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機器總局
國營708廠=南光機器,原來的四川機器總局,民國4大兵工廠之一。
1877年,晚清名臣丁寶楨任四川都督時期所創辦的四川機器總局,是四川歷史上第一家采用近代技術的機械制廠,廠址在最初在下蓮池,與四川總督府不過一里之遙。
【啊,丁寶楨是誰你們不知道??名菜宮保雞丁的創始人】
1878年3月,是四川境內自造槍炮的歷史起點。
1879年2月28日,因清廷舊勢力以機械局“費用巨大,制造未能精良”為由進行諸般指責和反對,隨后被人告發存在用人、用款等弊端,清廷下旨停辦,川局被下令撤局。
1880年4月18日,經過丁寶楨等人極力上表自辯,
“自造槍炮,并自造機械器,事屬創始……中國自強之術,于修明政事之外,首在精求武備,所謂棄我之短,奪彼之長也”,清廷又同意續辦。
1880年5月26日,重新開工,主要生產前膛槍。
1880~1885年,共生產各類槍支14900余桿,調拔給云南、廣西援越抗法的槍支有7000余桿,另有相當數量的槍支配備給為防御英軍入侵西藏而駐守在川藏接界處的數千名清軍。
1886年,四川總督丁寶楨在成都去世,劉秉章繼任,劉認為四川兵工廠所造槍支,“槍筒大小不能劃一,槍彈不能合膛”,“若以御敵,必致誤事”,遂下令停止生產。
1887~1894年,川局停造槍支,但槍彈生產仍然有發展。
1896年,鹿傳霖接任四川總督,下令恢復各式槍炮的生產。
1903年,巴岳特·錫良任四川總督,見四川機器總局設施簡陋,制式陳舊,地勢狹小,決心擇地另建新廠。于是上奏清廷,“戒備不修,無以安內御外”,并提出派人赴歐美考察、學習,得到了清廷批準。
四川兵工廠
1905年4月,在東門外三官堂購地262畝,按德國格蘭公司設計,動工興建槍廠和子彈廠,稱川局三官堂新廠。
1909年,三官堂新廠完全建成,有大小廠房512間,機器525部,主廠房長206.5米、寬19米,鐵柱鋼梁,規模宏大,圍墻高厚,碉樓四布,蔚為壯觀。
這個老廠房存續至80年代,一直在使用中。
1909年11月,四川機器總局正式定名四川兵工廠,隸屬于四川總督府。
三官司堂的新廠定名為兵工總廠,下蓮池的舊廠定名為四川兵工分廠。
1912年,四川造兵局,隸屬于民國政府。
1913年,四川兵工廠,隸屬于民國政府。
16年軍閥混戰,17次易手
1916年起,四川陷入長達16年的軍閥混戰,生產戰爭原料~軍火的該廠成了各路軍閥爭奪的要地。從1916年至1932年的16年里,四川兵工廠17次易主,備受戰亂摧殘,許多廠房遭戰火焚毀。
1932年,雖然四川軍閥混戰停止,但這時候的四川兵工廠已幾近死亡,大多數設備被瓜分,流散到德陽、綿陽、三臺、廣漢等地,只得關門大吉。
1937年,民國政府接收該廠。
軍政部兵工署
1938年,因抗戰需要,國府軍政部兵工署下令整理工廠。
1939年4月,兵工署第五十工廠接收四川兵工廠,改為第五十工廠藝徒學校。
1940年9月,藝徒學校改為軍政部兵工署第一技工學校。
1941年7月,又改校為廠,定名為軍政部兵工署第五十工廠成都分廠,主要生產迫擊炮彈。【50分廠即后來著名的497,望江廠】
1947年4月,成都分廠撥借給川大,稱國立四川大學中正實驗工廠,作為擴充理工學院的實習工廠,生產油印機、打米機、織襪機、會議椅、圖書架等。
1948年7月,工廠改為四川大學工學院實習工廠,供各系學生實習之用。
鐘林~中國第一發火箭彈
1946年,鐘林等地下黨員在這里秘密地完成了火箭彈研制。
鐘林,兵器工業專家,重工業部副部長。
1900年8月,出生于湖南湘鄉。
1914年,考取湖南省立甲等工業學校。
1919年12月,畢業后到上海益中電器公司當學徒,后來升技術員。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回鄉,以開辦湘鄉電燈公司為職業,積極從事革命活動。
1926年8月,在長沙由王則鳴、龔際飛介紹入黨。
此后受黨組織派遣回湘鄉從事建黨和農民運動。
1927年2月,毛主席到湘鄉考察農民運動時,曾參加接待和座談。
1927年4月~7月,大革命失敗后鐘林遭通緝。輾轉益陽、漢口、上海等地。
