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十一面。附表第十二,往生正因。
我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首先要建立一個真實不可破壞的信心。接下來,你設(shè)定你來生的目標,要愿生彼國。第三個,你就開始觀心了,我來生想要到凈土去,那么我應(yīng)該積集什么樣的資糧,才能夠招感這么一個殊勝的凈土。從本經(jīng)上的說明,往生凈土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你要積集多善根;第二個,你要成就多福德。
那么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這以下我們就加以說明。蕅益大師在解釋這一段的時候,他先比較,先解釋什么叫少善根、少福德,再說明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我們先看一看什么情況是少善根跟少福德。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yè)福德少,皆不可生凈土。
聲聞緣覺,他們的智慧所觀察的生命現(xiàn)象是四諦跟十二因緣,簡單地講就是修無常、無我觀而趨向于我空的真如。所以,在聲聞人的智慧,他在觀察生命的時候,基本上只觀察到生命的總相。他不管看到什么事情,都是用無常無我的智慧來觀察它。那么,得到的結(jié)論是一樣的,看娑婆世界也是無常無我,是畢竟空的;極樂世界也是無常無我,畢竟空的,這兩個結(jié)果是一樣的。聲聞人看事情是這樣子的看法。這樣子叫作少善根。
這個人所知太有限了,因為他看到了空觀,沒有看到緣起,沒有看到假觀,沒有看到廣泛的十法界的因果,他只看到因果的總相。那么當然這種人不可能往生了。因為,在因地的時候修空觀,果地的時候得到的果報叫偏空的涅槃。因地沒有修假觀,就不可能成就依正莊嚴。因果不符的!所以,一個人一路修空觀,這個叫作少善根。
第二個,“人天有漏福業(yè)福德少”。那么說,欸,我應(yīng)該廣泛地來布施、持戒乃至于修習(xí)忍辱、精進、禪定。但是身為生死凡夫,你在布施、持戒的時候,你心中有一個自我意識,“我”在布施,“我”在持戒。好了,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你不能夠以我空法空的真如——那個平等的心性來修善,你以自我來修善,你這個善法就有空間跟時間的障礙:第一個,你不可能經(jīng)常地持戒;第二個,你持戒的對象不能普遍到所有的法界。所以,我們在布施持戒的時候,時空是有限量的。
所以你看,我們一般人布施持戒,招感的果報最多最多到天上。你看天上的環(huán)境不錯吧,但是天上的空間,你敢說你生到忉利天就可以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不可能!你活動的范圍就是在天上活動。你天上的時間頂多幾劫,怎么能夠說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呢?因為你因地的善業(yè)是時空有盡,所以你不可能招感這種廣大無盡的依報國土、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一個有限量的福德不可能招感這個廣大的時空的國土,因果不符的。所以說,你只是靠布施持戒,這個叫少福德。
少善根、少福德當然都是沒有資格來招感這種凈土,那么怎么辦呢?
唯以信愿,執(zhí)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多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所以這以下蕅益大師解釋了。什么叫多善根呢?第一,聞?wù)f阿彌陀佛,信愿具足;第二個,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在這樣子的信愿具足當中,每一句佛號都具足無量光、無量壽,所以叫多善根、多福德。平常的念佛所成就的福善本不可量,何況是臨終的一心不亂!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這段經(jīng)文的意思就是說,你當然可以布施,你當然可以持戒,你也可以持大悲咒,都沒有障礙,但是你不要忘了你的根本法門是什么,你要清楚。凈土法門是能夠萬善莊嚴凈土,這句話是對的,但是你臨終的時候能夠招感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唯一的因素就是執(zhí)持名號。
你說我靠布施,靠持戒,靠忍辱、精進、禪定,我希望以這樣的善業(yè)回向阿彌陀佛。拜托你!臨終的時候現(xiàn)在其前,不可能!因為你這個善業(yè)沒辦法去跟彌陀的本愿感應(yīng)道交啊!善導(dǎo)大師講得好,說你一個人不念佛,與佛本愿不相應(yīng)嘛。這不是阿彌陀佛要不要救你,一切法因緣生,你的因緣跟那個因緣是不對的。
