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索尼后有天,大法在手虐神仙”,“索尼大法好,不買還是人?”這些索粉的經典語錄曾經是索尼產品和品牌強勢的體現,但是放到當下,至少是電視市場的語境里,已經顯得太不合時宜了。
因為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是,已經越來越少的人愿意“守護姨夫的微笑”了。
2024年,諸如洛圖科技等多個市場調研機構報告顯示,索尼、三星、夏普、飛利浦為代表的合資品牌總出貨量約100萬臺,合計市占率不到5.0%,其中分給索尼電視的份額不足1.25%。
硬幣的另一面,是中國本土品牌的強勢崛起。2024 年中國電視市場前幾名如海信、小米、TCL等含其子品牌的出貨合計占比達94.9%,同比2023年增長0.2個百分點。
英雄總有遲暮。時過境遷,日韓品牌的輝煌正在褪色,而“大法”失靈其實有跡可循。
國產畫質芯片異軍突起 “大法”失靈
電視作為大屏,畫面顯示是最樸素最基礎的功能之一,而如何將畫質不斷精進提升,成為各家顯示技術中最具差異化和最能看出水平差異的地方。
索尼電視曾被稱為“畫質之王”,這背后最直接的原因是索尼從2015年就開始不斷迭代畫質芯片X1,到2021年推出XR,在色彩還原、對比度表現和動態場景處理中成為行業標桿。
畫質芯片甚至被譽為當下高端電視市場的“核武器” 。它不僅決定了電視的畫質上限,更是品牌技術實力的集中體現。
不少國內外企業紛紛加入這場“芯”戰,比如三星通過量子點技術與AI算法結合實現了高端的突圍,而海信在2005年推出首顆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以來,已累計發布7代畫質芯片,成為中國唯一一家擁有自研畫質芯片能力的品牌。當然還有小米、華為也紛紛跟隨開始芯片自研。
如今當下畫質芯片呈現出“三國演義”的局面:索尼憑借XR芯片在高端市場依舊有話語權,三星成功占據一席之地,而海信的畫質芯片優勢在不斷擴大,尤其隨著海信最新信芯AI畫質芯片H7的橫空出世,市場格局正在被改寫。
勝利并不是唾手可得,海信旗下子公司信芯微深耕芯片20年,摒棄的噪音、攻破的技術難關、吃過的苦不消多言,養兵千日,終于等到了畫質芯片在用戶體驗端的勢能爆發。????????????
今年發布的海信信芯AI畫質芯片H7給了業界一個大大的驚嘆號,標志著其在畫質芯片領域的技術積累達到了新的高度,也是中國品牌在全球高端電視市場中的一次重要突破!
除了在畫質芯片上的鴻溝差距被追平,外國品牌在其他方面也有弱點。如索尼在AI畫質優化上的步伐略顯遲緩,為其他品牌提供了趕超機會;三星的畫質芯片在動態場景處理和細節還原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在復雜光影場景下的表現不盡如人意。
總結下來就是,曾經以畫質為核心的護城河被中國品牌蕩平,而在場景交互智能化、便捷操作等人性化方面又沒有務實的中國品牌做得那么極致,諸多原因的顯性結果就是,“日韓品牌們”的業務長久陷入了頹勢。
技術突破:國產電視的“芯”高度
從日韓主導到中國稱王,這種反轉和位次的取代是電視科技的演進中避不開的一環,從實際情況來看,它并非溫和的過渡,甚至有點殘忍。而這殘酷的背后,是新王過去多年打拼的汗水和艱難,更是技術達到新高度的沉甸甸的業績。
海信的逆襲主要就在于芯片技術創新的突破性進展,比如全新發布的信芯H7全球首創的AI光色同控技術。傳統畫質芯片往往只能單線程關注亮度信息的提取與優化,或者顏色對比度,而海信電視影游旗艦E8Q Pro采用的RGB-Mini LED電視同款芯片——信芯AI畫質芯片H7則通過對光色信息的雙重解析,實現了26bit 15680點的高精度映射,使得畫面的明暗細節和色彩對比更加精準。這一技術不僅提升了畫質的細膩度,更在《黑神話:悟空》等3A游戲中展現了極強的場景適應能力。
