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被西方軍事學家稱為“東方隆美爾”,能得到這份贊譽,在國民黨諸多將領中是極為罕見的。
孫立人將軍
這就需要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國民黨政府和軍隊的表現,確實無法引起歐美國家的尊重。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國民黨放棄東北;1937年“盧溝橋事變”,又放棄華北;隨后戰火燒遍大半個中國,連首都南京都失陷,蔣介石政府竟然沒有勇氣向日本宣戰,只發表了一份《自衛抗戰聲明書》。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
孫立人將軍
同盟國為了統籌亞洲地區作戰,1942年1月4日設立中國戰區統帥部,蔣介石任統帥,統一指揮中國、泰國、越南、緬甸境內的同盟國軍隊,協調中國戰區司令、印度軍司令、南太平洋戰區司令3總部之間的聯系。雖然蔣介石是名義上的統帥,但并沒有真正獲得整個戰區的指揮權。
孫立人將軍與外交官
緬甸、印度、馬來西亞都是英國殖民地,日本入侵緬甸后,英軍難以抵抗,1942年3月,仰光失陷,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雖然給予日軍重創,由于英軍只顧逃命,無法形成協同作戰,最終遠征任務失敗,緬甸被日軍占領,遠征軍遭受重大損失,僅剩的4萬人,一部分輾轉回國,另一部分撤入印度。為了扭轉戰局,美國總統羅斯福讓史迪威將軍面見蔣介石,提交“以收復緬甸為目的的作戰計劃”,要求國民黨派遣10萬軍隊到印度集結,組成兩個野戰軍,每個野戰軍下轄3個師,團以下的指揮官由中國軍官充任,團長以上軍官和主要參謀人員全部由美國軍官擔任。之所以會有這種安排,主要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給美國人留下的都是腐敗、怯懦、無能的印象。
那么,孫立人是如何贏得英美軍政兩界普遍認可的呢?歸結起來,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孫立人將軍在緬甸指揮作戰
一方面是入緬作戰取得的戰績。1942年4月,英軍步兵第一師和裝甲第七旅被日軍包圍在仁安羌,彈盡糧絕。新38師師長孫立人率部參加曼德勒會戰,親自帶領113團攻克日軍陣地,殲滅日軍一個大隊,解救英軍7000人,還救出了被日軍俘虜的英軍軍官、記者、傳教士500多人,取得“仁安羌大捷”。1943年盟軍反攻緬甸,已是新一軍軍長的孫立人第二次入緬作戰,率部連戰連捷,殲滅日軍3萬多人,成為同級建制中消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緬甸戰場取得的這些戰績,為孫立人贏得了巨大聲譽,并獲得了英王喬治六世頒發的“大不列顛帝國勛章”和美國總統羅斯福頒發的豐功勛章。
另一方面是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理念。孫立人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公費留學到美國普渡大學深造,畢業后留在美國短暫工作。后來改學軍事,考入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校學習。畢業后,又去英、法、德等歐洲國家考察軍事。這些經歷,使孫立人在思想觀念、軍事理念與其他國民黨將領有了很大不同,更容易得到西方社會的認同。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美國此時已經對蔣介石徹底失望,想培植符合西方民主觀念的勢力,孫立人自然成為合適的人選。而此時的蔣介石還離不開美國的支持,加之沒有感受到孫立人對他的威脅,為了取悅美國,對孫立人委以重任。孫立人被任命為臺灣防衛司令,后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升任陸軍總司令。
自1950年起,美國中情局與孫立人接觸,美國國務院官員也提出了由孫立人發動兵變,推翻蔣介石統治的方案。1955年6月,蔣介石準備組織閱兵,提前獲得情報,孫立人準備在閱兵時發動兵變。于是,閱兵被推遲,參與閱兵的官兵100多人被捕,事件牽涉孫立人。由于案件審理中存在很大分歧,判決結果沒有公布,孫立人被逐出官邸軟禁。直到1988年,孫立人才結束了33年的軟禁生涯,在他生命的最后兩年重獲自由。
雖然孫立人一案在2014年予以平反,但歷史的真相如何,美國是否有利用孫立人倒蔣的計劃,還沒有解密,自然無從考證,但孫立人將軍在對日作戰中立下的赫赫功績不容磨滅,永遠值得后人尊重。
(如果喜歡本作品,歡迎關注、評論、轉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