所以諸位要知道,念佛的人,你一生的努力,你一生念佛,你知道你為了什么嗎?說我身體有病痛,所以我念佛,也不錯;念佛讓你福報增長,也不錯。但是這都不是真正的功德。念佛人真正的功德,是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xiàn)前,這個是你最終的目標,是修凈土成敗的最后的判定標準。你一生念佛,阿彌陀佛臨終沒有現(xiàn)前,你就是失敗。這個地方講往生的因果你要清楚:往生的因,聞?wù)f阿彌陀佛;往生的果,是阿彌陀佛現(xiàn)前。
我們看最后一段。
故使感應(yīng)道交,文成印壞。彌陀現(xiàn)前,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zhì)寶蓮也。
前面講到無上因,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此處講無上果,到臨終的時候你的佛號跟彌陀的功德“感應(yīng)道交,文成印壞,彌陀現(xiàn)前,不來而來,親垂接引”,我們的心識呢,終于往生。這個就說明往生的因跟果。
我們再繼續(xù)看,附表第十三。
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當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多善根、多福德的因。那怎么樣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呢?我們看下面的說明。
我們以下根據(jù)《印光法師文鈔》的開示。就是說,執(zhí)持名號,簡單地講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修凈土的人,你要知道,你心中的根本所依就是阿彌陀佛的圣號。那么這個圣號你要怎么樣跟它相應(yīng)呢?“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什么叫作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圣號相應(yīng)呢?這以下印光大師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他說你在念佛的時候有三個重點要注意:
第一個,念。念從心起。很多人念佛的時候,這個佛號不是從心生起,是嘴巴生起的。你怎么知道呢?嘴巴念佛,心打妄想,那么這個佛號是從哪里生起呢?從嘴巴生起來的!這個不能講一念相應(yīng)。你整個佛號的根源,是從你內(nèi)心深處那個皈依的心產(chǎn)生一種作意,從那個地方生起,這個叫作念,成就一個念的功德。所以念佛的時候你要注意,你的佛號要從你的內(nèi)心生起,不能從嘴巴生起。
第二個,誦。念從心中生起的時候是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你當然不能當所緣境。我們凈土宗的所緣境,諸位要知道,凈土宗的念佛所緣境不是法塵,是聲塵。很多人念佛不出聲,不出聲你的所緣境是法塵,根本就不對。你不一定要念很大聲,但是你多少要創(chuàng)造聲音。如果你沒有創(chuàng)造聲音,你根本不能去取所緣境的相貌。你要靠嘴巴的振動創(chuàng)造一點聲音出來,當作你的所緣境。
第三個,聽的功德。你把自己創(chuàng)造的聲音再聽回去。這個聽大家要注意。很多人說,打佛七的時候,一兩百人,每一個人都創(chuàng)造一個聲音,這個佛堂有一百多個佛號,哪一個人的聲音是你的所緣境呢?諸位要知道,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當然,這不表示說我們要排斥別人的聲音。比如說這個念佛的聲音是一百句佛號的和合,但是這個和合又有非和合。和合當中又有別相,別相當中又有和合。這個時候你只能夠聽你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聲音。你聽到別人的聲音,這個叫作心隨境轉(zhuǎn)。你只有聽到你自己的聲音,你的心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你的所緣境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聲音。
所以,當這個佛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欸,你跟佛號相應(yīng)了。但是這樣的相應(yīng)叫作點狀的相應(yīng)。我們再把這個點狀的相應(yīng)擴大,變成一種相續(xù),那么三、三、四,產(chǎn)生一個韻調(diào),這個前面說過了。你念佛沒有韻調(diào),你很難攝心的;你那個韻調(diào)三、三、四運轉(zhuǎn)的時候,它能夠帶動你的心,不容易使妄想生起。