在硬件性能上也實現了質的飛躍。其CPU單核性能提升40%,感知場景計算能力提升70%,并通過星海大模型的仿生推演,進一步優化了畫質的動態表現和景深效果。此外,還支持4K 170Hz原生高刷和330Hz動態刷新率,游戲玩家看了就走不動道了。
其AI景深大模型、AI運動大模型等四大模型,全面提升了畫面對比度、清晰度、色彩和流暢度。畫質表現上不僅超越傳統Mini LED電視,更在HDR影片和3A游戲中展現了“代際碾壓”的優勢。
信芯AI畫質芯片H7的發布,不僅撼動了索尼、三星等國際巨頭的地位,還為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中贏得了更多的話語權,更為行業技術標準進行了重新定義。尤其AI光色同控技術和全鏈路AI處理方式,不僅為其他廠商提供了技術參考,還推動了整個行業向智能化、個性化方向發展。
在過去多年,索尼產品力在不斷創新和滲透的過程中積累了足夠口碑,從而塑造了強大的品牌優勢?,F在這樣的故事正在海信身上激情上演。當日益精進的產品力與不斷疊加的品牌勢能形成共振,用戶轉化效果遠超預期。數據顯示,22%的海信電視E8N Ultra用戶曾是索尼旗艦電視的擁躉。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用戶基于產品力主動選擇的結果。
“日韓主導”成過去式 中國品牌正重新定義游戲規則
近日,松下官宣“放棄電視機業務”相關詞條沖上微博熱搜。唏噓之余,也讓人再一次審視日本電視的衰敗之路。
曾經,電視市場被“日韓主導”,在日本巔峰時期有80%以上的市占率。 隨著日本電視品牌認知度的不斷削弱,市場剩下“中韓爭霸”。而現在,又演變成“中國稱王”!市場研究公司Omdia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三大電視品牌海信、TCL和小米總出貨量份額達到了31.3%,超過了三星電子和LG電子的28.4%。這是中國電視制造商首次在市場份額上超過韓國。目前中國電視品牌在日本市占率高達70%以上,海信電視更是以41.1%的市場份額領跑日本市場。
中國電視畫質二十年發展史,本質是一場體驗為王的持續革命。國產電視和國外電視多年的博弈,折射的是電視用戶體驗需求的演進。像海信這樣的中國品牌,一直站在用戶的使用場景里,進行交互創意的沉淀與用戶習慣的滋養。
在電視產業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一個顯著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家里的電視不再只是視聽音畫的簡單需求,當海信這樣的品牌創造出高刷新率和電競適配等個性化屬性,讓電視的泛娛樂屬性更強了,承載更豐富的功能的同時,可以提供更多樣化的情緒價值,也實現了電視與用戶之間更深層的對話。
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轉化成了海信的用戶,他們也會不斷地影響著新的圈層加入海信的朋友圈。
當然客觀來講,日本沒有一個像中國這樣充滿活力的消費市場,沒有足夠大的用戶池,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給索尼們帶來了一定的創新抑制。
而這方面,中國品牌就稍稍“占便宜”——他們可以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做出更迅速的反饋和調整,迎合用戶需求,并且不斷在摸索中創造出超用戶預期的需求。
結語:
海信不只是追逐潮汐,更多是靜下來挖掘深流。多年前,它堅定地選擇了畫質芯片這個領域深耕,正是這樣的潛心投入,海信電視的抗周期能力才越來越強。
《廣告狂人》里有一句經典臺詞:穩定意味著退步。這句話放在索尼身上也能解釋得通。當索尼昔日的護城河已經被國產電視追平甚至趕超,并且在智能化和人性化方面還沒有國產品牌做得那么極致,這本身就是某種程度上的倒退,新的市場格局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