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盤堆起胡羊肉,御指三千響碧空",元代《飲膳正要》的句子寫出羊肉在中華美食中占據(jù)了C位。元代《飲膳正要》記載:“羊肉溫中補虛,開胃健力”,寫出羊肉的食用價值。古人以“羊”為“祥”,逢年過節(jié)必食羊肉,這種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足見對這種食材的鐘愛。
羊肉素有"肉中人參"美譽,每百克含優(yōu)質(zhì)蛋白20克,鋅元素含量是豬肉的三倍,鐵元素更易被人體吸收。接下來菜衛(wèi)衛(wèi)給大家詳細分享羊肉各部位的口感以及常見做法,看完以后想吃羊肉就知道買哪個部位了!
第一個,羊排
肋骨部位的肉分為上腦排、肋間排、肋尾排。上腦排肥瘦均勻,適合碳烤,200℃高溫烤制時,脂肪層形成焦化層鎖住肉汁,新疆烤肉師傅有句話:“肋排穿串,三瘦兩肥”,炭火一撩肥油滴落,瘦肉被滋潤得發(fā)亮。肋間排筋肉相連,適合紅燒,加蔥姜八角燉煮90分鐘讓筋膜軟化,上桌絕對光盤。牧區(qū)有“三骨四肉”的說法,指保留三根骨頭、四指寬肥肉的羊排最香。老饕們常說:“吃羊要吃肋排,喝酒要喝陳釀”,炭烤時滋滋作響的油花,紅燒后酥爛脫骨的口感,都是宴客時的硬菜招牌。注意挑選時觀察肋骨彎曲度,弧度自然的說明羊齡適中。
第二個,羊腿
后腿肌肉發(fā)達,纖維粗,適合燒烤或做肉餡,新疆烤羊肉專挑后腿,用馕坑燜烤六小時,撕開時肉絲分明還掛著油光。前腿活動量大,肉中穿插白色筋膜,煮熟后呈透明狀,寧夏手抓羊肉則偏愛前腿,清水燉煮后蘸椒鹽,肥而不膩的口感讓人欲罷不能。記?。呵巴冗m合慢燉,后腿最好快烤。羊小腿末端有核桃大小的“腱子芯”,廣東人稱為“金錢腱”,鹵制后切片可見六層花紋。處理羊腿時需注意:后腿剔骨要順肌肉紋理下刀,前腿需切斷筋膜防止烹飪收縮。
第三個,羊蝎子
帶著脊髓的羊脊椎骨,彎彎曲曲像極了蝎子尾巴,因而得此名。北京人拿它涮火鍋,西北人拿它做干鍋,河南人拿它熬濃湯??醒蛐右v究"三吸一嘬":先吸骨髓,再吸骨縫肉,最后嘬盡附著在凹凸處的醬汁。內(nèi)蒙古牧民會將羊蝎子曬干,冬季用奶茶煮軟后食用。菜場賣羊蝎子分“全蝎”和“半蝎”,全蝎帶羊尾巴油,煮湯更濃。半蝎肉多,適合牙口好的。挑選時注意脊椎骨間距,2-3厘米間距的羊齡在1年左右,肉質(zhì)最佳。
第四個,羊頸肉
整天轉(zhuǎn)動的頸部肌肉,形成了雪花般的脂肪分布。出肉率僅占整羊8%。因肌肉持續(xù)運動,肉質(zhì)細嫩但有嚼勁。這塊肉有個神奇特性:快炒顯嫩,慢燉出膠。內(nèi)蒙的爆炒頸肉講究十八鏟出鍋,多一鏟則老。寧夏的手抓頸肉卻要文火浸煮三小時,直到能用吸管喝肉湯。市場常見用前腿肉冒充頸肉,可通過觀察橫截面辨別:真頸肉有樹枝狀脂肪紋。
第五個,羊腩
腹部五花三層肉,肥瘦比例通常為3:7,廣東人喜歡拿來做腐竹羊腩煲,講究"三層肉掛三層汁":腐乳層、柱侯層、花生醬層。有個烹飪訣竅:燉羊腩時用砂鍋來燉,砂鍋的微孔能吸附雜質(zhì),讓湯色清亮。寧夏當?shù)貢⒀螂罘嗜鈫为殶捰停脕碇谱髅媸?,剩余瘦肉做成肉松?/p>
第六個,羊里脊
藏在脊骨內(nèi)側(cè)的兩條“小鮮肉”,每只羊僅產(chǎn)出400-600克,堪稱羊肉界的“愛馬仕”。純瘦無筋的質(zhì)地讓它輕松碾壓其他部位,含水量高達72%,適合涮火鍋或快炒。涮火鍋三秒即熟,入口滑嫩似豆腐。爆炒時裹著孜然辣椒在鐵鍋里翻騰,出鍋時還帶著鍋氣,夜市攤賣得比羊肉串還快。新疆師傅有句行話:“里脊穿串要斜著下刀,拇指寬的薄片才能烤出外焦里嫩的勁兒”。
第七個,羊腱子
小腿上這塊"活肉",肌肉纖維與筋膜層層纏繞,肌腱占比30%,你可能不知道,羊腱子中的彈性蛋白含量是普通肌肉的七倍。蘭州牛肉面館每天消耗2噸羊腱子,標準切法是橫截面切成四瓣,保證每塊帶肌腱。甘肅的羊腱子拉面,肉塊要在湯里沉浮六次:三沉煮肉,三浮煨筋。有個百年老店透露秘訣:煮腱子肉要"冷水下肉,熱水下料",這樣才能讓筋膜逐漸軟化卻不失嚼勁。更多人喜歡拿羊腱子來鹵煮,鹵出來肉絲根根分明卻不柴,筋膜晶瑩彈牙似蹄筋。有個冷知識:鹵好的腱子肉放涼再切,比熱著切更整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