接下來我們再看五點記數(shù)法。五點記數(shù)法是我們過去佛學(xué)院一個法師念佛的心得,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首先,這個五點記數(shù)法,每一個點是十句佛號,由右到下,到左到上,到中間,總共五點,所以一片佛號剛好是五十聲。
在念這個五點記數(shù)的時候,第一個注意,安置地輪,令心下沉。所有的修行人,心都要往下沉。很多人打佛七,打完佛七以后上火,整個人不是頭痛就是發(fā)燒,因為他的所緣境太高了。你問他,你為什么所緣境那么高呢?印光大師讓我們聽自己的聲音啊,所以我就注意耳朵了!聲音不是在耳朵,聲音是沒有形象的,它是遍滿在十法界的,所以你必須把這個所緣境往地下放。
我們不要說念佛,拜佛也是這樣。你看有些人拜佛,特別是初學(xué)者,你看那個居士,剛來的居士道心都很強。因為他苦惱很重,他把福報都花光了,開始修行了,開始修行的時候他特別精進,拜佛拜得滿身是汗。當然這個是不會拜佛的。如果一個人拜得滿頭是汗,這個人拜佛功夫不夠。真正的拜佛,他上半身不能流汗的,下半身流汗,下實上虛。你拜完佛的時候滿頭大汗,我都不要去看你剛才的過程,就知道你剛剛心浮氣躁。所以拜佛的人他是越拜心越寂靜。他是怎么樣呢?就是懺公師父說,腳掌用力,上半身放松,他越拜越輕松。然后,那個佛號聽得越清楚,越寂靜。雖然動作是在動,但是在動中心是寂靜的。
但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你拜佛的時候,你可以用腳掌用力來調(diào)你的四大,讓火大下去,水大上來。但是你靜坐的時候怎么辦?靜坐的時候身體都不能用力,全身要放松,所以你只好靠觀想了。你靠心中的觀想,把這個佛號放在地上,這個時候你的火就下去了,水就上來了,調(diào)和四大。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注意,當然第一個主要是調(diào)身,你的心,心血要往下沉。
第二個,所緣行相,清楚分明。這個五點記數(shù)法,雖然是一個記數(shù)的方便,但是你的所緣境還是佛號,你的皈依境還是佛號,要注意。
第三個,寧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個很重要。我經(jīng)常告訴所有的同參,你有多少時間,你就念多少佛號。你不要說時間不夠,然后佛號念得很多,結(jié)果念得含糊籠統(tǒng)。其實那個都沒有用。諸位學(xué)過唯識,你知道,業(yè)力的強弱跟你心力的強弱有關(guān)系,心強業(yè)重,所以你要把佛號聽得清清楚楚。我希望大家念佛的時候,不要養(yǎng)成一個含糊籠統(tǒng)念佛的習(xí)慣。念得含糊籠統(tǒng),每一句佛號都含糊籠統(tǒng),到臨終的時候,現(xiàn)起的佛號也是含糊籠統(tǒng),等流性!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你心中本尊的功德在你心中運轉(zhuǎn)的時候,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每一句佛號都強而有力。這是你要自我要求的。
第四個,先依記數(shù),再求圓融。你應(yīng)該給自己一個目標,比如說你先念六片、十片。我過去經(jīng)常大概都會坐念二十片,現(xiàn)在念得比較少。那個時候念二十片佛號,四十分鐘,一個座下來四十分鐘,每一片都很清楚,每一句佛號清清楚楚。就是說,你可以這樣子來自我要求。
當然,這個地方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一心不亂當然是一個功德相,執(zhí)持名號是一個下手方便。你念佛的時候不在數(shù)目的多少,你要知道,要產(chǎn)生一種正念的力量,不是產(chǎn)生數(shù)目的力量。
在《凈土圣賢錄》里面講到一個公案,說宋朝有一個叫馬玗的。這個玗就是左邊一個王字旁,右邊一個于右任的于。這個馬玗居士是杭州的一個地方官。他的父親也是做官的,他父親是拜慈云遵式大師做師父,就是創(chuàng)造十念法門的慈云懺主。他父親首先學(xué)佛以后,就鼓勵大家學(xué)佛。但是馬玗居士剛開始學(xué)佛的時候并沒有了解凈土的殊勝,后來他遇到一個廣初法師講《凈土十疑論》,聽了以后對凈土生起了信愿,就專修十念法門。早上起床的時候,拜三拜,做功課,做完以后就念十念。也就是說,不管做完什么功課,就一口氣念,一口氣把佛號全部念完,再吸一口氣把佛號念完。念十口氣,然后再回向??茨且馑?,他一天也沒有修幾次,大概兩次到三次。后來在臨終的時候,在大家助念中安詳往生了。
