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IMCO(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向美國貿易代表提交征求意見稿,內容針對美國301調查法案對中國針對海事、物流和造船領域主導地位的行為采取行動。
BIMCO官方翻譯參考如下:
BIMCO(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是全球最大的直接會員制航運組織,我們代表近2,100個會員以及63%的全球商業船隊(按載重噸位計算),衷心感謝您允許我們就您提出的旨在應對中國在航運、物流和造船領域主導地位的措施提出意見。
作為簡要的背景介紹,BIMCO在約130個國家擁有會員,其中包括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BIMCO的會員擁有、管理、運營或租賃所有噸位和所有類型的船舶,業務范圍涵蓋所有商業貿易領域。
幾十年來,BIMCO的會員一直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簽訂新船建造合同。在此期間,亞洲船廠,尤其是中國船廠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加。過去十年中,中國造船舶在國際運營商船隊中的份額 有所增加,最初是較為簡單的船型,隨后逐步轉向更為復雜的船型。
由于國際航運市場具有高度競爭性,因此高性價比的中國造船舶的份額增加,導致海上運輸的成本下降,這對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貿易和全球經濟起到了積極的支撐作用。
已建成的中國造船舶不會因征收擬議的港口費用而退出全球船隊,因為這會導致全球船舶運力短缺,無法滿足全球運輸需求,最終導致航運成本急劇上升 。相反,航運業將尋找規避費用的方法。
即使運營商將尋找規避費用的策略,但對掛靠的中國造船舶、中國背景的船舶運營商,或根據運營商船隊中中國造船舶的比例、及運營商手持訂單中中國造船合同的比例收取港口費用,都將顯著增加進出美國的海運成本。
我們預計運營商將對此做出反應,并尋求規避此類港口費用對其經營的負面影響。世界上大多數運營商在其船隊中都擁有一艘或多艘中國造船舶,這意味著當它們掛靠美國港口時,將面臨港口費用。港口費用產生的成本會通過供應鏈轉移,因此前述成本將轉移給美國的外國商品進口商,并最終由美國消費者承擔。我們注意到,第二種針對中國運營商船舶的港口費用選項可能會使其繼續向美國港口貿易變得不再可行。例如,對于一艘30萬噸DWT的超級油輪,每凈噸位1,000美元的費用將使其在每個港口掛靠的費用將超過1億美元 。
如果實施草案擬議的費用結構,進出美國的海運貿易變得低效,并且經濟可行性將會降低。部分運營商可能會移除其船隊中的中國造船舶,并將其航運業務集中在美國市場,而其他運營商則可能會采取相反的做法:增加中國造船舶的比例,并將其航運業務集中在非美國市場。全球船隊的總量不會改變,但由于市場被分割、競爭性降低,航運貿易的總體成本將增加。值得重視的是,美國的進出口大約占全球海運貿易的12%,因此重塑海運貿易的后果將對美國的進出口產生比非美國市場更大的影響。
雖然宏觀分析指向規避港口費,但某些細分領域的適應性要強于其他細分市場。在這方面,集裝箱航運行業由于運營商數量相對少而體量相對大,因此不易受到市場分割的影響,但是運營商可能考慮將每艘船在美國港口掛靠的數量降至最低。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港口擁堵、貿易流動受阻和內陸的二次分撥需求增加。減少港口停靠次數也會對港口就業產生負面影響,一些港口可能對外貿失去吸引力。
由于大宗商品的價值相對較低,因此美國進口運輸成本升高對大宗商品產生的影響,將比高價值進口商品更大。而這種影響將與美國政府提出的其他目標產生沖突,例如需要更多原材料去發展國內制造業產能。
提案中的一部分涉及美國出口貿易。我們注意到希望通過提案促進建造和運營美國造、懸掛美國國旗船舶的意向。但目前為止此類活動仍然規模有限,主要用于《瓊斯法案》(Jones Act)所規定的美國國內運輸。
然而,我們注意到目前能夠滿足提案的出口要求的船舶數量、噸位 和類型均有限。極少數、甚至沒有船舶運營商能夠證明其每個自然年運輸的美國出口產品中,通過美國建造、懸掛美國旗幟的船舶進行運輸的比例能達到所需的20%。這實際上意味著,提案實施后美國出口貿易將幾乎無法進行,特別是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因為目前并沒有美國建造、懸掛美國旗幟的LNG運輸船的手持訂單,或正在運營的此種船舶。美國化工業進入關鍵出口市場也將嚴重受阻。
是否要求未來的美國出口產品必須由美國建造、懸掛美國旗幟的船舶來運輸,事實上已經超出了本次意見征求的范圍。從世界船隊中缺乏美國造噸位的現象反映出,美國造船業正處于長期缺乏競爭力 的情況下。然而,我們注意到,如果需要由美國造、懸掛美國國旗的噸位運輸美國出口產品,并且這些噸位可用的情況下,那么美國出口產品的運輸成本將顯著上升,并可能影響美國出口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上述影響對低附加值的貨物,如糧食或大豆等會尤為明顯。
綜上所述,擬議的措施將大幅增加美國進出口貿易的運輸成本,并對更廣泛的美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但它們對中國主導地位的影響則不甚確定。
[1] 有關不同領域的船隊組成數據,請參見附錄(A)
[2] 近年來胡塞武裝在紅海的襲擊事件能夠證明這一觀點:船舶繞航好望角造成了運力缺口,運價隨即大幅躍升
[3] 中國造船舶在每個細分部門中的數據,請參閱附錄(B)
[4] 有關不同船型和尺寸的擬議凈噸位費的更多數據,請參閱附錄(C)
[5] 當前美國船隊數據,請參閱附錄(D)
[6] 關于美國造噸位的指示性價格水平的數據,請參閱附錄(E)
附錄(A)
附錄(B)
附錄(C)
附錄(D)
附錄(E)
MR型油輪在韓國造價為5000萬美元,在美國造價約2.5億美元
3600TEU級別集裝箱船在韓國造價約5000萬美元,在美國造價約3.33億美元
BIMCO意見正文請點擊下述附件
USTR comments.pd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