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彭程應邀在莫斯科作曲家協會、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舉辦三場學術講座,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及中俄兩國文化交流起到積極作用。
三場講座分別圍繞“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觀念與技法”“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審美及風格”“俄羅斯音樂院校中國學生的困境與前景”展開。部分俄羅斯作曲家,當地同行及音樂學家、音樂批評家與媒體記者聆聽了講座,并進行充分交流討論。有俄羅斯同行表示,彭程談到的一些觀念是俄羅斯學術界之前沒有涉及的,展示的不同風格的中國音樂作品對他們來說也是全新的。
首場講座,彭程介紹了中國百年音樂創作的發展歷程、當代作曲家的創作思想與技法特點,與現場觀眾一起聆聽了上音作曲家于陽的交響曲《良渚》、劉灝的琵琶與樂隊《蝶戀花·夢長安》、陳明志的室內樂《觀自在·敦煌》等中國作曲家創作的中國藝術歌曲,講解了其與俄羅斯藝術歌曲(浪漫曲)的異同。座談中,各國音樂家高度贊揚中國作曲家的創作成就,對廖昌永、湯曉風等上音歌唱家、演奏家的出色表演表示欽佩,對中國音樂創作的當代發展、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創作的特點表現出極為濃厚的興趣。
第二場講座同步進行了網絡直播。在講座中,彭程以實際音樂作品為例,對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展現出來的先鋒主義傾向進行了闡釋。彭程談到中國當代音樂創作在保持對先鋒性思想與技法深入探索的同時,表現出音樂審美上的回歸性特征,指出21世紀回歸主義音樂創作的創新性本質,并將之與圣彼得堡作曲學派、莫斯科作曲學派的當代發展進行類比;中國作曲家以個性化創作為中心的思維打破了中外音樂的和聲、結構、音色界線,同時又表現出群體性的中華民族文化屬性。
第三場講座中,彭程介紹了俄羅斯音樂教育的主要優勢,并建議不論什么專業的留學生,都應將語言與音樂理論課程內容的掌握擺在首位。后半場彭程邀請“俄中音樂關系研究”學術與創演中心主任左貞觀一同回答提問,并與俄羅斯教師交流中國音樂留學生培養的方案,對俄羅斯音樂院校針對中國留學生的俄語、音樂理論課程教學及水平要求提出建議。俄羅斯教師也對彭程主編的《新俄漢-漢俄音樂術語詞典》在中國留學生的培養中起到的作用給予高度評價。
在俄交流訪學期間,彭程還出席了在塔斯社舉辦的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俄中音樂關系研究學術與創演中心”成立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發言并接受采訪。
彭程主要從事俄羅斯作曲家與作品、作曲技術理論研究,俄文音樂文獻編譯,并參與中國音樂作品國際推廣、音樂普及教育活動。2018年作為上海市高層次人才入職上音,同時承擔研究生專業課教學,并主講碩博方向必修課《現代和聲分析》《理論和聲學》,聯合主講碩博方向必修課《中國音樂理論史(二十世紀)》。
彭程學術成績斐然。在俄羅斯出版學術著作2部、個人音樂作品集1部,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與譯文近百篇,編寫高校教材2部、音樂教育普及讀物2部及《俄漢-漢俄音樂術語詞典》等工具書,翻譯教材2部,編訂音樂作品集5部。主持多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年度項目并承擔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研究。在圣彼得堡國立大學、莫斯科國立音樂學院、莫斯科作曲家協會、俄羅斯國立音樂圖書館、普斯科夫文化中心等文化教育機構舉辦講座、大師班、見面會十余場,在國內高校及文化場館舉辦講座數十場。他活躍于國際藝術學術領域,擔任弗拉基米爾國際中國藝術節藝術總監,“莫斯科杯”國際多弦民族樂器國際比賽評委會副主席,“Sound Ways(音之道)”國際作曲比賽、鋼琴演奏比賽組委會主席(2022-2024),“古弦新韻”多弦民族器樂國際比賽評委、評委會聯合主席,并參與組織中國音樂家、中國音樂作品海外音樂會。
供稿:音樂藝術研究院、科研處
編輯:彭暢
審核:張卓
小音家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