往生以后的第二天,全家都夢到他現(xiàn)前,在夢境現(xiàn)前。他跟家人說,我已得生凈土,來做一個印證。這個諸位在《凈土圣賢錄》可以查得到,宋朝的馬玗居士。你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居士,他數(shù)目念得不多,但是他很強調(diào)這個一心不亂,就是他那個佛號在心中念的時候,產(chǎn)生一個強大的正念。
我希望我們在修本尊相應(yīng)法的時候,要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說,你一念心中的皈依的法門當然不可能只有一個了,你心中可能有大悲咒的功德,你有時候也念地藏王菩薩,有時候也持持什么咒,都可以的。但是,如果你有志于往生,你心中的法寶必須要有一個主跟伴的差別。也就是說,你心中要認定,心中的佛號是你的根本所依,這個非常重要!一個修凈土的人,最怕到臨終的時候三心二意,念幾句佛號,沒有感應(yīng),改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念了也不對,改念地藏王菩薩。完蛋了!這表示你心中根本沒有栽培一個根本的皈依境。雖然你佛號可以念得不多,但是佛號在你心中的地位是所有的法門不可以取代的,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叫作信愿具足,這個叫作“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
這段經(jīng)文等于是把凈土的因果加以說明。當然,凈土的因就是“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凈土的果是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
丙二、重勸
我們看下一段,丙二的“重勸”。佛陀第二次勸我們。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yīng)當發(fā)愿,生彼國土。
釋迦牟尼佛說,“我見是利”,當然這個我指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見到了極樂國土的功德利益,所以佛陀才會勸我們。也就是說,佛陀勸我們,他本身是有他的證量作基礎(chǔ)的,是看到了極樂世界的功德來勸我們往生的。
那么到底釋迦牟尼佛是看到極樂世界什么功德,才會勸我們往生,乃至于三次勸我們呢?
我們看附表第十四,看蕅益大師的說明。當然,身為一個佛陀,身為一個大善知識,他要引導(dǎo)我們弟子做一件事,一定是有他的理由?!拔乙娛抢?,這當中有兩種利益佛陀是親眼看到了:第一個是往生以后所成的功德,這個地方講來生的利益;第二個是約臨終所成就的正念,這是講今生的利益。
我們先看來生的利益。
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
是利者,橫出五濁,圓凈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這個“我見”,指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光明所見的,當然是沒有錯謬。“是利”就是橫超五濁,圓證三不退,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就是說,往生凈土,就等于是你能夠在這一期生命成就等覺菩薩,這叫“直至不退位盡”。當然,這個地方的“我見是利”,看蕅益大師的意思,他是不想在這一段發(fā)揮,他是在下一段。
另外就講到臨終的正念來解釋。
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guān)頭,最難得力。無論頑修狂慧,懡 ? 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xí)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
假設(shè)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自力修行,生死關(guān)頭最難得力”。我們修行,平常很難分出高下,但臨命終的時候,這個高下就非常清楚,因為臨命終你不可能作假。臨命終的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有三種狀態(tài):
第一種狀態(tài)叫作明利心。你可能前段時間病得很嚴重,完全在昏昧狀態(tài),你到臨終的時候一定會醒過來,我們講回光返照,頭腦非常清楚,比以前還清楚。這個時候你一生當中所做的善惡業(yè)全部現(xiàn)前,就像看電影一樣。你說,欸,小時候做的事情我都忘掉了,在臨終的時候會全部現(xiàn)前!這個時候,在唯識學(xué)上叫作亂心位,極度的散亂。我們可以這樣講,你一生當中無論經(jīng)歷過多少次散亂的事情,都比不上臨命終的時候。哪有人在那么短暫的時間把一生的事情都看到?所以,在明利心的時候,剛好是看到一個人修行的最重要的關(guān)鍵。因為你能夠修行,就在這個明利心,你要求生凈土也就在這個時候提起佛號,感應(yīng)道交。這個時候叫亂心位,極度的散亂。
