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天香
編輯|李國政
出品|幫寧工作室(gbngzs)
今年3月以來,合資汽車品牌展開密集的新車攻勢,讓市場看到了它們反攻的決心,尤其是當廣汽豐田鉑智3X將激光雷達下放至15萬元車型時,效果非常明顯——上市1小時,訂單即破萬,成為在新能源時代合資車少見的爆款。
但它很快遭到壓制——幾天后,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零跑扔出了一顆炸彈:零跑B10也搭載激光雷達,且價格下探到12.98萬元。公布售價后1小時,訂單突破1.5萬輛,48小時突破3.1萬輛。
在中低端市場,中國品牌頻頻發起價格戰和配置戰,逼得合資品牌節節敗退。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去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占比為65.2%;今年2月上升至70.6%,較去年同期增長11.2%。
在另一極豪華車市場,中外品牌的較量如何?
今年2月初,豐田中國官宣雷克薩斯國產,將在上海獨資建廠,生產純電動汽車,并成立電池研發生產公司,計劃2027年投產,年產能10萬輛。
3月初,捷尼賽思中國CEO朱江則在媒體溝通會上透露,未來3到5年內,捷尼賽思計劃向市場推出本土化研發和制造的新能源產品,新車將充分結合中國市場的需求,也可能面向全球市場銷售。
目前,雷克薩斯已經與上海市政府達成合作意向;捷尼賽思的國產還在設想和規劃階段,囿于其市場體量和市場關注度,該消息未掀起多少水花。
以BBA及雷克薩斯等為代表的傳統豪華車陣營,能否擋住中國新豪華汽車品牌的進攻?它們能否守住跨國汽車公司在中國的最后一塊陣地?
爭奪入場券
雷克薩斯與捷尼賽思加速國產化,是傳統豪華品牌應對中國市場劇變的戰略性自救,意在爭奪新能源智能化時代的入場券。
過去,人們常將中國豪華車市場分為以BBA為代表的一線豪華,和以雷克薩斯、凱迪拉克、沃爾沃、林肯、捷豹路虎、英菲尼迪、謳歌、捷尼賽思等為代表的二線豪華。目前,除雷克薩斯和捷尼賽思外,其它均已國產。
近幾年來,中國豪華車市場劇變,雖然BBA的銷量還算堅挺、仍穩定在第一陣營,但在豪華市場的份額已從2020年的75%,降至2024年的68%。從去年開始,BBA渠道也大打價格戰,盡管主機廠層面有意控制,但經銷商不得不降價求生存。
二線豪華普遍更不樂觀,份額從2020年的17%降至2024年的12%?。份額主要貢獻者是雷克薩斯、沃爾沃和凱迪拉克,年銷均在10萬輛以上。其中,雷克薩斯一直是二線豪華陣營的龍頭大哥,2024年為18.19萬輛。
林肯、捷豹路虎下滑嚴重。還有品牌已逐漸徹底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即將國產的捷尼賽思即為其中之一,近3年總銷量僅為4374輛。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桑之未分析稱,2024年豪華車銷售345萬輛,同比下滑7.8%;市場份額為14.6%,與去年同期比較減少2.9%。其中,傳統豪華品牌(不含特斯拉)銷售279萬輛,同比下滑11%。
從終端來看,鬧劇不斷,大多數豪華品牌減少網絡數量,優化經銷商資產。其經銷商紛紛由“油”轉“電”,投入鴻蒙智行等中國豪華品牌的懷抱。
同中低端品牌一樣,傳統豪華品牌也需要轉型,方向也是新能源和智能化。
已經國產化的傳統豪華車品牌,都在中國市場有相應的布局,有的已建立了集研發、供應鏈、動力電池及電動車生產于一體的全鏈體系。
最近,寶馬集團宣布首批新世代國產測試車在沈陽下線,啟動嚴苛測試和驗證。2026年,其新世代車型將在中國開始量產。同時,它在中國布局了領悅北京、寶馬誠邁和領悅南京等三大軟件公司,構建實力雄厚的創新體系,并與中國科技企業合作。
3月17日,寶馬中國與華為終端宣布已達成合作協議:寶馬在中國深度融合鴻蒙生態,推出包括BMW數字鑰匙、HUAWEI HiCar和MyBMW App在內的數字化服務?;贖armonyOS NEXT開發多元化、智能化應用與功能,聚焦高頻場景需求,為華為鴻蒙用戶打造無縫銜接的全場景智能體驗。
奧迪方面,正通過一汽奧迪和上汽奧迪,雙管齊下進行布局。一方面,位于長春的一汽奧迪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去年投產,它是奧迪在華首個基于PPE平臺打造的純電動車型生產基地。另一方面,它基于和上汽集團共同開發的智能數字平臺,發布新電動品牌“AUDI”。
自2025年起,奔馳將在中國帶來全新一代純電動汽車產品,并在北京奔馳國產新一代GLE等高端車型,圍繞智能化與電動化而現地化發展。同時,將在華投資超140億元人民幣,圍繞電動化、智能化與高端化,帶來一系列本土化戰略產品。
不管是一線還是二線,包括即將國產的雷克薩斯和捷尼賽思在內,此時豪華車國產有三大優勢。
