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鉆石出現在市場上不過十多年的時間,引發的討論卻大多是國民級的。以“培育鉆石可以替代天然鉆石”的論調為首,市場爭吵的聲音從未停止過。
培育鉆石真的可以完全替代天然鉆石了?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天然鉆石是在地球深處歷經數十億年時光形成的自然奇跡,而培育鉆石只需要在工廠經歷幾周的時間就能通過反應堆批量制造。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的根源性差異,造就了兩者無可替代的價值壁壘,無論從形成方式、儲量,還是從價格趨勢、內在價值來看,培育鉆石都不可能完全替代天然鉆石。
圖源:天然鉆石協會
自然形成VS工業生產
造就儲量和價格的極端差異
01
形成方式&儲量差異
天然鉆石是地球上極為有限的自然資源,每一顆天然鉆石的形成,都需要經過10-30億年的時間沉淀,在地表下約160公里處被高溫高壓環境包裹,無數次的淬煉才能造就天生璀璨。成形的天然鉆石還需要被劇烈的火山噴發或大規模地殼運動才能被帶到地面。
在地球生態中,能夠形成天然鉆石的地質條件極為罕見,這造就了天然鉆石儲量的天生稀少。這其中,能偶然通過特殊事件來到地表,并被成功開采的更是少之又少,我們稱呼天然鉆石為「自然奇跡」并不過分。
圖源:天然鉆石協會
數據顯示,全球天然鉆石開采量在2005年時達到頂峰,之后便開始逐年下降,在過去的16年時間里下降了30%以上,其中寶石級鉆石的含量更是稀少,每年開采出的1克拉及以上天然鉆石的總體積只相當于一個健身球的大小。
圖源:iDaily Jewelry
培育鉆石發展到如今僅有幾十年人為制造經驗,無論是采用高溫高壓法還是化學沉積法制造,生產車間都只需要花費幾周的時間就可以批量制造培育鉆石,理論上其儲量是無限的。事實上,隨著技術日益成熟,全球培育鉆石的產出量還在不斷增長,市場存量已經遠遠超過預期。
同時,培育鉆石由于沒有像天然鉆石一樣經歷自然界嚴酷的歷練,也缺乏大自然所賦予的獨特品質,其形狀、晶體圖案、內含物何不紫外線熒光反應等方面都和天然鉆石不同?,F在,市場上已經存在超過40種儀器可以幫助專業人員讀取鉆石的光譜特征,從而確定成分,輔助辨別其屬于天然鉆石還是培育鉆石。
戴比爾斯鉆石檢測儀 圖源:天然鉆石協會
02
市場認可&價格差異
雖然普通消費者或許肉眼難以分辨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但就市場認可的角度來說,天然鉆石相較于培育鉆石的接受面還是更廣,消費者普遍認同天然鉆石的稀缺價值,希望以更純粹、真實的物品來寄托愛意、獨立和對自我的獎賞。
隨著市場變化,天然鉆石日漸稀有的儲量和高市場認可帶來了相對可觀的年均增長(過去的35年內,天然鉆石價格年均增長率約為3%),天然鉆石的稀缺性造就其無可取代的投資價值,大量投資級鉆石的市場流通案例都曾告訴我們,優質的天然鉆石價格只會越來越高。
而培育鉆石受到技術進步、規模經濟和新制造商進入市場的壓力內卷影響,價格在存量市場不斷下跌,甚至有些案例顯示,一枚重達1.5克拉的培育鉆石價格下跌已經超過了74%。
圖源:天然鉆石協會
貝恩公司估計,2008年至2018年,一枚重達1克拉的優質培育鉆石的平均生產成本下跌了90%。
影響消費者決策的從來不是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一時的價格對比,而是兩者越來越明顯的價差。
圖源:天然鉆石協會
分析師保羅·金尼斯基指出,2016年時,一枚優質的圓形、近無色的1克拉培育鉆石的價格比天然鉆石僅低了10%左右。
但到2022年底,盡管各個制造商的價格有所不同,但培育鉆石與天然鉆石的價差達到了80%。
金尼斯基提供的數據表明,到2022年底,前述同等顏色和凈度的1克拉培育鉆石的價格比天然鉆石便宜70%以上。
天生瑰寶VS人為制造
價值內核生而不同
