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烏中毒、灶馬蟲(蟑螂)加豆豉,泡水吃;
手腳斷筋,螞蟥曬干舂紛敷于傷口,可使斷筋續接;
水腫病,土小狗煎水服……
3月18日,記者隨“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旅居楚雄”系列采訪活動參訪團,打卡了位于楚雄市的中國彝醫藥博覽館,在那里,記者看到,蟑螂、水蛭、土小狗這些蟲子也可以治病!果真是“人間有疾,彝山有醫”,讓人大開眼界的同時見識了彝醫藥的智慧,也切身感悟到中華傳統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為彝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彝醫藥,在古老的歷史長河中守護著彝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身體健康,而這座網紅的博覽館于2018年3月由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醫醫院(云南省彝醫醫院)籌資興建,2020年6月30日建成。
中國彝醫藥博覽館館內面積約2600平方米,館外栽種地道中彝藥材約2800平方米,是目前全國第一個系統展示彝醫藥歷史源流、文化底蘊和發展成果的綜合性展館。整個展館下設序廳、彝醫藥探源區、彝藥標本展示廳、古法制藥展示區、彝醫藥方展示區、彝醫藥成就展示區、合作交流區、榮譽墻、彝醫名人墻、彝藥制劑展示區、特色診療體驗區。
要說讓人記憶深刻的就是鎮館之寶《齊蘇書》了。據介紹《齊蘇書》成書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早12年,是彝醫治療疾病總結整理的代表之作,該書于1979年4月被楚雄州雙柏縣雨龍公社彝族醫生楊思有獻出,所以又被稱為《雙柏彝醫書》。《齊蘇書》是對16世紀以前彝族人民用藥經驗的總結,比較客觀和準確的反映了彝族在當時治療各種疾病行之有效的用藥經驗,是彝醫藥史研究的一次重要發現。
在古籍探遠區,記者了解到了一些彝醫藥發展歷史進程中重要的彝文古籍和文獻:比如《西南彝志》,是清代水西熱臥土目摩史創作的歷史文獻,被稱為彝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如《醫病好藥書》,是內容較豐富的一本彝醫書,收載的藥物是明清時期各種彝醫書中最多的;如《彝藥志》,是我國第一部彝藥學專著……
在接下來的彝藥標本館里,琳瑯滿目的標本讓人無法想象,一個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動植物、礦物等,千百年來都在默默守護著人們的健康,對古人的智慧竟平添了幾分敬佩。
彝藥制劑展示區前,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州具有藥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共有25家,有批準文號的生產企業19家,共有批準文號470個,其中中成藥批文283個,全國獨家藥品品種38個。
據介紹,彝醫藥得到很好的傳承,與多年來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彝醫藥事業的傳承和發展息息相關。楚雄州把彝醫藥事業發展列入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作出了把“彝醫藥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的戰略部署,確立了打造“中國彝藥之鄉”的戰略目標,州人大頒布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醫藥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彝醫藥方面的立法,標志著彝醫藥文化傳承、保護弘揚、管理發展進入了法治化、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新階段。
為了不斷促進彝醫藥的合作交流,近年來,楚雄州中醫醫院積極爭取與國內、省內知名的科研機構以及全國各地的民族醫藥合作交流,進一步激發彝醫藥的巨大潛能,推進彝醫藥的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提高彝醫藥產品競爭力,擴大彝藥品牌影響力。2017年2月9日,全國首個彝醫藥院士工作站“侯惠民院士工作站”在楚雄州中醫院成立。2017年12月7日,“朱兆云科技專家服務站”啟動。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馬新煥 文/圖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