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有信息,中國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在理論上具備阻止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港口交易的可能性,但實際操作需基于法律法規和國家安全評估。以下是關鍵分析:
### 一、法律與監管層面的可能性
1. **香港特區政府依法審查**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明確表示,任何交易必須符合法律法規,港府將依法依規處理。雖然未直接提及動用《香港國安法》,但若交易被認定威脅國家安全或違反香港本地法律(如反壟斷法、外資審查機制),港府有權介入并阻止。
2. **國家安全審查機制**
中國中央政府及港澳辦高度關注此次交易的地緣政治風險。國務院港澳辦連續轉載《大公報》批評文章,強調交易可能被美國用于“遏制中國”,并質疑其“危害國家利益”。若交易涉及中國國家安全,中央政府可通過《反外國制裁法》或《國家安全法》等工具進行審查或干預。
3. **反壟斷審查與國際合作**
交易需通過全球12個司法管轄區的反壟斷審查,包括中國、歐盟、美國等。若貝萊德通過收購形成對關鍵港口的壟斷,中國可基于反壟斷法否決交易。此外,中方還可能通過國際合作(如與拉美國家協調)間接施壓。
### 二、實際操作中的挑戰與限制
1. **交易主體的法律屬性**
長和集團此次出售的港口資產主要位于海外(如巴拿馬、歐洲等),中國對其直接管轄權有限。但若交易涉及香港注冊公司的資產或需通過中國境內審批流程(如外匯管理),則可能受中方制約。
2. **國際輿論與外交博弈**
美國已深度介入此次交易,貝萊德CEO芬克曾向特朗普匯報收購進展,特朗普政府將交易視為“對華戰略勝利”。若中國強行阻止,可能引發美方反制,加劇中美關系緊張。
3. **企業自主權與資本流動**
長和集團作為私營企業,其商業決策理論上受法律保護。若交易程序合法且未明確違反現有法規,政府干預可能引發對市場自由度的爭議。
### 三、關鍵影響因素
1. **巴拿馬運河港口的戰略地位**
巴拿馬運河承擔中國與拉美60%以上的海運貿易,控制權易手可能使美國通過提高費用、限制通行等手段威脅中國航運安全。這一地緣風險或促使中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加強審查。
2. **國內輿論與政治壓力**
港澳辦和梁振英等高層公開批評李嘉誠“漠視國家利益”,輿論壓力可能推動政府采取更強硬立場。
3. **后續替代方案**
若交易被阻,長和可能面臨巨額違約金或訴訟風險,而中方需權衡經濟代價與戰略收益。此外,中國或鼓勵中資企業(如招商局集團)參與競購,以對沖風險。
### 結論
中國完全有能力通過法律、政治和外交手段阻止此次交易,尤其是若其被認定為危害國家安全或違反反壟斷法規。然而,實際操作需平衡國際關系、市場規則及企業權益。目前港澳辦和香港政府的表態已釋放審查信號,最終結果將取決于多邊審查結果及中美博弈的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