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古裝劇,我都有疑問啊。
太監(jiān)扯著嗓子喊“圣旨到”,主角一臉茫然接旨的樣子,總讓人覺得哪里不對。
難道自己剛請示皇帝的問題,答案來了還懵逼?
這尷尬的演技背后,其實藏著古代皇帝命令的“門道”。
今天我們聊聊“諭”“旨”“詔”的區(qū)別,順便吐槽下古裝劇的硬傷。
皇帝命令的“三兄弟”
在古代,皇帝的命令不是隨便喊“圣旨”就完事的,不同場景有不同稱呼和動詞搭配:
- 諭:皇帝的直接命令 這是皇帝對臣下的口頭或書面指示,比如“朕命你速速出兵”。 動詞搭配是“傳諭”,由太監(jiān)或官員傳達給執(zhí)行者。 比如《漢書》里常提到的“傳諭天下”,就是這種用法。
- 旨:皇帝的批復 臣下有事請示皇帝,皇帝的回復叫“旨”,比如“朕準了”或“不行”。 動詞搭配是“請旨”(請求批復)或“奉旨”(遵旨執(zhí)行)。 比如《明史》里,臣子常“請旨裁決”,皇帝批個“準”字就算完事。
- 詔:皇帝的公告 這是面向全國的正式命令或聲明,比如大赦天下、冊封皇后。 動詞搭配是“下詔”,表示正式頒布。 《史記》中“下詔赦免罪人”就是典型例子。
古裝劇的尷尬
古裝劇里常把“圣旨”當萬能詞,太監(jiān)一喊“圣旨到”,主角接過來就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樣,大哥這是你自己請的問題,皇帝給你答案來了,你蒙什么?
“圣旨”嚴格來說是“旨”的范疇,多指皇帝對具體事務的批復。
如果主角剛“請旨”問皇帝怎么辦,圣旨來了還一臉茫然,不是演技問題,是劇本邏輯崩了。
更別提有些劇里“圣旨”內(nèi)容明明是全國公告,卻不用“下詔”,硬喊“圣旨到”,讓人哭笑不得。
歷史上的真實用法
歷史上,皇帝命令的發(fā)布很講究。比如:
- 漢武帝:下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這是面向全國的政策,用“詔”沒毛病。
- 唐太宗:臣子請旨是否出兵,皇帝批復“可”,這就是“旨”。
- 明成祖:傳諭鄭和下西洋,直接命令執(zhí)行,用“諭”正合適。
所以,下次看古裝劇,別被“圣旨到”的套路騙了。
主角要是再懵逼,不是他演技差,就是編劇沒文化。
皇帝的“諭、旨、詔”各有分工,搞清楚再演,觀眾看著也舒服。你說是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