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為新一代非遺傳承人,劉嘉豪帶來新思維、融入新元素、利用新工藝、開拓新市場,讓千年銅官窯不斷出彩出圈。
【人物名片】劉嘉豪: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
注冊“銅官柴燒”商標、自建現代無煙柴窯、與3D打印技術深度融合……從小玩泥巴的劉嘉豪至今還鉆在泥巴當中,只是如今他玩出了新花樣和新天地。
劉嘉豪出生于陶瓷世家,曾祖父是工藝美術大師劉子振,人稱“泥人劉”。銅官窯是馳名中外的唐代長沙窯窯址區。“窯”望千年,復“火”今朝,劉嘉豪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讓千年窯火越燒越旺。
劉嘉豪(左)與父親劉坤庭(右)在制作陶瓷。
“燃”夢
少年時的劉嘉豪對陶瓷有著極為復雜的情感。
一方面,陶瓷給予他無限的快樂。他在窯廠的土堆里玩耍、在紅磚煙囪上攀爬、在江面上打陶片水漂、追著運坯的馬車趕……但另一方面,他又覺得做陶瓷是苦活、累活,今后絕對不會干陶瓷這一行。
“走出去,離開銅官,這是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 劉嘉豪說,當時,銅官陶瓷行業呈現出一片蕭條與落寞的景象——國營銅官窯陶瓷廠倒閉關門,工人各自尋找出路。劉嘉豪的父親劉坤庭,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像大多數銅官陶瓷手藝人一樣,劉坤庭也背著行囊走了出去,前往廣東一家陶瓷企業工作。
做陶瓷的不易,劉嘉豪也感觸頗深。有一年,劉嘉豪的父母親要趕制一件大型陶瓷壁畫,長有290米。“他們做了10個月,沒日沒夜,風雨無阻 。” 劉嘉豪說,冬天下雪了,特別冷,他們也天天趴在地上趕工。
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劉嘉豪對銅官陶瓷的印象也慢慢發生改變。
2010年,17歲的劉嘉豪來到北京。在排了很長時間的隊后,劉嘉豪終于首次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參觀中國陶瓷發展史時,他驚訝地發現第二個展柜是講述長沙窯和銅官陶瓷的。
長沙窯,大唐造。銅官窯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為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1200多年前,這里曾出現“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云”的繁盛景象,享有“千年前的世界制瓷工廠”的美譽。
“那些習以為常的銅官陶瓷,竟然在外面有著巨大關注度和影響力,備受喜愛和歡迎,但我們渾然不覺。”劉嘉豪說,此次中國國家博物館之行,為他埋下了一顆的種子,點燃了他振興銅官陶瓷的夢。
“泥人劉”品牌的福祿產品。
助“跑”
追夢的路上,必將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堅持不懈的毅力。
捏陶、拉坯、繪彩、上釉……為了熟練掌握這些技藝,劉嘉豪下盡了功夫,經常一整天待在房間練習。當看著一塊陶土在旋轉中逐漸成形時,一種成就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與此同時,為了了解更多的陶瓷知識和新工藝,外出參觀陶瓷展覽,到景德鎮觀摩學習等,成為他的家常便飯。
“柴窯燒制賦予陶瓷‘天然去雕飾’的拙氣,使用不同的木柴和技法能讓陶瓷呈現出萬千形態。” 2014年,還在讀大二的劉嘉豪,為尋找柴窯燒制方法,查閱大量古籍后,又尋訪國內一些仍在使用柴燒的窯口,向老師傅討教。
有一次,當得知景德鎮一位老師傅會柴燒后,他第二天便趕往景德鎮,并連續兩個晚上提著夜宵,找到這位老師傅陪他燒窯,“藝不外傳”的老師傅終于被感動,向他傳授柴燒技藝。
2015年,劉嘉豪注冊了“銅官柴燒”的商標,并自建了湖南第一個現代無煙柴窯。通過柴燒技法的創新,“銅官柴燒”從燒制日用陶瓷器具到生產工藝美術品,逐漸邁向高端消費市場。
隨著3D打印、AI等技術的興起,不少陶瓷手藝人覺得多年練就的技術,可能一下子就被替代了,有了一種危機感。可劉嘉豪不這么認為,他說,陶瓷的發展就要與時俱進,擁抱科技。
2024年,劉嘉豪與湖南一所高校合作,通過3D打印等前沿技術研發創新產品。雖然這期間有一些失敗的教訓,但劉嘉豪并沒有放棄。他說,創新需要成本,也面臨著風險,但跨過一道道坎、解決一道道難題就會柳暗花明、海闊天空。
《文史博覽·人物》2025年第2期 《劉嘉豪:以匠心巧手守護 千年窯火之光》
煥新
從沉浸在陶瓷的世界里與泥土、陶藝對話,到讓非遺“活”起來,讓文化“潮”起來,劉嘉豪永遠在煥新陶瓷的路上。
早在大學時期,劉嘉豪便和相關機構合作,組織中小學生到銅官舉辦研學活動,讓青少年探尋千年瓷都的文化魅力,培養他們對陶瓷文化的興趣。
在劉嘉豪看來,非遺技藝要出彩出圈,既要講好非遺技藝故事,也要帶著融合、創新的思路,推進品牌化、產業化建設。“銅官窯之所以走向海外,享譽世界,就是因為在當時世界單色瓷的基礎上,融入了‘彩’,進行了創新。”
如今,圍繞打造“泥人劉”IP品牌,劉嘉豪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消費市場、網絡空間中點“瓷”出新,成為海內外年輕人的“新寵”。
為將傳統工藝和現代元素相結合,他將書法、雕刻、鏤空及彩繪等技法融入陶藝里,創造性地開發了福祿系列、言歡系列、蝸牛杯等多款產品。
與此同時,他還與博物館、企業、新消費品牌聯名,推出酒具、茶具、冰箱貼、擴香器等伴手禮和文創產品,讓陶瓷“無所不能”,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日常生活。
歷經多年的努力,“泥人劉”的作品已漂洋過海,到了捷克、波蘭、德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在世界各地都有著它的身影。
一抔瓷土,融匠心,傳古今,塑出萬千姿態,享譽海內外。劉嘉豪說,他將順應時代潮流,緊盯市場需求,不斷傳承創新,讓銅官陶瓷這一傳統技藝煥發出新生命力、綻放出新光芒。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陳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