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嘉誠以228億美元的價格,將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出售給了美國以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其中涉及控股90%的兩個巴拿馬運河港口,此消息很快在國內外引起了不小轟動,此舉甚至很可能導致我國航運成本爆雷,一年或將激增5億美元,那么,此事件背后究竟有何深層原因?后果又有多嚴重?
中企出售巴拿馬運河關鍵港口
巴拿馬運河是位于南北美洲之間的一條呈西北至東南走向的人工運河,由美國在20世紀初修建,其目的便是為了縮短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航程,促進國際航運貿易,并為美國的軍事行動提供方便。運河貫穿巴拿馬地峽,全長81.3公里,最寬處大約304米,最窄處只有152米,運河水位高出兩側大洋26米,屬于船閘式運河,也被視為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線。1914年該運河通航后,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航運通道之一,可提供180條海上航線,連接全球170個國家,抵達1920個港口,被視為是亞洲與美國之間的航運貿易“大動脈”。
1999年之前這一運河一直被美國控制,直到1999年12月31日,巴拿馬才完全收回了巴拿馬運河的管理和防務權。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巴拿馬擁有運河本身的所有和管理權,但運河兩側的港口管理權在過去近30年卻屬于我國企業,這兩個港口一個位于太平洋一側的巴爾博亞港,另一個是在大西洋一側的克里斯托瓦爾港,1997年中國香港的和記黃埔便與巴拿馬簽署協議,得到兩端港口的運營許可,每年上交2220萬美元租金,期限為25年,并且后期也得到了延長。據相關數據顯示,這兩座港口2024年集裝箱吞吐量高達400萬標箱,占巴拿馬所有港口的50%以上。
從港口設施和運營來看,運河南口的巴爾博亞港與北口的克里斯托巴區東港距離大約433海里,有鐵路連接,兩個港口設備完善,可為石油、機械、食品、工業品等產品提供裝卸、轉運等業務。據205年初發布的公告顯示,和記黃埔在過去三年,向巴拿馬上交了各類稅費5900萬美元,自獲得港口特許經營權以來累計稅費高達6.58億美元,完全超過該國其他對外出售運營的港口,并且和記黃埔名下的所有港口中,這兩座港口收入占比達到了10%,也就是說中國資本放棄巴拿馬運河港口,并非營收出現問題。最大的原因還是迫于美國施加的壓力。
放棄巴拿馬運河港口將對我國產生什么影響
首先,美國貝萊德拿下巴拿馬運河港口運營后,這一持續三十年的中巴合作項目將面臨告吹,很可能削弱中國在巴拿馬的商業存在,美國區域影響力便能借此進一步增強。如今在美國的極限壓力下,巴拿馬已經宣布退出“一帶一路”,拉美地區一直是我國對外擴展貿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區域。多年來,中國與拉美地區貿易額持續增長,2024年雙邊貨物進出口額高達5184.67億美元,同比增長6%,同時還包括各大基建合作項目,比如秘魯錢凱港、哥倫比亞首都地鐵一號線、阿根廷赫利俄斯風電項目群等。
眼下,巴拿馬退出一帶一路、運河港口又“被迫”出售,很可能給我國與拉美地區的合作項目造成一定沖擊,影響我國在這一地區長期積累的影響力。
其次,美國掌控巴拿馬運河重要港口,很可能進一步控制整條運河,自老特上臺后,就曾多次威脅要“收回”巴拿馬運河,如今美國已經通過施壓拿下了兩座重要港口,接下來可能在運輸和物流環節,繼續給中國施加潛在壓力,或將導致中國航運成本大幅飆升,削弱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給很多產業鏈造成沖擊,長期來看,甚至還可能產生更多不確定因素。
另外,美國財團此次收購的遠不止巴拿馬運河這兩座港口,而是43個,這將進一步增強美國對全球港口等基礎設施的控制力,通過這種方式影響全球航運布局。
不過,我國也擁有深遠的戰略眼光和前瞻策略,具備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有人認為,此前,我國055大驅攜船隊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公海進行實彈演習便是為了保護與庫克群島簽署的協議,再比如我國投資建設的秘魯錢凱港、亞歐大陸橋,包括正在進行的經濟宏觀調控等等策略,都為我國對內對外的合作貿易與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這也是中國具有先見之明的重要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