其一,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是智能化技術發展的前沿,能更高效地獲取原材料和零部件,降低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同時也有利于技術交流與合作。
其二,中國市場規模巨大,迭代速度最快,消費者對汽車智能化、新技術的接納程度更高,為電動車技術研發和迭代升級,提供了先天良好的土壤。
其三,中國現在已躍升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不僅供應鏈成本低,人力資源成本、物流等綜合成本也利于出口,有利于打造“中國制造,反哺全球”的戰略樞紐,特斯拉即為例證。
客觀而言,相比雷克薩斯,捷尼賽思國產的成功率小得多,甚至很多人認為它注定會失敗。
韓系車在中國新車市場的份額已很小,2024年僅為1.6%。并且,捷尼賽思入華時間較晚,市場知名度較低,很難與消費者建立信任度。
挑戰新豪華
爭奪到新能源智能化時代的入場券后,更具挑戰性的,是掌握新豪華的定義權。
一方面,傳統豪華品牌在積極轉型,試圖憑借品牌歷史底蘊和造車經驗,以及不斷推出新能源和智能化產品,來繼續掌握新豪華的定義權。另一方面,中國新豪華品牌則憑借技術創新,爭奪新豪華的定義權。
但最終投票的是消費者,他們的需求和偏好,才能決定新豪華的定義。
現在談新豪華,一定繞不過兩個品牌,一個是華為主導的鴻蒙智行,另一個是“流量之王”小米汽車。
隨著華為與上汽簽約打造“尚界”,今年鴻蒙智行的“界字輩”已經擴充到5個。按照業界公認的30萬元以上為豪華汽車的定義,目前已經推出的“四界”,都有產品在豪華范疇內。
其中,主力產品問界新M7、M9等明星車型,撬動了國內豪華汽車市場。M7去年累計交付近20萬輛,居30萬級中國新勢力車型銷量第一。M9自上市起,一直蟬聯中國市場50萬元級豪華車月度銷冠。
最近,問界新M5 Ultra、M8、M9 2025款等3款新車型相繼開啟預訂。其中,預訂通道開啟84小時內,M9訂單突破2.3萬輛,而M8更是超過4.7萬輛,堪稱“豪華爆款制造機”。
小米也火熱。不久前,起售價52.99萬元的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開啟預售后,10分鐘“大定”超6900輛,2個小時超1萬輛;不到3天,“大定”就達1.9萬輛。
什么是新豪華車?在小米看來,是性能比肩保時捷、科技緊追特斯拉、豪華媲美BBA,是設計、科技、運動等方方面面領先。從消費者的買單熱情來看,似乎他們也認可這種定義。
中國汽車市場豪華品牌終端銷售量顯示,2024年,奔馳仍排在第一位,第二為寶馬,第三為特斯拉,第四是奧迪。往下是3個中國品牌,即理想、問界和蔚來。接下來是雷克薩斯、沃爾沃和凱迪拉克。
根據《2024麥肯錫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國內消費者愿意為外資品牌支付溢價的意愿在減少,中國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憑借領先的智能化等技術優勢,成功贏得了消費者青睞。傳統外資高端品牌車主正以近乎“單向流動”的形式,轉向中國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
中國新豪華品牌的崛起,反映了消費者對汽車產品需求的多元化和升級趨勢。他們不再僅僅追求傳統豪華品牌的光環,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科技含量、性能表現、個性化配置以及服務體驗等方面。
這表明,中國汽車市場逐漸成熟,消費者在購車時更加理性和自主,愿意為高品質、具有創新性的本土豪華品牌買單。
這給傳統豪華品牌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倒逼它們加快創新步伐。
要想守住最后的陣地,傳統豪華品牌應該重新思考豪華的定義。
產品上,應當加速技術創新與轉型,尤其在智能化領域要更加激進。品牌上,應該多講新故事,而非一味地講情懷和歷史。體驗上,要提供用戶更感到差異化的服務。
當然,“中國新貴”也不能忽視傳統豪華品牌的產品力和品牌號召力。也許,這場戰爭的終局,正如智能手機行業的蘋果與華為——沒有絕對地取代,只有持續地競合。
可以確定的是,任何品牌若固守“歷史即豪華”的舊范式,必將被掃入歷史的塵埃。掌握話語權的,將是那些以用戶為中心、用技術創新持續重構價值的品牌。
近日,一家奔馳經銷商發布了幾張“一口價”海報——“E300L僅需41.98萬元”“ C300eL僅需26.06萬元”“C260L僅需21.68萬元”。雖然BBA主機廠官方尚未推行“一口價”,但其經銷商迫于經營壓力,自己行動起來。
寒氣在席卷傳統豪華車市場,最后的汽車貴族正在沒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