋白質編碼基因的突變,但后續研究發現,兩者的蛋白質結構差異極小。
本次研究中,科研人員將目光集中在蛋白質編碼序列的調控區域,通過一種叫“順式調控元件頻數(CREF)矩陣”的數學方法,將人類以及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大猩猩等現存類人猿物種的轉錄調控信息,轉化為特征模塊
研究發現,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某些特征模塊發生了變化,科研人員將其稱為“跳變”(saltation)現象,這種現象導致基因調控模式突然重組,觸發全新功能,從而使人類的認知和智能產生了飛躍。
▲ 刻畫轉錄調控能力的順式調控元件頻數(CREF)矩陣以及從猿到人的跳變
02
“進化密碼”解析
人類智能起源
科研人員從海量數據中提取出10個關鍵調控模塊,并按照功能和優先級進行排序。
通過對比這10個關鍵調控模塊,發現人類的第4與第5、第9與第10模塊之間,發生了“跳變”現象,對應著包括長期記憶、耳蝸發育、學習、探索行為和社會行為等。
口語的運用和對音樂的理解無疑是人類所具備的獨特智能。耳蝸則是人類學習語言、發展音樂能力的感知基礎。
耳蝸的發育,恰巧是人類第4和第9調控模塊包含的關鍵新生物過程。在進化過程中,人類耳蝸的大小、位置和方向發生了細微的變化。
研究還發現,人類第4調控模塊中,涉及與社會行為和行為約束相關的調控。 一系列的調控變化,促使理性的社會行為產生,各類知識借助長期記憶,隨著時間積累,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奠定基礎。
這一系列的關聯性發現,驗證了通過全基因組CREF構建特征模塊的方式,或可用來描述人類獨特的認知和智能進化過程
該模型是首個探索解釋物種“跳變”的數學理論,未來還將應用于其他物種進化研究,也將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寶貴借鑒。
相關文章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qub2.88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qub2.92
作者:李雷 李孝杰 施健輝
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宋同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