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兩個官吏押著一名囚犯的場景,例如在《甄嬛傳》中,甄嬛的父母和幼妹都被流放至今黑龍江邊境的寧古塔,被流放者要在此遭受嚴寒。勞役等折磨。
在《水滸傳》中,林沖被人陷害,朝廷將其發配滄州,在流放途中,林沖遭到兩名押送公差的百般折磨,最后忍無可忍,雪夜投奔梁山。
在古代,也有不少女性因犯罪或受到牽連而被流放,但是相比男性囚犯,官差們都爭搶著押送女囚。
這究竟是為什么?
古代流放制度
在中國古代,有許多女性被流放至邊疆,公元254年,曹魏時期的李婉出身世家,父親李豐官至中書令,兄長與魏明帝的女兒結為夫妻,家族非常顯赫。
然而,在司馬師獨攬大權之時,李婉的父親李豐卻心懷匡扶魏室,聯合眾人意圖誅殺司馬師,誰料計劃敗露,參與者皆被誅殺三族。
作為李豐的女兒,李婉自然也難以幸免,她被無情地流放至樂浪郡,也就是今朝鮮一帶,在那里獨自煎熬,最終死去。
清朝的顧太清,本出生于書香家庭,才華出眾,但因丈夫得罪權貴,被判處流放至寧古塔,在嚴寒酷暑的塞外艱難生存。
古代的流放制度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出現,當時秦法嚴苛,對盜竊等罪行有著明確的懲罰,盜竊不滿一錢的,將被強制遷徙,遠赴邊疆,這便是早期的流放制度。
北齊時,流刑正式進入“五刑”之列,根據不同的刑罰等級設定不同的服刑時間,最長可達6年之久。
到了清朝,流放制度已經相對成熟,秉持著“南人發北,北人發南”的原則,將犯人流放至千里之外。
歷代流放的地點多為邊疆,那里地廣人稀,流放到那里的犯人不僅能開墾荒地,在外敵入侵時還能充當兵力,一箭雙雕。
明代在云南、貴州等深山老林里,有不少被流放的官員,他們為當地帶來了中原文化,促進了當地的發展。
在流放的路上,不僅要忍受身體的疲憊,還要面對各種未知的危險,如惡劣的天氣、盜賊的襲擊等。
晚上,囚犯和官差只能在簡陋的破廟、草棚中休息,甚至露天而眠,飽受蚊蟲叮咬和惡劣天氣的侵襲。
一般被流放的犯人除了皇帝親自特赦或者立功贖罪,基本上很難再回來。
那為何官差們會搶著押送女囚呢?
官差為何搶著押送女囚?
在古代那個以男性為尊的社會,女性除了因受到政治牽連等原因,很少會被流放,但是一但被流放,將意味著基本就回不來了。
尤其是那些出身官宦世家、富商巨賈或是書香門第的女囚,其家人深怕她們在流放途中遭遇不測,因此,女囚家屬們往往會在女囚上路前,暗中給押送的官差,提供價格不菲的財物,并哀求他們多加照料。
這些錢財對那些平日里僅靠著微薄俸祿度日的官差而言,無疑是一筆天降橫財,有時,為了讓女囚免受饑寒、少些皮肉之苦,家屬甚至不惜將家中珍藏的珠寶首飾相贈,只求能買個心安,讓女囚活著抵達流放地。
朝廷也深知押送囚犯絕非易事,考慮到女囚身體嬌弱,需要更為細致的照料,故而,對于承擔押送女性的官差,會發放一定的補貼作為“辛苦費”。
一般達官顯貴的家庭,還會給女囚提供馬車等設施,官差可借此機會騎馬跟隨馬車,改善押送條件,無需再徒步跋涉。
家屬也會為女囚準備充足的衣物、食物,官差可以也可以“沾點光”,避免風餐露宿。
另外,女囚因體力較弱、缺乏反抗能力,在押送途中逃跑或反抗的可能性極低,官差們面對這樣的女囚,只需稍微管教,便能將其牢牢掌控,押送過程的大大降低。
押送的官差大多為男性,如果遇見圖謀不軌的官場,女囚隨時可能遭受官差的欺凌和侮辱,許多女囚在途中不堪折磨,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古代,醫療條件落后,偏遠地區又有嚴重的瘴氣,如果一旦感染疾病,生命便遭到嚴重威脅,部分女囚因體弱難以承受長途跋涉,途中易感染疾病,再加上纏足等原因過度勞累死亡,官差可借此機會提前結束押送任務返程。
如遇到毫無背景的女囚,官差甚至可能會主動滅口,謊稱意外死亡,在女囚死后,官差只需向上級報備,便無需承擔責任。
如果在押送途中遇到土匪劫道,官差可順勢將女囚作為“籌碼”交出,以保自身安全,女囚被劫后,官差可謊稱其被擄走或遇害,避免與土匪正面沖突。
古代女囚的弱勢地位,使得官差們紛紛搶著押送女囚。
本期文章就到這里了,歡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區留下您的寶貴意見,喜歡本期文章的朋友也可以點點關注,感謝您的閱讀,咱們下期再見。
參考資料:
史論縱橫:2024-11-08:古代的四大“流放”地,都是現在的哪里?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大歷史:2014-04-16:可憐的古代女囚犯會遭受怎樣的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