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臺灣名稱和地位以及美臺關系的新法案很可能被北京視為挑釁。然而,其謹慎措辭將可使美方規避有關煽動分裂的指責。】
3月初,多名美國國會議員提出一項暫定名為《美國支持臺灣法案》的草案,要求美國政府機構將臺灣島的名稱固定為“臺灣”,禁止在美國政府中使用“中國臺北”的表述。根據草案,美國聯邦機構還被責令在法案生效后14天內按要求更正各自網站上的所有電子出版物。該立法倡議由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眾議員拜倫·唐納茲提出,并得到黨內議員邁克·柯林斯、巴里·摩爾和湯姆·蒂凡尼的支持。
該法案措辭精妙,帶有挑釁意味。一方面,利用臺北的主權和歸屬問題,夸大中國大陸對島內民眾構成軍事威脅的話題。另一方面,起草者沒有逾越北京的紅線,并利用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模糊立場,避免公然違反美中雙邊關系的基本原則。
其中文本指出,美國從未正式承認北京對臺北的主權,這在形式上符合現實。法案還提到美國在與臺灣斷絕正式外交關系后于1979年對其做出的安全承諾。起草者訴諸詭辯邏輯,聲稱“中國臺北”一詞是北京對該島建立武力控制的意向投射,將中國大陸描繪成侵略者形象。與此同時,該文件含有美國“支持以和平手段、非脅迫、海峽兩岸人民均可接受的形式解決兩岸分歧”的論點。這樣一來,法案作者在向臺灣正式脫離大陸的支持者釋放信號、不隱瞞他們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的同時,并沒有給北京理由指責他們旨在煽動分裂和放棄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話術。
鑒于特朗普對美國共和黨的控制相當強硬,這份文件可能反映了現政府打算通過在臺灣問題上堅持傳統的“戰略模糊”來保持對中國大陸的施壓杠桿。白宮此前已向北京發出模糊訊號。尤其是2月中旬,美國國務院從其網站上刪除了有關華盛頓不支持“臺灣獨立”的聲明,同時發布了五角大樓與臺灣在半導體方面合作的消息。然而,當月底,特朗普在首次與內閣會面時,回避了記者關于如果北京試圖軍事控制臺灣,他是否愿意向臺灣提供軍事援助的問題。專家指出,特朗普并不想被對臺承諾束縛,但準備在對華經貿問題談判失敗時打“臺灣牌”。
這并非法案起草者第一次提出反華倡議。尤其是支持拜倫法案的佐治亞州眾議員邁克·柯林斯和亞拉巴馬州眾議員巴里·摩爾,他們一貫支持對臺供武,稱中國是美國的主要威脅。該法案的第三發起人湯姆·蒂凡尼在其他23位國會議員的支持下,于2月初提出了一項更具挑釁性的決議,呼吁特朗普政府放棄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灣建立正式“外交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