第二個叫昏昧心。如果你明利心沒有用功,那你就沒有機會了,第二個就是心識開始昏昧了,就像蠟燭,開始慢慢熄滅了,明了性慢慢消失。
到第三個,悶絕,就完全進入死亡狀態(tài)。悶絕再下一剎那,就是中陰身,就死亡了。
所以,你在臨終的時候,極度散亂的時候,你的修行功夫很難得力。怎么說呢?無論“頑修狂慧,懡?無功”,平常盲修瞎煉或者是有解無行,這種人當然平常就是含糊籠統(tǒng)的,平常也沒有栽培正念,臨終的時候妄想生起,只好是心隨妄轉(zhuǎn),因為你根本沒有辦法對治妄想。即使是“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xí)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即使你平常的止觀力很強,持戒的功德也很殊勝,但是你只要阿賴耶識當中的煩惱習(xí)氣種子沒有除,臨終的時候你難免是要隨業(yè)流轉(zhuǎn),業(yè)力不可思議。臨終的時候叫作“臘月三十算總賬”,就是說,算賬不是算今生的,它無量劫的業(yè)都開始算賬啊,而你今生的止觀、今生的持戒、布施是今生才做的!所以說,你這個時候只要有一點點的業(yè),沒有達到業(yè)盡情空,你就難免隨業(yè)流轉(zhuǎn)。
我們舉出一個例子,這以下引永明延壽大師說, “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所以永明延壽大師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睘槭裁茨兀恳驗榕R命終的時候,你有一種“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臨命終的時候,你心中會出現(xiàn)很多影像。在《楞嚴經(jīng)》上說,這個人要業(yè)力現(xiàn)前,要到火燒地獄的時候,你想,哪一個人愿意到火燒地獄去呢?他就是看到陰境。就是說,他在臨終的時候,全身感到冰冷,蓋棉被都蓋不暖,然后到臨終的時候看到火燒地獄溫暖,他就投胎了。如果這個人要到寒冰地獄,剛好相反,他到臨終的時候全身非常的燥熱,你要拿冰塊給他也沒有用,這個時候他看到一個寒冰,很涼快,他就動了愛取,就投胎了。所以這個“瞥爾隨他去”,你一念的妄動就得果報了。這件事實在是“誠可寒心”,感到恐怖。也就是說,我們在自力修行,根本沒辦法去抗拒無始的業(yè)力。
所以我們講,臨終的時候有兩種情況:第一個,隨業(yè)往生;第二個,隨念往生。當然,不修凈土的人,心中沒有一個明確的皈依境,那當然是隨業(yè)流轉(zhuǎn),除非你業(yè)盡情空。我們再看,念佛人就不同了,他能夠隨念往生。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彌陀圣眾,現(xiàn)前慰導(dǎo),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念佛的人,他平常心中有一個明確的皈依境,他能夠信愿持名,心中有佛,他能夠有佛的那個本愿的攝受,所以,他臨終的時候,佛陀“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乃至于招感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開示慰導(dǎo),所以能夠無倒,自在往生。隨念跟隨業(yè)的確是有差別。
我在讀佛學(xué)院的時候遇到過兩個老法師,他們往生我都在旁邊看。一個老法師是參禪的,這個參禪老和尚是得到妙果老和尚的真?zhèn)?,他參禪的功力很強。他說他們早期在禪宗的時候,一天坐禪是坐十二個小時。當然,參禪的意思不是修禪定,是在禪定當中修我空觀、法空觀,那是般若波羅蜜,參究什么是你的本來面目,所以他那個空性的智慧很強。他這個人生命很隨緣,生活也很淡泊。后來他得到癌癥,就面臨著臨命終。當然他也不念佛,也不希望我們念佛。他在臨終的時候,當然身體有病痛是可以理解,他本來是要讓我們弟子們安排他坐起來,他要打坐往生。但是坐了一段時間以后,實在不行了,只好躺下來。躺下來的時候,我看他身體的相貌,有一點痛苦的相貌,那個眉頭有點皺皺的。所以我們講啊,真的是,今生的修行跟無量無始劫的業(yè)力相比,的確是有點麻煩。因為參禪人平常的時候沒有保持一個對名號的皈依,所以他完全是隨業(yè)流轉(zhuǎn)。
另外一個老法師是念佛人,他在參禪老和尚的第二年往生,我們也在旁邊幫他助念。當然念佛人不同了,這個念佛老和尚也是得癌癥,臨終的時候當然也有病痛。你看這個人,看他的臉上表情就知道身體有病痛。但是有病痛,我們念佛人臨終的時候要助念的。我們一助念的時候,欸,他的嘴巴也跟著我們念,帶動他以前心中的皈依境。念了一段時間以后,不可思議,他嘴巴跟我們這樣動動動,他的相貌本來是有點痛苦,慢慢慢慢變成安詳,而且那個臉色本來蒼白,轉(zhuǎn)成紅潤。念了一段時間以后,他還手上動一動,告訴我們他要吉祥臥,把他翻過來吉祥臥。再念一段時間以后,在佛號當中安詳往生。
