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牛市,醫藥股股出現了非常多的牛股,僅僅就港股市場,今年以來就有8個帶B的醫藥股股價翻倍,甚至有些股票,今年一個季度股價漲了5倍!
這些醫藥股上漲,不僅僅是散戶游資的炒作,而是機構看好反轉,就連貝萊德這樣的機構都重倉了8個,買進前十大股東了。
第一家:微創機器人
貝萊德與先鋒領航近期合計增持近 1823 萬股,彰顯對其技術突破與全球化潛力的信心。作為國產手術機器人龍頭,公司依托 AI 技術迭代使圖邁腔鏡機器人精度提升 30%,成本僅為進口同類產品的 55%,2024 年全球訂單量達 58 臺(含海外 12 臺),國內市占率穩居首位。5G 遠程手術技術已完成跨國手術超 300 例,最遠通訊距離突破 3 萬公里,技術成熟度獲國際認可。商業化層面,2024 年收入同比激增 145%-155%,上海肺科醫院等 10 家三甲醫院單中心年手術量突破 100 例,經調整凈虧損同比收窄超 40%。政策利好疊加行業高景氣,國家規劃將腹腔機器人配置量提升 215%,醫保支付改革加速微創手術普及,預計 2025-2027 年行業復合增速超 30%。公司產能擴張及單臂單孔腔鏡機器人等管線推進,有望于 2026 年實現盈虧平衡,當前估值修復空間超 50%。機構持倉集中、訂單增長超預期,疊加技術壁壘與國產替代紅利,長期成長確定性凸顯。
第二家:和譽
貝萊德近期重倉 1632 萬股,凸顯機構對其 "FIC/BIC 小分子腫瘤管線 + 高價值 BD 合作" 雙輪驅動模式的認可。公司通過與默克、禮來等國際藥企達成超 8 億美元合作協議,2024 年上半年收入激增 25 倍至 4.97 億元,首次實現凈利潤 2.07 億元。核心產品 ABSK021(CSF-1R 抑制劑)治療腱鞘巨細胞瘤 ORR 達 87.5%(競品 40%),III 期臨床數據即將讀出,默克協議總金額達 6.055 億美元;FGFR4 抑制劑依帕戈替尼聯合 PD-L1 療法在肝癌中 ORR 達 50%,遠超現有療法。公司 16 款候選藥物覆蓋腫瘤治療前沿靶點,疊加醫保談判規則優化、創新藥出海加速等政策紅利,2025 年起管線將進入收獲期。當前市值僅 22 億港元,顯著低估其管線價值(ABSK021 海外權益估值超 8 億美元),貝萊德持續增持印證創新壁壘與業績反轉潛力,中長期成長空間廣闊。
第三家:科濟藥業
貝萊德近期重倉 195 萬股,凸顯對其技術壁壘與管線潛力的高度認可。作為全球異體 CAR-T 領域領軍企業,公司通過技術突破將血液瘤產品 CT053 治療成本降至 10 萬元級(海外同類產品超 100 萬元),2024 年獲批后與華東醫藥合作加速商業化,預計 2025 年覆蓋 30% 以上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年銷售額突破 5 億元。實體瘤管線 CT041 靶向 Claudin18.2,胃癌 / 胰腺癌末線治療 ORR 達 60%(競品約 30%),2025 年 NDA 申報在即,其 CycloCAR 技術增強實體瘤浸潤能力獲 FDA “再生醫學先進療法” 資格,商業化后有望覆蓋全球 20 萬晚期患者。公司上海金山與美國達勒姆生產基地年處理能力超 7000 例,支持全球臨床試驗及商業化需求,CT053 已啟動北美 III 期臨床,CT041 獲歐盟 “優先藥物” 資格。醫保支付改革將 CAR-T 納入特藥目錄,2025 年中國血液瘤 CAR-T 市場規模預計突破 50 億元,實體瘤領域潛在空間超 300 億元。公司異體 CAR-T 技術(如 THANK-uCAR 平臺)進一步鞏固成本優勢。當前市值僅 35 億港元,顯著低估其管線價值(CT041 海外權益估值超 10 億美元),貝萊德持續增持印證對其 2025 年 CT041 上市后業績爆發的期待,疊加政策支持與行業高景氣度,估值修復空間達 60% 以上,長期成長潛力值得關注。
第四家:樂普生物