鉆石消費通常出現在一些值得紀念的重要時刻,無論你所購入的鉆石是打算作為禮物贈送他人,或是為了獎賞自己,都意味著這顆鉆石有著獨特的意義。堅韌的天然鉆石是永恒、真誠的象征,可以成為某個特殊時刻恒久不滅的注解。
為守護這份天然與純粹,天然鉆石行業也做出了諸多努力。
為打破消費者對天然鉆石來源的諸多誤解,確保天然鉆石的來源合乎道德成為了整個行業的首要任務。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Word Trade Organization)授權支持制定《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要求天然鉆石行業所有原鉆貿易都必須受到嚴格的監管,以遏制沖突鉆石的交易。
圖源:天然鉆石協會
責任珠寶業委員會(Responsible JewellenCouncil)通過第三方獨立審計的認證,進一步幫助保證天然鉆石的來源是合乎道德的。在天然鉆石開采地,天然鉆石產業不僅是當地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更為當地經濟的發展、社區的完善帶來了諸多幫扶。
圖源:天然鉆石協會
全球領先的天然鉆石開采公司每年為當地居民帶來96.4億美元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凈收益,其中80%收益回饋當地,用于投資建設,造福社區及當地居民。
現在,越來越多的品牌商、零售商及珠寶商采用合乎道德標準的采購協議及政策,以輔助打造透明化供應鏈,確保每一顆天然鉆石都以欣欣向榮的正面姿態流入市場。
與此同時,天然鉆石行業也一直在致力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其保護的土地面積相當于紐約市、芝加哥、華盛頓特區及拉斯維加斯的土地面積之和,接近天然鉆石協會成員企業全球采礦作業面積的四倍。
納米比亞海岸的海藻森林開發 圖源:天然鉆石協會
各大天然鉆石公司也在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以知名的戴比爾斯集團為例,企業正在與可持續海洋養殖公司 KelpBlue 合作,共同探索海藻森林儲存碳的能力,同時改善海洋環境的健康狀況。除此之外,由戴比爾斯集團發起的“鉆石之路(The Diamond Route)“項目也在穩步推進,旨在保護位于南非和博茨瓦納的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積極守護生物多樣性。
當天然鉆石行業已經將可持續發展融入行業進步的內在,培育鉆石是否真的如所宣傳的那樣更為“環保”呢?
培育鉆石的制作雖然僅持續數周,但過程中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以達到接近太陽表面20%的溫度。目前,全球超過60%的培育鉆石是在中國和印度的工廠批量生產的,其電力需求高度依賴煤炭,煤炭發電量占比分別為63%和74%。另外,培育鉆石的制造過程離不開石墨和金屬的參與,這些也同樣需要依靠開采獲得。
圖源:天然鉆石協會
但就現階段而言,培育鉆石生產環境中所耗費的能源、化學原料、材料、水資源并沒有公開數據可參考,目前也沒有企業提供自己的社會碳足跡,更無法證明培育鉆石行業為當地納稅、就業、人權保護和社區支持提供了幫助。所以,并非所有的培育鉆石都符合可持續理念,為“綠色環保”買單的消費者或許需要重新審視培育鉆石的可持續價值。
回到最初的問題,大家對培育鉆石是否有機會取代天然鉆石想必已經有了答案。限量的天然珍寶,天生意味著稀有、高價值與無可取代,我們不去否認培育鉆石存在的意義,但也無法忽視天然鉆石所具備的價值優勢和投資屬性,兩者遵循各自的行業特質共生共榮,指向的本就是不同的消費場景,或可以客觀辯證地冷靜看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