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成長年代的便利——小時候電視上經常會播放各國的黑幫片,而“租碟店”里也有大量的黑幫元素影片可供清澈的少年們盡情選擇,加之各種機緣,讓我看過不少書中涉及的影片,所以對電影中的黑幫文化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和泛泛的理解,但我原本并不清楚是什么樣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氛圍,“造就”了黑幫文化,看了這本《黑色銀幕》后,甚至覺得正是由于我對黑幫片并沒有很深入的了解但又對“那個世界”并不陌生,所以看這本書會格外津津有味——
可以放心而貪婪地吸收書中豐厚滿溢的各種材料和觀點,酣暢淋漓;而對迷影精神的認同,讓我得以充分享受著這種既廣博又細膩的影史鉤沉,還驚喜于作者發掘出有趣的種種關聯和背后的神奇腦洞,而讓一本書能同時包含這些,絕對是需要兼具高度的歷史研究的專業性和“玩”的開放心態的。
作者并非對現有歷史研究的照單全收,也絕非按照時間順序一瀉而下,更不是拼湊某些大佬傳記,而是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縱橫比照豐富的史料,參透幫派文化vs社會文化的交集與映照,真正地深入到社會現實和特定時代中去觀察和思考黑幫的存在。
書中的大佬級黑幫人物,往往具有傳奇經歷,其所作所為原本就不是我們能用慣常道德體系去理解的,他們往往都是精力充沛的行動派,愛折騰,善于審時度勢——他們也是人,同時也是被各個時期的影片不斷重塑和拋光的“角色”。書中并不對這些“惡人”給予偏袒或同情,甚至會摳破電影為了戲劇性給他們鍍的那層金。
黑幫文化與族裔文化息息相關,所以書的前半部分是以一些典型族裔構成的影史經典電影為主線,講述這些有鮮明族裔劃分的黑幫故事和幕后創作的種種機緣:
《紐約黑幫》 (2002年上映的影片,原著小說寫于1928年,正是阿爾·卡彭崛起的年代) 和《無間風云》主角是愛爾蘭移民、《教父》是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意大利幫派 (這里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教父》從原著小說開始到三部曲制成甚至對日后的影響,一系列詳細而復雜的幕后種種,喜歡這部影片的讀者可有福了) 、《美國往事》和《豪情四海》講的是猶太幫派 (四兄弟,其中有兩人是意大利人,但猶太幫與之前幫派的不同就是有很強的包容性) 。
而書中最容易讀的,我估計是阿爾·卡彭的部分,也就是《疤面煞星》那一章,而且卡彭跟前一章《美國往事》出現的四兄弟、后一章以《大西洋帝國》為主線的《賭城風云》章節都有非常密切的聯系。
接著,通過“后大西洋城”時代的電影,非常詳盡地介紹了馬丁·斯科塞斯的生平創作以及與黑幫電影的深厚情結。
第七章《洛城機密》則是集前幾章出場人物之大成,系統講述好萊塢與黑幫幕后交易,總結了黑幫如何通過“三項主要業務”來滲透、控制好萊塢:
1、 毒品(“四兄弟”中最主要的盧西亞諾領導的毒品網絡)
2、 控制工會和工人運動
3、 投資洗錢,而后兩項正是阿爾·卡彭想要進軍好萊塢而未盡的事業,由約翰尼·羅塞利游刃有余地完成了,這個“紳士黑幫、好萊塢制片人、中情局刺客”是好萊塢涉黑歷史的重要人物,甚至開辟了電影的獨特天地,是非常有魅力的“反派”。
接著是《教父》時提到的專門為好萊塢擺平黑道的傳奇律師科沙克并引出《愛爾蘭人》中的相關組織,最后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夢露之死——雖然這個歷史懸案我看過相關的報道,但這次再側重以黑幫與政治腐敗的角度看對女性”工具人“的迫害,更感到心里一揪一揪的惋惜。
最后一章出現了“律賊”俄羅斯幫派,而他們跟電影發生的關系就像金融電詐一樣,著實讓我大開一通眼界 (甚至有點好笑怎么回事) 還有動作明星史蒂文·西格爾被敲詐的種種糗事,不過最終,黑幫的“有組織犯罪”在當今社會走向了沒落,但歷史會在不經意的時候重演——紙醉金迷的溫床總是容易再次滋生犯罪的致命毒菌。
在這樣一個和平時代,黑幫似乎已經距離我們的日常非常遙遠,那我們去看這本書的內驅動力在哪里呢?
作為讀者,我們首先可以不太動腦子地去享受一些刺激高能的故事,好萊塢永遠有那么多熠熠星輝掩映下的黑色、灰色地帶,造就了說不完的幕后軼事,而很多真實人物的事跡往往比電影演繹得更加跌宕離奇; 而作為影迷,尤其是非常喜歡電影史的人,我非常樂于看到有人跳出單一的時間脈絡,用電影研究的敘事邏輯來梳理這些歷史事件,里面充滿充滿迷影精神的細致考究和奇思妙想。
這本書看著厚厚一大本,實際上由于提供了強烈的閱讀快感,所以讀得非常有效率,用三天的時間把整體大致看完,隔了周末沒碰,然后開始用碎片時間細細地掃第二遍,兩周內就把書中的“知識點”理清 (趁著熱乎乎的短期記憶參加考試,及格不成問題) 。
少有一本書能讓我在這么短時間內二刷,由于書中出場人物眾多,有些人名又非常相近 (怎么有那么多人叫Frank/Frankie啊啊啊,笑cry了) 而且有著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時間線的交織,所以重看會發現相當多的細節。
況且大量精美的電影劇照、歷史上真實的照片、肖像、新聞攝影穿插其中,這些高質量的圖像和記憶中相關的電影畫面本身,都輔助了對這些超大量信息的記憶與理解。
最后要贊美一下書籍的封面裝幀,封面主圖是一個由粗顆粒組成的影院,中間的銀幕是鏤空的,阿爾帕西諾這個新教父著名的“標準照”也是最清晰明亮的部分,而封套拿下來后,環繞他的是一些真實老照片:
1890年代的街景、夢露肯尼迪的新聞照、大蕭條時期排隊的窮苦人、禁酒令時期傾倒的酒等等,就像一則隱喻:銀幕暴露給我們的只是那個時代的吉光片羽,而幕后更廣闊的,是那個光怪陸離又無比刺激和殘酷的黑色現實。
最后的福利時間 | 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聊聊你最喜歡的黑幫電影,或在黑幫電影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景,我們將隨機抽取讀者朋友送上這本《黑色銀幕》!快來參與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