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辦官網罕見轉載《大公報》評論文章《莫天真 勿糊涂》,明確批評該交易“并非普通商業行為”,并呼吁企業“站在正確立場”,港澳辦轉載的評論文章指出,美國正通過“脅迫、施壓、利誘”等手段將交易包裝為“商業行為”,實則為“強權政治”,并質疑交易的時機與特朗普政府施壓巴拿馬的行動高度關聯。文章強調,企業需“三思”自身立場,暗示交易可能損害國家利益。
文末兩句語氣非常重:
1. 面對如此大事、大義大節,有關企業當三思
2. 好好想想有關問題的性質和要害是什么,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么立場、站在哪一邊。
李嘉誠方的回應
長和集團堅稱交易“純屬商業行為”,并強調保留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港口資產。部分分析認為,李嘉誠家族遵循“低買高賣”的周期策略,此次以50倍市盈率出售資產是高位套現,與政治無關。
外界估算李嘉誠的資產大約1萬億美元,以他這種體量商人,不可能沒有政治后臺和背景,就看他站在哪一邊了。他說自己只是一個商人,但是從他的行為和發家史來看,他不可能是個純粹的商人,他只是從紅色商人變成了英美的商人。
2018年的時候這個年份相信大家都懂香港那個時候發生了什么,李嘉誠是怎么做的?他將資產大部分都轉移到了英國,他還發表聲明,要求理解學生和尊重學生的意見,明顯是在為英國納一個投名狀。
現在出售巴拿馬運河已經證明他徹底倒向了美國,與中國離心離德。
他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選擇了某種平衡,商人不可能沒有祖國,他是把精神母國從中國變成了美國。但是,昂撒人以海盜搶劫起家,他這個黃皮膚的人很難融入白人世界,他的巨額財產最后很可能被昂撒和猶太財團吃干抹凈。
第一條紅線,把國家戰略資產當“籌碼”交易
巴拿馬港口不是普通的商業項目,而是中國布局中“以港口連世界”的關鍵節點。這些港口的經營權是我國與拉美合作的重要成果。李嘉誠將其轉手賣給美國,相當于把我國多年的戰略投入變成美國遏華的棋子。這種短視行為,本質上是在拆國家的臺。
第二條紅線,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耍小聰明
面對美國施壓,李嘉誠的選擇不是硬扛也不是周旋,而是直接“躺平”。對比華為當年被制裁時,寧可斷臂求生也不交數據、TikTok硬剛美國并起訴聯邦政府的做法,李嘉誠更顯出其投機心態。港澳辦的點評一針見血:“三思而后行”不是讓你算計利益,而是想清楚何為民族大義。
第三條紅線,傳遞危險信號:妥協能換平安
更嚴重的后果在于示范效應,如果連李嘉誠這樣的“華人首富”都扛不住壓力對美妥協,其他企業會不會有樣學樣?港澳辦必須用最嚴厲的態度掐滅這種苗頭:今日你對美國退一步,明天對方就會進十步;資本可以流動,但底線決不能流動。
潛在影響分析
- 對中國航運與貿易的沖擊
- 成本與供應鏈風險:美國若通過港口實施“政治附加費”或限流措施,中國商船物流成本可能上升,供應鏈穩定性受威脅37。
- 戰略缺口:中國企業多年經營的全球港口網絡出現缺口,可能被美國逐步蠶食海外利益。
- 對國際航運格局的重構
- 美國霸權延伸:控制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可增強對全球航運的干預能力,甚至為軍事行動提供便利。
- 區域化貿易趨勢:若全球化進一步退潮,區域航運樞紐(如尼加拉瓜運河)可能興起,中國或需加速替代路線布局。
- 資本動向的信號意義
- 避險情緒加劇:李嘉誠保留中國港口資產,或反映其對地緣政治沖突和經濟危機的預判,現金為王策略凸顯。
- 中企海外投資受挫:美國可能以“國家安全”為由,進一步限制中資參與關鍵基礎設施項目,港口并購或面臨更多阻力。
特朗普團隊上臺以來各種挑起關稅戰,拒絕日資收購美國鋼鐵,逼迫礦產協議,逆市收購港口等等行為下,要是還有人覺得主導藍星的是所謂的“自由交易”,這個人指定有點毛病。
中國沒有提前干涉李超人與貝萊德交易的主要原因是:中國雖然是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用戶,但該運河僅占全球海運貿易的6%,影響有限。次要原因是我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倡導“自由貿易”的。
而這時候港澳辦轉發文章,一方面是向公眾陳述事實,一方面敲打一下“李嘉誠們”,當前大國博弈的大背景下,各方都應三思而行。
至于李嘉誠的港口出售之后會帶來哪些影響?現在還早,等能夠全部順利交割再說吧,別到時候還沒交錢,美元先大貶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