這兩位老和尚的往生我們都在旁邊看。當然,如果從自力角度,我認為這個參禪的老和尚戒定慧的功德是高過念佛的法師——我認為,因為平常我們都生活在一起。但是,為什么念佛的法師臨終的時候能夠這樣的安詳?因為他的生命當中多了一個佛的力量在里面,仗他力,佛力不可思議。我們這樣子講好了,阿彌陀佛的心是平等的,他的太陽是普遍地照耀大地;但是佛陀要照耀你,不是單方面的。你心中對佛陀沒有皈依的心,你又不憶念他,你怎么跟他感應(yīng)道交呢?所以我們這樣講,這個念佛的老和尚在臨終的時候,之所以能夠跳過去,我認為佛的力量因素太大了,就是這個隨念,隨念往生。
所以這個地方,你看,“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彌陀圣眾,現(xiàn)前慰導(dǎo),故得無倒,自在往生”,這句話太重要了!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fā)愿,以愿能導(dǎo)行故也。
所以,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生死凡夫修行,平常的時候都修得不錯,臨終的時候遇到業(yè)力先現(xiàn)前,大家都是顛倒散亂。那怎么辦呢?佛陀告訴我們“應(yīng)當發(fā)愿,生彼國土”,你一定要在生命當中設(shè)定目標,才能夠產(chǎn)生隨念的力量。
這個地方講到“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前面這段的“我見是利”等于是釋迦牟尼佛的重勸。
我們再看最后,我們再把這個補充講表講一下,念佛理觀跟事修的運用。
我們講到“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執(zhí)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根據(jù)蕅益大師的開示,有三種念佛:
第一個,惟念他佛,專注佛境。這個叫凈土法門。這個他佛,這個“他”當然指的是心外的、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所以,一般來說,只專修事修的,他的所觀境就是觀察彌陀的相好或者是彌陀的名號,來感應(yīng)道交。在凈土宗的傳承當中,以善導(dǎo)大師提倡這個專念他佛最為得力。善導(dǎo)大師強調(diào)三業(yè)專修:身業(yè),所有的佛都不拜,只專拜阿彌陀佛;口業(yè),只稱嘆阿彌陀佛;意業(yè),只觀想阿彌陀佛。他說這個三業(yè)專修,是能夠萬修萬人去。這當然是有他的特色。
第二個,專念。惟念自佛,回觀自心,圣道法門。這個就不是凈土了。他這個自,這個自佛就是自性彌陀。他修行的時候可能念佛,但是他重點在于念佛是誰。他的所觀境就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或者說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所以他整個修行是在恢復(fù)他的本來面目,所謂的返妄歸真。他的所觀境不是佛的功德,他的所觀境是一念心,這個是完全的自力法門。
第三個,是我們末期的祖師所強調(diào)的念佛,叫“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禪凈雙修”。這個“自”指的是我們的心,“他”指的是佛的心。自他不二,簡單地講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這樣一個同體的現(xiàn)前一念心性,來修習(xí)所謂的禪凈雙修。
這個禪凈雙修的理論,在凈土宗祖師,最早的是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在《宗鏡錄》有很多禪凈雙修的觀念。到了八祖蓮池大師,《阿彌陀經(jīng)疏鈔》就有很多這種思想。到了九祖蕅益大師,把這個禪凈雙修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了。歷代的祖師很少人說一句佛號三力具足,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本愿功德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特別是在以前的時候,善導(dǎo)大師的念佛所強調(diào)的是所念的佛不可思議;他很少在乎能念的心是怎么回事,他不管它,反正你就是一句佛號通身靠倒就對了??赡苣莻€時候的人煩惱淡薄。
