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剛
在浩瀚無垠的東海之上,有一座名揚天下的山,那就是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人間第一清凈地”之稱的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島東部,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奉觀音菩薩,是一個面積約為13平方公里的小島,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1.3米,以“海、山、寺、沙”融為一體聞名,2013年被列入世界佛教名山名錄。以其林幽洞奇、潮涌金沙、洪波浩渺、云煙繚繞的海山勝景著稱。這些自然景觀使得普陀山被譽為“海山第一”和“海上仙山”。
普陀山坐落在這個四面環海的小島上,不僅是佛教圣地,還因其絕美的自然景觀、深厚的佛教文化、頻繁的宗教活動以及廣泛的文化影響而倍受中外人士的青睞。每年來普陀山著名旅游景區旅游的人數已超過1000萬人次。
自唐宋以來,由于“觀音顯圣”的神話傳說與歷代帝王的獎掖封賜,普陀山成為香火鼎盛的觀音菩薩道場。島上寺院林立,不乏千年古剎,鼎盛時期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繚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屢現瑞相,信眾求拜,靈驗頻顯。
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世界的信仰”。由于宗教神話的渲染,普陀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洞無不披上了“觀音圣跡”的外衣。
陽春三月,春風拂面,萬物復蘇,美好如約而至!三月的春天,是溫柔的序章,每一縷風都帶著暖意和希望。而三月的舟山,在東方海岸邊上,太陽升起時,最先從海上初升照亮舟山群島,因此凌晨6時后,這里的天便漸亮起來。導游小姐姐建議我選擇在這個時間段前往百步沙、朝陽閣、南天門或千步沙望海亭等地觀賞日出,這些地方是觀賞普陀山日出的最佳地點。我凌晨4點多鐘就起了床,吃了早點,有說有笑地向普陀山進發了。隨著旅程的開始,海風輕輕吹過,帶來了海洋的微腥氣息,我們的心情也隨之愉快起來。
星羅棋布的小島,依偎在海的懷抱里,普陀山就在舟山群島之中。我們乘坐了一段車程后,很快便抵達了目的地,開始了我們的探索之旅。
我們這次到普陀山旅游,選擇的是三日游。第一天:上午我從市區出發,到了碼頭,汽車開上了渡輪,我乘渡輪前往舟山群島。從這邊開到那邊大概需要50分鐘,所以我們得空來到甲板上看看風景。人還不少,一下子就站滿了甲板。渡輪上岸后,我又換乘大巴前往普陀山,途中欣賞海景和山景。早晨5時多到達后,前往酒店辦理入住,然后去觀賞日出。為了觀賞日出我起了三天的早床。
當清晨來臨,黑暗逐漸退去,天邊先是泛起一絲微弱的魚肚白。隨著時間推移,這抹白色慢慢被染成淺紅、橙紅。在百步沙那細膩柔軟的沙灘上,海浪輕輕拍打著岸邊,仿佛也在迎接日出的到來。當太陽終于從海平面緩緩升起,金色的陽光灑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整個海面就像一幅流動的金色畫卷。
遠處的海鳥在晨光中飛翔,它們的身影與初升的太陽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
在等待日出的過程中,周圍很安靜,只有海浪聲和偶爾的風聲。這種寧靜會讓人心緒平靜,忘卻生活中的煩惱。當太陽升起的那一刻,又充滿了希望的感覺,仿佛新的一天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第一天早晨到朝陽閣看日出。朝陽閣本身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在晨曦的映照下更顯古樸典雅。站在閣上眺望遠方,日出時的壯麗景色與古老的建筑相得益彰。一邊是現代大自然中太陽升起的力量展示,一邊是承載著歷史文化底蘊的建筑見證。
可以看到陽光逐漸照亮周圍的山水、樹林,遠處的山巒輪廓在晨光中變得更加清晰,那種光影的變化非常有層次感。
從朝陽閣的高度望去,視野比較開闊,能夠看到較大范圍的日出景象。可以看到太陽光線是如何一點點地穿透云層,將整個天空和大地都染成暖色調的過程,給人一種宏觀而震撼的美感。
第二天早晨南天門看日出。南天門的地理位置往往比較高。在這里看日出,當太陽從云海或者海平面(如果靠近海邊)升起時,那壯觀的景象會讓人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巨大的太陽與周圍的山川、云海相互映襯,有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覺。
光線透過云層的縫隙灑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線柱,就像通往天際的橋梁,非常神奇。
到達南天門可能需要一定的體力攀登,在攀登過程中就充滿了對即將看到的日出美景的期待。當最終站在那里看到日出的那一刻,除了欣賞美景,還會有一種克服困難后的成就感。
