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央行在收盤后公布了金融數據,先說下大家最關心的樓市。
還是先上這張圖(已更新到2025年初)。
換言之,居民債務周期就是樓市周期,居民新增貸款是直接轉換為樓市購買力的,因此新增貸款大漲會推動房價上漲(如上圖2009年,2016年),新增貸款下跌也會使得房價失去債務支撐而下跌(如上圖2022年)。我們據此數據也在2023年初開始減持京滬房產。
那么,上周五公布的金融數據,2月份的居民新增貸款數據如何,我們直接上數據。
如上圖,為了屏蔽掉春節因素影響,我們來看右邊一列,也就是1月和2月累計的數據。
可以看到,2025年的居民新增貸款,僅547億,遠低于疫情期的2020年,也低于樓市低迷的2024年,是十年以來的最低值。
這說明,從全國范圍看,居民加杠桿的信心已經來到了近十年的最低,止跌回穩還需更多耐心和努力。并且,從統計局本周公布的二手房漲跌幅看,除了深圳,成都,海口外,其他城市已經再次轉入平盤或下跌。
比如上海,從去年10月開始連續四個月實現了房價回升后,2月重回跌勢。那么9月止跌回穩口號之后一直到今天的行情,究竟是止跌企穩,還是下跌中繼反彈,也就還需要繼續觀察。
另外本周還有一個重磅數據,房地產投資-9.8%,在去年-9%的基礎上繼續-9.8%,開發商的信心也還需提振。
僅從央行2月的信貸數據和統計局2月的二手房數據看,兩邊數據是可以互相印證的。
也就是,全國范圍看,無論居民信貸數據還是二手房價格走勢,樓市都有轉弱跡象,止跌回穩還需持續用力。
盡管部分一線和強二線城市出現了小陽春的高成交量,但結合統計局數據看,可能大部分城市還是以價換量。至于什么時候價格可以企穩,就看高成交量是否能持續到扭轉價格的下行趨勢。
然后我們來說下上周末剛出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之所以要提到這個,是因為從這份方案,我看到了刺激政策轉向的苗頭。
過去,我們的刺激,一直注重于供給側,也就是發債搞基建搞投資。但這次的方案,開始轉向需求側刺激。
也就是給居民提高收入,加強保障,嚴格落實帶薪休假等等。
并且,在提升居民收入這一塊,方案中將居民收入分為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兩塊。
而財產性收入中僅提到股市和債市,并未提到樓市。
那么樓市在哪里呢?
在方案的大宗消費這個模塊,提法是滿足住房消費需求,推動樓市止跌回穩。
那么,這樣就從高層的層面給股市和樓市定位了。
我們先說股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股市的定位都是給企業融資,但最近開始改口稱作為居民財產性收入增收的渠道。
其實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居民在股市賺到錢,就會把資金長期配置在股市,那么科技公司就能從股市融到錢,并依靠融來的錢發展自身。公司發展好了,購買新股的股民才能賺到錢。這個就是互惠互利的。
就比如小米上市時,雷軍說要讓投資小米的股民賺一倍。
如今小米相比發行價漲了幾倍,雷軍算是兌現了他的諾言。
對于股市,如果我們往大了說,比如中美博弈,拼的就是科技,所以只有把股市搞好,成為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渠道,科技公司才能順利融資并形成反饋居民的良性循環。
在這方面,美國股市就是我們的樣本。
由于我們的科技公司正在逐漸登頂,因此未來可能會進入到爆利潤的階段,所以建議股市的長期配置不要空倉。
然后再說樓市,上面把它定位為大宗消費,這個其實是在情理之中的。
我們就看止跌回穩的政策,上面也是一點點的放松,比如京滬至今還未能取消限購。他們擠牙膏式的逐漸放出政策,就是在試探市場,只要市場穩住了,后續就沒有政策了。如果市場沒穩住,那么就會繼續出政策來推動止跌回穩。
既要穩住市場,也要防用力過猛引發短期大漲,所以擠牙膏式的慢慢試探是一個好的辦法。
我認為這個策略也是正確的。
對于房價,其實一直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房子是財富效應,房價下跌意味著財富下跌,會利空房屋持有者的消費。
第二種觀點認為房子擠出了消費,房價下跌意味著擠出效應變弱,會有利于大家的消費。
那么,哪種觀點是正確的呢?