但是到了六祖,宋朝以后,可能這個法門有問題了,眾生在皈依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一些破障法門可能有困難,所以在六祖的時候凈土宗就開始調(diào)整了,開始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議之外,又加一個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開始注意調(diào)伏現(xiàn)行煩惱的問題。你不是皈依就行了,你心中要有一定的覺悟的力量在里面。你心中顛倒,你皈依也沒用。
當然,這個思想是有傳承的。為什么?《無量壽經(jīng)》就是這個觀點?!稛o量壽經(jīng)》就是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甚至有的古德是把發(fā)菩提心當往生的正因,他認為念佛是助緣而已。當然這兩個是有爭議??偠灾?,到了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以后,已經(jīng)知道你心中的覺悟在往生中扮演了一半的角色。就是佛力的加被,還有你自身的覺悟,這兩個要加起來。
所以到了蕅益大師(我們再往下看),蕅益大師他講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講到事一心跟理一心。
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強調(diào)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達妄本空。這個見思就是貪瞋的煩惱,枝末無明。你剛開始要有無常無我的智慧,心常覺照,不隨妄轉(zhuǎn),你要有點不隨妄轉(zhuǎn)的力量。你的心被妄想牽動,你要皈依阿彌陀佛是沒有用的。
第二個,理一心,不為無明所亂,知真本有。它更難了。前面是達妄本空,是消除人我的對立。我們講這個有所得心,你要能夠正念真如,真實地體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才能夠消滅人跟人之間的那種對立的思考。妄想是比較表面的東西,心中的對立是比較深層的東西。
“心常覺照,不隨妄轉(zhuǎn)”這句話意思是說,我們剛開始修行的人很容易隨妄想而轉(zhuǎn),因為我們的心都活在表層的心態(tài)。什么叫妄想,諸位知道嗎?就是你過去生所累積的一些習(xí)慣性的想法,等流習(xí)性。慢慢地,你觀察它是無常無我的,是妄想無性的,你就開始不動。所以,一個老修行者,你看他做什么事,他不會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他不動。有人說是即知即行,其實這句話也有問題——知道了馬上去做。修行人知道什么事不能馬上做的,要等一等。因為你的心跟所緣境接觸的時候,你第一個概念往往是妄想,是習(xí)慣性的想法,你要等待你的下一個真心出現(xiàn)。所以你會發(fā)覺,修行人修久了以后,他的心好像比較遲鈍。不是遲鈍,他開始跟妄想脫離。
我過去親近懺公師父。懺公師父以前要我去給北齋做一個教義的設(shè)計,我給他呈上一個報告書,給他看一看。他看完以后說,這件事我們再看看,放著。結(jié)果放到桌上呢,再看看,看了三個月都沒有動。就是說,懺公師父是在等待內(nèi)心的聲音出來。我慢慢覺得,做什么事情,“再看一看”,這句話有很深層的意思。你剛開始達妄本空,你不要跟妄想完全糾纏在一起,你要慢慢脫離妄想。就是說,妄想起來的時候,你不管它,你發(fā)覺它自然消失掉。然后它起一個念頭,你又不管它,它又消失掉,自然消失掉,像水泡一樣自然消失掉。如果你要管它,那這件事情就沒完沒了。
所以說,到了末期的念佛,除了念佛以外,開始在調(diào)伏自己的煩惱。所以,到了徹悟禪師的時候就明確地說明,“以折伏現(xiàn)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wù)”。當然大家會質(zhì)疑,我就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就好,為什么要調(diào)伏煩惱呢?因為臨終的時候有兩個力量會引導(dǎo)你,第一個是你的佛號,第二個是你的妄想,而妄想是熟境界,佛號是生疏的境界。所以調(diào)伏煩惱是很重要。
我們講到一心不亂,就是說,在末法時代修行,你要想辦法把圣道的止觀跟凈土的對佛號的皈依合在一起,你才有百分之百成功的希望,就是自力跟他力要合在一起,自他不二。這個大家再體會一下。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 師父答疑】
【 學(xué)員提問】請法師慈悲開示,阿阇世王因為殺父而身生毒瘡,痛苦不堪,但是他前生為他的父親所殺了,今生為此來報仇,因果上是一命抵一命,在理論是如此,為何還要受毒瘡之報?