貝萊德近期加倉至 708 萬股,印證其對公司創新管線的信心。樂普生物依托 “PD-1+ADC” 雙引擎,PD-1 產品普特利單抗 2023 年收入 1.01 億元,覆蓋黑色素瘤等適應癥,市場空間超 70 億元。ADC 管線中,EGFR 靶點的 MRG003 二線鼻咽癌 ORR 達 55.2%(納入優先審評),HER2 靶點的 MRG002 胃癌適應癥 ORR 達 53.2%。與阿斯利康達成的 CLDN18.2 ADC 全球授權協議(最高 11.6 億美元里程碑)及 2025 年與 ArriVent 合作的 MRG007 項目(首付款 4700 萬美元)驗證管線價值。Hi-TOPi ADC 技術平臺實現鏈接體穩定性突破,GPC3 靶點的 MRG006A 全球進度領先。北京 2000L 及上海 12000L 產能保障商業化需求,疊加樂普醫療等股東資源。醫保支付改革推動 ADC 市場高速增長(2030 年規模預計達 292 億元),公司 2024 年虧損收窄 96.8%,2025 年起 ADC 管線進入收獲期。當前市值僅 45 億港元,顯著低估其管線價值(CLDN18.2 ADC 海外權益估值超 5 億美元),貝萊德持續增持凸顯創新壁壘與業績爆發潛力。
第五家:云頂新耀
國際資管巨頭貝萊德近期重倉 724 萬股,印證對其腎病領域龍頭地位與管線潛力的認可。核心產品耐賦康納入醫保后滲透率從 3% 提升至 12%,覆蓋超 60 萬 IgA 腎病患者,2024 年銷售額突破 8 億元,占據同類市場份額 45%。創新管線伊曲莫德治療特應性皮炎 III 期臨床療效優于同類產品,2025 年獲批后預計年銷售額達 5 億元。公司通過 "自研 + 授權引進" 雙輪驅動,布局腎病、免疫疾病等領域,與輝瑞達成的 MASP2 抑制劑合作協議(首付款 1.2 億美元)持續釋放管線價值。醫保支付改革及政策支持下,腎病治療市場 2027 年規模預計達 300 億元,公司 2025 年起將進入收獲期(5 款創新藥商業化)。當前市值僅 85 億港元,顯著低估其管線價值(耐賦康全球權益估值超 20 億美元),貝萊德增持凸顯對其 2025-2026 年業績爆發與估值修復的期待,中長期成長空間廣闊。
第六家:康諾亞
貝萊德近期重倉 303 萬股,凸顯對其差異化創新能力的認可。公司通過 Fast-First 策略,在自身免疫與腫瘤領域形成雙壁壘:IL-4R 單抗 CM310 治療中重度特應性皮炎年用藥費用僅為同類產品的 60%,2024 年處方量突破 8 萬張,ORR 達 70%(競品約 50%);Claudin 18.2 ADC 授權阿斯利康后,2025 年海外權益估值達 8 億美元。管線儲備覆蓋 12 個創新靶點,其中 CM326(IL-17 單抗)治療銀屑病 III 期臨床療效優于諾華競品,2025 年商業化在即。政策支持下,自身免疫疾病市場 2027 年規模預計達 1500 億元,公司通過 "技術出海 + 成本控制" 構建競爭優勢。當前市值僅 58 億港元,顯著低估其管線價值(CM310 全球權益估值超 10 億美元),貝萊德增持印證對其產品放量與管線價值兌現的期待,中長期成長潛力顯著。
第七家:亞盛醫藥
國際資管巨頭貝萊德近期重倉 384 萬股,印證對其細胞凋亡領域創新能力的高度認可。核心產品耐立克(奧雷巴替尼)納入醫保后市場份額提升至 22%,覆蓋超 2 萬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2024 年銷售額突破 5 億元。Bcl-2 抑制劑 APG-2575 在 CLL 適應癥中 ORR 達 89%,與阿斯利康合作的一線治療方案進入 III 期臨床,預計 2025 年帶來 3 億元里程碑收入。公司構建全球首個細胞凋亡全管線矩陣,Bcl-2/Bcl-xL 雙靶點抑制劑 APG-1252 實體瘤適應癥 Ib/II 期臨床數據優異(ORR 達 53%),獲 FDA 授予孤兒藥資格。政策支持下,中國抗腫瘤藥物市場 2027 年規模預計達 5800 億元,公司通過 "全球專利布局 + 成本控制"(年治療費用降至 10 萬元級)構建競爭壁壘。當前市值僅 68 億港元,顯著低估其管線價值(APG-2575 海外權益估值超 15 億美元),貝萊德持續增持凸顯對其 2025 年后管線價值釋放與業績爆發的期待,中長期成長空間廣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