這個取決于你有沒有房子。
如果你已經在高位接了盤,已經用未來幾十年的勞動為代價背上了巨債,那么房子的擠出效應就已經完成,這時,房子對你就是財富效應。房價下跌可能不利于你的消費。
但如果你還沒有買房,那么房價當然越便宜越好,你花在買房上的錢越少,就能在消費上支出更多的錢。
所以,重點還是看你的屁股坐哪一邊。
但總體來說,買房并不是一錘子買賣,你買了房可能要置換改善,改善了可能孩子又要買房。無論哪種情況都意味著對于房產的凈支出。那么總體看,房子還是便宜點,更有利于你的生活幸福。
由于人口趨勢是長期下行,加上消費市場對我們至關重要,所以我認為長線看,房價可能會有企穩甚至反彈,但類似2016那樣的全國性大漲的概率幾乎不存在。
上面為了保消費,也不會容忍這樣的大漲。
而消費市場,絕對是我們未來的頭等大事。
中美博弈,美國動不動就威脅加關稅,依賴的就是美國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
而消費市場,其作用并不僅僅在于消費,更重要在于它是拉動投資的唯一來源。
因為所有的投資,最終都是要在居民消費市場上推出產品和服務,然后才能獲取投資回報的。
比如投資高鐵,大飛機,最后依靠居民的出行消費獲得回報。
比如投資芯片,光刻機,最后依靠居民的手機消費獲得回報。
只有存在龐大的消費市場,企業主看到了這個市場,看到了盈利前景,才會加注投資,而這些投資會變成研發人員的工資或獎金,進一步拉動消費,成為良性循環。
這方面,美國就是樣本。
反之,就像我們去年看到的,外貿順差這么大,可央行的外匯占款卻不增反降(點擊:)。
什么原因?
因為大家都把錢拿到海外去投資了。
反過來想,如果我們的消費市場比美國更強大,就會有更多眼饞這個市場和消費前景的企業家加碼對于科技的投資。我們這邊的投資回報上來了。即使貿易沒有順差, 也會有源源不斷的外資進來想分一杯投資的羹,東升西落也就會變成長期趨勢。
所以,提升勞動者的工資,加強勞動者的保障,嚴格落實勞動者的雙休和帶薪休假。才能培育出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而龐大的消費市場,才是我們在中美博弈中獲勝,并登頂世界的關鍵因素。
這也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后記:
文章的最后再總結下。
1 從上周末的金融數據看,居民新增貸款是十年來最低,從統計局數據看,二手房價格開始走弱。因此全國范圍,樓市有轉弱跡象,止跌回穩還需持續用力。
2 從“ 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看,未來的經濟刺激可能從供給側轉向消費側,以提升居民收入,加強居民保障,落實居民休假為手段來培育消費市場。
3 股市被定位為財產性收入的重要渠道,樓市被定位為大宗消費。未來樓市有企穩甚至反彈的概率,但全國性大漲的概率幾乎不存在。
4 龐大的消費市場是所有企業投資的唯一且最終的回報來源,也是中美博弈中最重要的因素。
基于此,我們未來的資產配置重心,也會更多的聚焦在股市。但由于股市風險較高,對于初學者務必謹慎,可以先從無風險套利開始。
想到這個,是因為上周知識星球有人問到了reits的認購,引發了我對普及股市套利知識的思考(比如reits和北交所新股都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套利來獲取收益的) 。接下來的一個月,我會在知識星球再寫一個股市低風險套利的系列,初學者可以先從套利開始(所謂套利,就是無論股市漲跌,都可以借用規則來套取的利潤)。星球的同學可以關注下。
回到上周末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為了培育龐大的消費市場,中產的定位開始從側重生產變為側重消費。但從我們中產的視角看,這也意味著那些996,無償加班可能會變為過去時,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中產即將迎來的一個工作生活方式的拐點,甚至是命運的拐點。
讓我們拭目以待。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