【 師父答疑】因跟果是交互作用的。就這個頻婆娑羅王來說,他是在得果報,但對阿阇世王來說,他等于是在造惡業(yè)。也就是說,雖然頻婆娑羅王欠阿阇世王一命,但是阿阇世王在把這個命要回來的時候,除非他不起瞋心,除非他不造一個新業(yè),他只是在無意中。在一個無意中,比如他剛好是弄一個什么東西,不小心撞到他父親,死掉了,這樣子因果就消失了。如果他刻意地去殺生,有殺心的話,那這個果報受完以后,這個阿阇世王也有罪業(yè)。這個諸位知道嗎?就是雖然他的父親欠他一命,但是他還命的時候,阿阇世王起了瞋心,他不是無意間的。
所以你不要以為因跟果是那么簡單,因跟果是兩個交互在一起,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你看頻婆娑羅王也是呀,我欠你一命,我本來應(yīng)該還,但是你把我殺死的時候,我也起瞋心。那也不得了,那以后還有問題。所以說,在得果報的時候,同時又有一個新的因地在里面,這個就是為什么生生世世很難還清楚的道理。阿阇世王在要回一命的時候,他起了瞋心又造了殺業(yè),所以他又得一個。他本身也有殺業(yè)的力量。
【 學(xué)員提問】在科技發(fā)達的傳媒時代,佛教的雜志五花八門,身為一個佛弟子應(yīng)該如何選擇才不會被誤導(dǎo)?或者應(yīng)該不要看雜志?
【 師父答疑】先看祖師的理論比較妥當。如果你是一個初學(xué)者,你沒有判斷真?zhèn)沃?,我建議你先看祖師大德的話,因為那都是牛奶。等到你有判斷能力了,現(xiàn)代人的著作可以參考。他有他的優(yōu)點,他資料整理得很好,但是對他的邪見你能夠“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你能夠把他的問題點過濾掉,然后吸取他的優(yōu)點。但如果你是初學(xué)者,你百花叢里過,可能會沾滿了身體。所以就是說,看你的功力。剛開始的時候,你要培養(yǎng)你的宗教情操、對三寶皈依。我覺得直接看祖師是最好的方法。要是有一段功夫以后,你再看看現(xiàn)在的學(xué)者的怎么說,他們有他們的見地。
【 學(xué)員提問】法師曾提到說,我們今生可能是八識田中眾多的種子中最好的種子起現(xiàn)行,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遇到惡因緣還會起惡種子。那么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是否還會遇到惡因緣現(xiàn)行,一心不亂是否會退失?
【 師父答疑】如果你今天的煩惱只是調(diào)伏的話,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事一心,那是一個調(diào)伏的話,還有可能會退失。如果你是斷煩惱,那就不會退失。所以你沒有臨命終之前你要謹慎小心。
【 學(xué)員提問】得到一心不亂,是否會遭到冤親債主跟天魔的障礙?
【 師父答疑】一般念佛人比較不會有這種魔障,因為他有佛力加被。不過是這樣,平常的時候有可能。但是一般有魔障的人,大部分,我在看,不管看《印光法師文鈔》也好,看現(xiàn)在一些現(xiàn)實的情況也好,一個人念佛會有魔障,這個人多數(shù)都是心外求法,他的心往外,他很少作理觀的。有所得心太強,就會有問題。這是約平常,有可能。
但是,臨終的時候決定不可能。你去查查看,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臨命終的時候不是魔障能夠現(xiàn)前的,不可能!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念佛的時候見到佛,那是真的佛。臨命終的時候魔不可能變成佛,不可能。平常有可能,臨命終不可能。所以蕅益大師說,臨終的時候不可能招感魔境。這個地方是有差別的,大家體會看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