在上海經同鄉宋莆田,宋沛霖介紹,化名鐘麟,報考沈陽兵工廠技術員班,被錄取后到工廠任技術員。
“能修好此機器的中國人未出世”
鐘林入職不久之后,沈陽兵工廠附屬硫酸廠的機器發生故障,雇請一位日本專家前來維修,日本人索價30萬銀圓,還提出無數附加條件,并口出狂言:“能修好此機器的中國人未出世”。
鐘林知道后異常氣憤,毛遂自薦,經過苦心鉆研,終于排除故障。
此舉得到廠長洪中的器重和信任,洪任命他為硫酸廠廠長。自此,鐘林一方面以硫酸廠制造為主業,一方面繼續秘密參加革命活動。他與隱蔽在上海的同鄉籍的黨員聶昭良等取得聯系,將兵工廠制造手榴彈的圖紙,暗地交聶昭良送給江西中央蘇區兵工廠仿制。
麻省理工學院深造
1931年,東北淪陷。鐘林隨廠長洪中到南京。洪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后,派他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兵工技術,歸國后任漢陽兵工廠附屬硫酸廠主任。期間鐘林與正在漢口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的湘鄉籍黨員彭少彭、王維舟等取得聯系,從經濟上給他們大力支持。
兵工署成都兵工廠
1937年,抗戰爆發后,鐘林負責沈陽、漢陽兵工廠內遷湖南辰溪籌建工作。
1938年,赴重慶,根據黨的指示,以兵工署的任職作掩護,秘密開展地下工作。期間他與侯德榜、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科學家保持著密切聯系,積極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由于這些科學家的極力推薦和支持,兵工署派他到成都兵工廠任主任。
【這里的成都兵工廠即原來的四川機器總局,后來的708廠】
1945年8月,重慶談判期間,鐘林通過曾昭掄與俞大維的關系,探聽到國民黨正在與美國商購軍火準備打內戰的情報,立即通過關系轉告毛澤東,為在和談中揭露蔣介石假和談的真面目提供了重要依據。
土八路造出了火箭彈
1946年夏,鐘林奉黨的指示搜集和掌握火箭制造技術。期間得到劉雅清(地下黨兵工支部負責人)提供的美國火箭彈圖紙及火箭彈樣品,鐘林利用自己主管成都兵工廠的身份便利,立即組織一批可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進行秘密試制。
1946年12月,火箭彈在成都天回鎮皇恩寺附近試射成功,射程、命中效果和威力達到當時美國制火箭彈水平。鐘林等同志對研制成果秘而不宣。
1947年秋天,根據上級指示,鐘林等人帶著火箭彈的全部圖紙資料,穿越重重封鎖線,赴華北解放區。
1948年10月,歷時一年之久,鐘林等人終于到達河北解放區的石家莊。
黨中央對鐘林等人的到來十分重視,毛主席批示說:“老同志回家了,要好好接待”,并派聶榮臻、黃敬等前往石家莊迎接。
隨后親自聽取鐘林關于蔣管區兵工廠情況和火箭彈研制情況的匯報。
1949年3月,華北兵工局成立,鐘林任兵工局火箭組組長,因華北局工廠相對簡陋,火箭彈的生產遷往沈陽,在東北軍工部52工廠,組織人力按照從成都帶去的圖紙資料,集中精英人才進一步克服缺陷,提升性能。國產的火箭炮也就是在這里實現了量產,正式型號是A3式102毫米火箭炮。
1949年9月下旬,鐘林帶隊前往北京盧溝橋,進行火箭彈演示,由楊立三(后勤部長)主持,劉伯承、賀龍、聶榮臻等老帥,各大區司令員及蘇聯專家到場觀看。
現場試射非常成功,賀龍興奮地說:“土八路也照樣制出了火箭彈”。
蘇聯專家翹起大拇指對鐘林說:“恭喜您,中國有卡秋莎!”
左2為鐘林
后來照此生產的火箭彈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巨大威力,有關人員受到了中央嘉獎。
1950年11月,39軍首戰云山,戰斗中使用A3式102毫米火箭炮向美軍傾瀉彈雨,遭到襲擊的美軍大驚失色,檢查彈道后,誤以為蘇軍“喀秋莎”參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