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心血管疾病是導致眾多國家居民死亡的首要因素,其中高血脂作為核心誘因之一,其危害不容小覷[1]。尤其在我國,以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CVD),已成為城鄉居民的首要致死因素[1]。根據科學證據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已被明確認定為ASCVD的關鍵致病危險因素[2][3]。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的血脂異常患病率顯著攀升,但遺憾的是,這一問題的公眾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均維持在較低水平[1]。
臨床實踐數據證明,通過有效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可以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面對這一嚴峻挑戰,加強血脂異常的早期篩查、積極干預與治療、培養良好的膳食習慣等對于提升消費者健康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負擔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01、
人體膽固醇來源及生理功能
膽固醇是一種人體內廣泛存在的類固醇,不僅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還是合成膽汁酸、類固醇激素和維生素D3等維持人體健康必需物質的前體物質,在人體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生理作用,但其水平過高也會造成潛在的健康隱患,例如心血管疾病等[4]。尤其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心血管的致病性危險因素。
血液中膽固醇的來源有兩個:內源性合成和外源性攝取[4]。實際上,動物體內自身合成的膽固醇足以滿足其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控制外源性膽固醇的攝取是預防高膽固醇血癥的有效措施。
02、
血脂及其參考標準
血脂是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類脂(如磷脂)等的總稱。通常所講的血脂主要指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不溶于水,必須與特殊的蛋白質即載脂蛋白結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運輸到各組織進行代謝[3]。所以,臨床上血脂檢測的常規項目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另外,載脂蛋白A1、載脂蛋白B、脂蛋白(a)等已被越來越多臨床實驗室作為血脂檢測項目[3]。
如何判斷自身的血脂水平是否處于正常范圍呢?
下圖是來自于《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3]一文中對于普通人群的血脂指標參考范圍,一旦您的血脂指標超出了表2的正常范圍,都應當視為一個警示信號,提示我們需要密切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血脂管理的關鍵在于早期發現、早期干預,以確保心血管健康的長遠維護。
03、
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的方法
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方法主要有三種,即藥物治療、飲食干預和生活方式調整。
飲食干預的核心內容是限制高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盡管該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效的,但對于消費者來講這樣的飲食方式很難長久堅持;
藥物治療雖然效果較為明顯,但降膽固醇藥物在發揮降膽固醇作用的同時往往帶有一定的副作用,如他汀類藥物容易誘發血清轉氨酶升高和導致一些肌肉相關疾病[5]。
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飲食干預都是主要基于以下三種途徑對血清膽固醇水平進行調整:
1)抑制膽固醇的內源性生物合成;如他汀類藥物等;
2)抑制膽固醇被腸道吸收;如植物甾醇等;
3)增加膽汁酸的體外排泄;如膽汁酸螯合劑等[6]。
04、
益生菌改善血脂的潛力
一些研究表明了益生菌和發酵乳制品在膽固醇管理中的潛力。益生菌去除膽固醇的可能機制包括:益生菌可將膽固醇吸收進入菌體細胞內、益生菌可將膽固醇吸附或摻入菌體細胞膜、益生菌產生膽固醇還原酶或膽鹽水解酶(BSH)[6]。
人們越來越感興趣的一個領域是產BSH益生菌降低膽固醇的潛力。BSH活性益生菌已被證明可以增加腸腔內膽鹽的解離,膽鹽水解酶 (BSH)能特異性地水解結合型的膽鹽,釋放出游離膽汁酸和氨基酸(甘氨酸或牛磺酸),解離后的膽汁酸溶解度降低,不容易被腸道回收,從而隨糞便排泄到體外,為了彌補肝腸循環過程中膽鹽的不足,肝臟會利用血液中的膽固醇重新合成新的膽汁酸,進而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7]。
05、
建明VasoNex?唯馨康?
植物乳植桿菌LP LDL呵護心血管健康
建明VasoNex?唯馨康?唯馨康植物乳植桿菌LP LDL—嚴格篩選自4,000株微生物菌株,具有高膽鹽水解酶活性,能夠有效降低膽固醇水平。該菌株源自經過發酵的番茄汁,已獲得GRAS(一般認為安全)認證(GRAS GRN 000847),其保藏編號為ECGC 13110402。
唯馨康植物乳植桿菌LP LDL不僅具有潛在的膽固醇降低能力,而且對胃酸、胰酶及膽汁酸具有較強的耐受性,同時在冷凍干燥條件下能保持較高的存活率,這為其在食品及保健食品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唯馨康植物乳植桿菌LP LDL在降低膽固醇方面的能力已在多項人體臨床試驗中得到充分驗證。
免責聲明:
上述聲明未經過國家權威機構評估。上述產品不用于診斷、治療、治愈或預防任何疾病。某些聲明可能不適用于所有地域。相關產品的標簽和聲稱可能根據當地政府要求有所不同。上述僅供公司之間的交流不直接針對最終消費者。
參考文獻:
[1]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編寫組.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3概要[J]. 中國循環雜志, 2024, 39(7): 625-660.
[2] Ference BA, et al.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aus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 Evidence from genetic,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studies.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Consensus Panel. Eur Heart J. 2017 Aug 21;38(32):2459-2472.
[3]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修訂聯合專家委員會.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3, 51(3): 221-255.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30119-00038.
[4] 高媛, 黃芳芳, 王家旺, 等. 益生菌降膽固醇的機制及其評價策略研究進展[J]. 食品科學, 2023, 44(21): 322-329.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21022-228.http://www.spkx.net.cn
[5] Abd TT, Jacobson TA. Statin-induced myopathy: a review and update.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1 May;10(3):373-87.
[6] 郭春鋒.人源性益生菌降膽固醇機制及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工業學, 2011. DOI:10.7666/d.D264249.
[7] Kumar M, et al. Cholesterol-lowering probiotics as potential biotherapeutics for metabolic diseases. Exp Diabetes Res. 2012; 902917.
來源:建明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