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時間轉瞬即逝,不知不覺就已經來到了公歷的年3月20日,恰巧是春分節氣,所謂的春分,也就是晝夜平分、陰陽調和的重要時刻。這個平分春色、調和寒暑的節氣,古人視之為"調燮陰陽"的絕佳時機。
而且民間還傳承著"三事不做,二樣要吃"的習俗。讓我們循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指引,在春雷始鳴的時節里,感受一下古人的一個智慧,而且在這天,留下了什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傳統呢?
三事不做
1、 和人發生爭吵
春分時節天地氣機交感,人體肝氣升發。《黃帝內經》有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時若妄動肝火,易致氣血逆亂。
蘇軾在《春分后雪》中描繪"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杏不勝威",提醒人們當如初綻桃杏般柔和處世。民間講究"春分說和氣",正是契合《禮記》"仲春之月安萌芽"的養生要義。所以在這天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2、不顛倒作息
《齊民要術》記載:"春分之時,日夜均而寒暑平。"此時人體陽氣始旺于表,當遵循"夜臥早起"的起居原則。明代醫家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警示:"春分后尤宜戒夜飲",強調亥時(21-23點)入睡以應肝膽經運行。
白居易也有寫到"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的閑適之態,恰是順應天時的養生典范。
3、不吃寒涼物
春分雖陽氣漸盛,但乍暖還寒之際最忌傷陽。《千金方》明訓:"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此時食用生冷易傷脾胃陽氣,正如陸游所言"社日取社豬,燔炙香滿村",古人多在此時食用溫補之物。
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的"春分食韭"習俗,正是取其溫中行氣之效。因此要避免吃一些過于寒涼的食物。
二樣要吃
第一樣:清炒豌豆苗
《詩經》有云:"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這"薇"即是豌豆苗的古稱。春分時節的豌豆苗凝聚著天地初陽之氣,富含維生素C和葉綠素。正適合我們現在來吃。
做法:1、取新鮮豌豆苗200克,蒜末熗鍋后旺火快炒;2、淋少許米酒提香,最后撒松子仁增脆,如果沒有的話,也可以不用放,其清肝明目的功效正應春令養肝之道。
第二樣:涼拌花生芽
花生芽古稱"長生果苗",清代《調鼎集》贊其"白如玉簪,脆若嫩藕"。春分食此物,既取"發陳"之意,又因花生芽富含白藜蘆醇,正合《遵生八箋》"春食苗,夏食葉"的養生古訓。
做法:1、花生芽300克焯水斷生,然后把它放入到碗中;2、里面加入蒜末以及辣椒泡椒,另外還可以來點香菜,當然不吃香菜的可以不放;3、來點香醋、麻油把它攪拌均勻,這樣一道涼拌花生芽就只做好了,暗含"春芽破土"的祥瑞寓意。
在"青梅如豆柳如眉"的時節里,可以來上一道清炒豌豆苗,另外還可以來上一道涼拌花生芽。而且要知道,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學會了吃,比如范成大在《春日田園雜興》所詠:"已插棘針樊筍徑,更鋪漁網蓋櫻桃",這春分時節,我們應該遵循時令,這樣萬物復蘇福自來,日子也會越來越興旺發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