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上的地鐵里,刷著理財收益的都市人,拇指在手機銀行APP與理財平臺間快速切換。那些閃動的K線、待支付的定投計劃……拼貼成“北上式”(北上分別指北京和上海)金融消費的生存鏡像。
隨著新一輪金融消費周期的開啟,在這場游戲中,北上人群的理財決策也在焦慮中艱難迭代。他們又將如何與金融消費打交道?
在“3·15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宣傳月”期間,東方網發布《315京滬金融消費調查報告》。通過覆蓋北京、上海兩地的深度調研,東方網深入了解京滬消費者金融消費體驗,為構建區域特色化金融消保體系提供決策依據。
?中年人扛起金融消費大旗
在用K線圖丈量人生的超級都市里,金融消費早就滲透進京滬各個人群的生活褶皺里。
調研樣本顯示,31-60歲中青年群體以78%的絕對占比,成為金融消費主力軍。
“用塔羅牌測基金漲跌”“B站「財神爺彈幕」播放量碾壓股票分析課”……因理財迷惑行為登上熱搜的年輕人,在現實的理財大潮中仍占少數。?調研結果顯示,18-30歲群體中購買過一定理財產品的為16%?;蛟S,比起“股票、基金、黃金、定存我到底買哪個?”,年輕人更無奈的是,“我哪有錢理財?”
但61歲以上老年群體的參與度也達6%,折射出北上老齡人口實現財富管理需求的外溢,所謂銀發族搞錢也瘋狂。
值得關注的是,在金融消費性別結構中,女性消費者占比近七成,與傳統認知中男性主導金融決策的刻板印象形成強烈反差。這表明,女性手握家庭財政大權,已成為金融消費的決策主力。
超八成資金涌入穩健型標的
在大眾印象里,人均中產的京滬人,似乎擁有敢于分秒間決定幾十萬投資決策的勇氣,以及讓每一分錢都成為撬動階層躍遷的杠桿支點的能力。
但現實是,銀行定存或理財、保險產品為代表的穩健型標的,成為北上人群購買的主要金融產品。
調查顯示,銀行理財(40.6%)、保險產品(27.1%)、基金(20.7%)構成北上居民財富配置的“鐵三角”,而債券等復雜金融工具滲透率不足5%。
穩健性標的受到北上消費者的青睞,與他們所呈現的顯著的“風險厭惡型”特征息息相關。
數據顯示,北上人群在金融消費方面具有較高的風險意識。即使在同等關注收益情況下,40%的消費者將風險等級作為首要考量,超越收益率(34%)成為核心決策指標。這反映出,后資管新規時代投資者的理性回歸。
此外,服務質量、金融機構品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
近幾年,隨著金融產品暴雷此起彼伏、年化利率跌破新低,在這場金融消費信任體系的重構中,消費者用腳投票的趨勢愈發明顯。調查數據顯示,金融機構信任度呈現明顯梯度差。
其中,銀行依賴網點覆蓋與“保本”歷史認知,消費者信賴度達48.5%;重疾險、年金險剛性需求支撐下,保險公司以30.8%的信賴度在市場中仍占據明顯優勢。券商、信托、第三方平臺等金融機構則持續低位徘徊。
三大理財“刺客”
在調研過程中,一位互聯網從業人員毛先生對東方網表示,在金融消費市場摸爬滾打十幾年,自己這個老兵仍會有馬失前蹄的時刻。他表示,理財中的神秘現象就是:理財產品說明書厚度與虧損概率成正比。
調研結果顯示,消費者的金融權益受損情況集中于“理財產品誤導銷售”“個人信息泄露”
以及“保險理財糾紛”,三大頑疾合計侵吞超七成權益受損事件。
不少消費者都遭遇過個人信息泄露,除了時常接聽到“精準推銷”的電話外,還夾雜著許多詐騙電話。相關報道顯示,個人資產證明等資料曾在黑市被明碼標價,200元即可打包購買10條客戶資產信息。
許多受訪者表示,曾被話術包裝的“中低風險”產品誤導。35歲的王女士向東方網表示:“客戶經理口頭承諾年化4.2%收益,合同里小字標注卻寫著‘業績基準非收益保證’。”此外,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使用“預期”“參考”等模糊表述,使消費者陷入“文字陷阱”。
不少在現場的消費者分享,走了這么多年的理財路,也總結出了一些銀行的千層套路?。比如,一些理財條款的字體比螞蟻還小,看著“保本”變“暴雷”。在柜員的暗語辭典中,“保本”=“可能虧得少點”。而對于銀發族而言,致命誘惑莫過于產品經理揚言“這個收益比您退休金高5倍”。
監管專家建議,在購買金融產品時,真正的風險防控不僅要看清合同小字,更要識破藏在算法背后的“溫柔陷阱”。
維權進化,渠道演變?
遭遇金融消費糾紛時,北上消費者維權路徑也已發生質的進化,上演現實版“維權三十六計”。
調查結果顯示,在維權路徑中,隨著司法意識的增強,31.3%的“投訴派”選擇祭出監管投訴組合拳,30.2%的“硬核玩家”則直接亮出法律武器。其中,還有25%的消費者選擇與金融機構正面“談判”。
對于前兩者的維權路徑而言,舉證環節的精準打擊就顯得尤為重要。相關金融法院受理的訴訟案件情況顯示,超七成的原告采用“電子證據包”,包含微信聊天云公證、AI語音識別記錄等新型舉證手段。北京某四大律師事務所從業律師指出:“有些投資者甚至用區塊鏈固定‘雙錄’過程,倒逼金融機構升級合規系統?!?/p>
此外,有4%的消費者選擇開辟“野路子”,一些新型維權模式?閃亮登場。寫“小作文”等提升社交媒體曝光效率的形式早已不夠,部分90后投資者在直播間連麥理財大V現場維權;制作爆款#理財刺客受害者聯盟#話題,展示了數字時代的維權路徑。同時,一些消費者通過銀行業糾紛調解委員會,實現“投訴+調解+補償”三連擊。監管機構數據顯示,運用多元渠道組合維權成功率比單一途徑要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對風險時,消費者的應對仍偏向被動化?,3.6%選擇放棄維權。這背后隱藏著中小投資者舉證門檻高,理財糾紛因合同術語晦澀舉證艱難;時間成本大?,保險理賠糾紛平均處理周期達47天,這些制度性障礙使得消費者的維權之路十分痛苦。有消費者告訴東方網,損失金額在5萬元以下的人,大多會因為訴訟成本過高放棄追償。
在北上人群的金融消費圖景里,中年人承擔著家庭經濟重擔,女性在安全與收益間尋找平衡點、對抗風險,金融消費已不僅是經濟行為,更是一場關乎金融消費市場信任體系的重建。公眾等待的不只是資金安全,更是金融消費市場中,一個透明、可信、有溫度的服務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