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Pexels提供
護士抽血時找不到血管,連續扎針的現象最近引發了公眾的廣泛討論。在社交平臺上,有好幾個視頻片段顯示,護士在操作過程中多次嘗試穿刺,患者的手臂上滿是針孔。這種情況不僅讓患者承受了身體上的痛苦,還讓家屬感到十分焦慮。
照片?由Pexels提供
這件事背后的爭議,涉及到護士的專業素質以及醫療資源配置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大家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對護士專業性和態度的質疑上。在一些案例里,護士碰到特殊血管情況時,沒有及時找人幫忙或者更換操作人員。比如某三甲醫院曾曝光的一個典型案例,護士五次穿刺都沒成功,卻還不停止操作,這讓患者家屬情緒失控。這類事件說明,部分護士在面對復雜情況時,既缺乏技術應變能力,也沒有接受足夠的職業規范訓練。網友評論說,穿刺失敗率這么高,說明專業技術培訓還有提升的空間。
照片?由Pexels提供
其實,患者的血管條件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像皮下脂肪厚度超過 3 厘米的肥胖人群、血管直徑不足 1 毫米的嬰幼兒,還有血管彈性變差的老年患者,這些人都屬于靜脈穿刺困難的群體。長期輸液的患者,靜脈可能會出現纖維化改變;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常常伴有鈣化問題。更特殊的是,有些藥物濫用者的淺表靜脈可能完全堵塞了。這些客觀因素導致就算是經驗豐富的護士,有時候也得多次嘗試才能完成采血。
醫院資源配置不均衡,也讓操作變得更難了。目前國內只有 15% 的二級醫院配備了血管超聲引導設備,基層醫院大多只能依靠護士 “盲穿” 的經驗。某縣級醫院檢驗科負責人說:“碰到復雜病例時,我們經常得打電話向上級醫院請教。” 這不僅反映出設備短缺,還暴露出技術人才培養的斷層。每個科室一般就指定 1 - 2 名技術骨干來處理疑難穿刺,這樣的配置很難滿足日常診療的需求。
頻繁穿刺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不能忽視。兒童對疼痛的忍受能力比成人低,每次穿刺孩子的哭喊聲大概有 60 分貝,這對家長來說,既是心理上的折磨,也會讓他們對醫院的信任產生危機。某兒科醫院統計發現,30% 的護患糾紛都和采血操作有關。在腫瘤科等特殊病區,反復穿刺還可能讓患者更抵觸治療。所以,怎么在操作規范和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是改善醫療體驗的關鍵。
照片?由Pexels提供
要改善目前的狀況,需要多方一起努力。規范化培訓項目效果明顯,某省級醫院采用 “情景模擬 + 真人實操” 的培訓模式,把護士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從 75% 提高到了 92%。智能穿刺機器人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有了突破,某型設備能在 15 秒內完成血管定位。對于特殊患者群體,采用熱敷擴張血管、選擇手背靜脈替代肘前靜脈等方法,能讓平均穿刺次數減少 30%。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多級支持體系,比如設置靜脈治療專科門診、完善設備采購標準、建立案例共享平臺等。 當采血操作不再只是簡單的醫療行為,而是成為一個系統工程時,解決問題的思路也得轉變。這既需要護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也需要醫療機構優化資源配置,還需要公眾理解醫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過分析一個個案例背后的系統性問題,也許能讓整個醫療服務體系變得更專業、更有人情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