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昆明市呈貢區雨花片區的“觀山苑”項目正式啟動申購。這個均價僅4980元/平方米的現房項目,在開售30分鐘內便吸引百余戶家庭完成確認,咨詢電話首日突破80通,現場看房人數超40組。市民的狂熱背后,是一場關于住房公平、政策實驗與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
根據昆明市公有房屋管理中心的數據,截至2025年3月13日,全市配售型保障房申請戶數已達14463戶。而觀山苑作為昆明首個現房配售項目,202套房源涵蓋60-159平方米的6種戶型,均價僅為同區域商品房的30%~50%。一位現場購房者直言:“這里的價格比周邊商品房便宜一半,還能即買即住,誰不心動?”
然而,低價并非唯一吸引力。項目展示中心工作人員透露:“我們不卡家庭收入、不卡商品房持有情況,甚至兩口之家也能選最大戶型。”這種“零門檻”表象下,實則是政府為擴大覆蓋面的策略——通過模糊傳統保障房的收入限制,將目標群體從低收入者擴展至“城鎮工薪階層”和“引進人才”。
回首過往,經濟適用房曾因“五年后可變商品房”的規則,催生大量投機行為。而配售型保障房的核心特征在于“封閉管理”:購房者不得上市交易,若需退出只能申請政府回購,且未滿5年者原則上不得申請。知情人士稱:“這是為了杜絕保障房淪為炒房工具。”
觀山苑的土地以劃撥方式供應,開發商為國資背景的昆明安居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項目按“保本微利”定價,均價4980元/平方米,最終實行“一房一價”。與此對比,昆明市2024年商品房均價為1.2萬元/平方米,呈貢區部分樓盤甚至突破1.5萬元。政府通過土地讓利和國企主導,試圖在保障民生與財政可持續間找到平衡。
傳統經適房聚焦低收入群體,而配售型保障房將醫生、教師、企業職工等穩定收入人群納入范圍,甚至對人才取消戶籍限制。這種轉變背后,是城市化進程中“新市民”居住需求的激增——他們收入高于低保線,卻難以負擔商品房。
與此同時,也不難看出,“觀山苑”首次允許引進人才突破戶籍限制,本質上是城市競爭的新武器。昆明2024年人才凈流出率達12%,通過保障房綁定優質人力資源,實為變相的“人才贖買”。但這也埋下隱患——當醫生、教師等群體批量入住保障房,商品房市場的改善型需求將加速萎縮。
不過好在,房地產市場的“計劃經濟實驗”在一步步落實到位。一位在昆明打工10年的快遞員表示:“我月收入6000元,商品房首付都要攢十年。觀山苑60平方米的戶型總價不到30萬,首付三成僅9萬,這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年輕夫婦張女士則看中教育配套:“項目自帶幼兒園,周邊有公立小學,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
那保障性住房真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市民完全不用擔心?
不然,走訪后發現,盡管政府宣稱“精工品質”,但部分市民仍擔憂:“低價是否意味著低質?毛坯交付是否變相增加成本?”更尖銳的批評指向封閉管理:“不能交易、不能抵押,房子成了‘死資產’,急需用錢時怎么辦?”一位房產中介更直言:“這類房子地段偏遠,配套全靠規劃,未來可能淪為‘貧民窟’。”
一位匿名公務員透露:“單位早年分的經適房現在市值翻了幾倍,但配售型房只能原價回購,誰會支持?”房企則擔憂保障房沖擊市場。2024年昆明土地流拍率高達35%,觀山苑所在的呈貢區商品房去化周期已延長至18個月。
的確,封閉管理機制可能會徹底顛覆住房金融屬性。經適房5年后可變現的漏洞,在“觀山苑”被徹底焊死——政府回購價僅按原價加存款利率計算,年化收益率不足2%。這種制度設計將住房重新定義為“耐用消費品”,但能否抵擋住未來可能出現的“地下黑市交易”,仍是未知數。
并且就算抵擋住未來可能出現的“地下黑市交易”,也可能催生新型“房產僵尸戶”:既無力改善居住條件,又無法變現資產。
2023年住建部提出“十四五”期間全國籌建配售型保障房600萬套,昆明被列為試點城市。中央通過專項債、PSL(抵押補充貸款)等工具輸血地方,要求“回購存量商品房改建保障房”。觀山苑的2260套住房中,首批202套即來自存量轉化。
盡管中央三令五申,地方政府仍消極應對。一位住建系統官員私下表示:“賣地收入占財政60%,大量推保障房等于自斷財路。”觀山苑雖高調宣傳,但昆明2025年保障房供應計劃僅占新房總量的5%,遠低于中央要求的20%。
配售型住房按揭貸款風險較低(首付30%、利率下浮),但銀行更青睞商品房高利潤業務。某國有銀行信貸部經理坦言:“這類貸款額度有限,審批優先級靠后。”
歸根到底,這樣的增量擴張到存量博弈,也將會讓“產權游戲”進一步加劇。
那未來保障房能否重構昆明樓市?
我想只有達成理想態,即“三軌制住房體系成型”才有可能重構昆明樓市,那什么是“三軌制住房體系成型”,一是底層托底:50㎡以下公租房,租金控制在家庭收入10%以內;二是中端保障:80-120㎡配售房,價格鎖定在商品房50%;最后是高端市場:取消限價限購,完全市場化運作。但這種結構需要中央持續輸血,且地方需要強有力的執行動力,且能做到“恰逢其時”才行。
綜上,觀山苑項目的火爆,折射出中國人對“居者有其屋”的永恒渴望。然而,當保障房從“救濟工具”升級為“社會平衡器”,其背后是中央與地方、市場與計劃、公平與效率的復雜博弈。這場“住房革命”若要成功,不僅需要政策設計的精準,更需打破土地財政依賴、重塑地方政府考核體系。
未來十年,昆明樓市或將走向一個截然不同的時代——要么在保障房與商品房的共存中找到新平衡,要么在利益糾葛中陷入更深的割裂。當第14463號申請者按下確認鍵時,他參與的不僅是一場住房搖號,更是一次決定昆明房改甚至中國房改命運的歷史押注,恰好觀山苑,正是這場巨變的一個觀測點。
數據來源:
1. 《昆明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暫行辦法》(昆政發〔2024〕17號)第8條產權限制條款
2. 昆明市統計局《2024年昆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
3. 財政部云南監管局《關于昆明市隱性債務風險的專項調研報告》(2025年1月)
4. 昆明土投公司《2024年度債券募集說明書》財務數據披露
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障性住房與商品房價格聯動機制研究》(2025年3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