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出售巴拿馬等運河港口一事引發了多方關注,目前來看,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爭議的關鍵點在于,李嘉誠此舉可能不僅影響香港經濟利益,還可能削弱中國在全球關鍵物流節點的影響力。
正是由于此舉爭議巨大,關注度太高,牽涉的利益多,種種跡象表明國家可能要介入。
國務院港澳辦轉發文章,聚焦于李嘉誠此舉是否損害國家利益,他將關鍵資產出售給美國買家貝萊德財團,在當前中美博弈背景下,這一行為可能缺乏企業家精神。
梁振英作為香港前特首及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曾在社交媒體上提出有些香港商人誤信“商人無祖國”,以為一切“在商言商”,雖然未直接點名,但時間點與李嘉誠賣港口事件高度吻合。
香港現任特首李家超強調“任何交易都要符合法律法規要求”,這表明李嘉誠的港口交易可能面臨法律審查,以確認是否合法合規。
從上述多方表態看,國家介入的可能性極高。
港澳辦的發文、梁振英的間接批評和指責、李家超的“一切要符合法律法規”,這些跡象都釋放出一個信號,國家可能要介入此事,防止國家利益受到不必要的損失。
事已至此,李嘉誠交易港口的事,目前來看,已經不簡單了。李嘉誠面臨的抉擇將直接影響其商業帝國及個人聲譽,三種選擇已經擺在李嘉誠面前。
第一,繼續進行港口交易
李嘉誠堅持出售港口給貝萊德財團,完成交易并獲取資金回報。如果李嘉誠堅持這一選擇,可能會對自己的聲譽造成影響。從民間情緒來看,不少人批評李嘉誠,稱其沒有責任心,只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沒有愛國情懷。從官方的反應來看,對李嘉誠出售港口的事是否合法合規,仍待商榷。此種情形下,李嘉誠仍堅持交易的話,勢必引發爭議。
第二,交易中止,等待時機
在此種情況下,李嘉誠后續可能被迫取消交易,選擇擱置交易,選擇合適的時機再交易港口。
第三,調整交易對象
調整交易對象,比如不再賣給美國財團,而是出售給中資背景買家,或其他和中方利益沒沖突的買家。這種策略符合他一貫的低調務實風格,能避免爭議,挽回他的商業聲譽,積累更多民間的支持。
目前來看,國家要介入的跡象已十分明顯。
一方面,此事引起了太高的關注,國家不會坐視不管了。另一方面,這個交易不再是一樁純粹的商業交易,可能牽涉到國家利益,國家更不可能放任不管了。
擺在李嘉誠面前的三種選擇,第一種選擇(繼續交易)風險最高,對李嘉誠的聲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同時如果真查出此交易有不合法律之處,最終也無法交易;第二種(中止交易)對李嘉誠來說,他不一定選擇,他已經決定出手,證明已經看好了時機;第三種(調整交易對象)可能最符合李嘉誠的長期利益考量,一方面能賺到錢,另一方面也避免可能損害到國家利益。
最終李嘉誠會如何選擇,那就看他自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