第三天早晨在望海亭看日出。在望海亭中,周圍的環境優美,綠樹成蔭(如果有樹木的話)。坐在亭子里等待日出,感受著清晨微風的吹拂。當太陽升起時,陽光透過亭子的間隙灑進來,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
可以近距離地看到沙灘上被陽光逐漸照亮的貝殼、小螃蟹等小生物的活動,充滿了生活的小趣味,這種體驗很有詩意,讓人陶醉其中。
望海亭的位置一般能提供較好的觀賞角度,既可以俯瞰千步沙的全貌,又能眺望遠方的海平面。可以完整地看到日出時天空、海面、沙灘的色彩變化和光影互動,是一種全方位的觀賞體驗。
三天的旅行,在每天早晨觀賞日出之后,我們就開始選擇最便捷的路線,時而乘坐中巴車、纜車和步行往返,游覽寺廟。
普陀山真是很大,有幾十座寺廟,香客如織,雖不是旅游旺季,但游人絡繹不絕。三天時間不長,想把幾十座寺苗游完不大可能,我們只是有重點地去了幾座寺廟。
第一天我們游覽的寺廟是普濟寺,它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是普陀山第一大寺院,也是全國重點寺院,始建于后梁貞明二年(916年),后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被賜予“普濟群靈”的名稱,并更名為普濟寺。總體建筑體坐北朝南,占地2.6萬平方米,主殿“大圓通殿”,由宋神宗敕修,琉璃金頂,九踩斗拱,宏偉巍峨。主要供奉毗盧觀音,兩側塑“三十二應化身”,表菩薩隨類示現,廣度眾生。游覽普濟寺我們用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
中午:在普陀寺附近的小吃攤或餐館品嘗素齋和海鮮。
下午:開始游法雨寺和慧濟寺。
法雨寺:游覽計劃時間大約為1小時,法雨寺以其壯觀的石雕和佛教藝術品而聞名。
法雨寺,又稱后寺,它位于普陀山白華頂左,是普陀山三大禪寺之一。始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年),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修大殿。寺內藏有普陀山三寶之一的九龍藻井,以及移自明故宮的唯一存世建筑——九龍殿。
慧濟寺:由于位于佛頂山,需要乘坐索道前往,游覽時間加上索道往返大約需要2個小時。慧濟寺,是普陀山海拔最高的寺廟,也是普陀山三大寺廟之一。初建于明代,因德化禪師請得御賜《大藏經》在寺中珍藏,于是成了與普濟寺、法雨寺齊名的三大寺之一。依山就勢,橫向排列,殿堂寬敞壯麗,大雄寶殿蓋有彩色琉璃瓦,陽光之下光芒四射,形成“佛光普照”的奇景,非常壯觀,據說在這里求子較為靈驗。由于我們都出生在六十年代,結婚生育期正趕上計劃生育時代,生男生女只允許生一個,所以現在已經到了黃昏年紀,求子已無可能。我是獨生女兒,就求女兒子孫滿堂吧,以了卻我生子的心愿。
令我們感觸最深的是從法雨寺三步一拜,登上了整整一千零捌拾捌個臺階高的佛頂山。面對讓人望而卻步的一千零捌拾捌個臺階,我們沒有半點膽怯,而是始終心懷敬畏、無比虔誠,堅持不懈地三步或九步一拜,同時默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堅持著到達佛頂山山頂,一眼看到“來了就好、越來越好、好了再來”字樣的石碑恭候著我們,頓時,所有的疲勞、辛苦和累都蕩然無存,煙消云散。
晚上逛普陀山夜市,品嘗當地小吃。
第二天:上午訪問靈隱寺和普陀山海洋公園,了解佛教文化和海洋生態。
中午:在海洋公園附近餐館享用海鮮和素齋。
下午:游覽梵音寺和普陀山博物館,了解佛教文物和歷史。
第三天:游覽珞珈山,南天門,南海觀音,不肯去觀音和紫竹林。
早上游珞珈山:早上6:30左右從普陀山碼頭乘坐船前往珞珈山(船程約30分鐘)。在珞珈山游覽約2小時,朝拜圓通寺、五百羅漢堂、彌勒佛、伽藍殿、脫難門。
中午游完珞珈山返回普陀山:乘坐船返回普陀山碼頭,中途在碼頭附近的餐廳享用午餐,品嘗普陀山的素齋。
下午游南天門等景點:從普陀山碼頭乘坐景交車前往南天門景區(車程約10分鐘)。游覽南天門景區,包括正山門廣場、海岸牌坊、短姑道頭、南天門等景點。
爾后,我乘坐景交車前往南海觀音景區,車程只用了約10分鐘的時間。
普陀山的南海觀音像,是1994年妙善老和尚親自選址建成的。1995年奠基。1997年,南海觀音圣像開光,法會在農歷二月二十九開始之際,陰云洞開,祥光注照,現場信眾無不歡欣鼓舞,紛紛虔誠跪拜。
普陀山的南海觀音像這座佛像,總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蓮臺2米,臺基13米,臺基面積為5500平方米。是普陀山唯一允許拍照的南海觀音銅像,不僅是普陀山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海天佛國”的象征。佛面有13斤黃金,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畏印,佛像面部慈祥!保佑出海打漁的島民能夠平安歸來,護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導游向我們講述了南海觀音顯靈事件,她娓娓向我們道來:1997年10月30日,在普陀山舉行的南海觀音銅像開光典禮中,發生的多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靈異現象。
天象顯圣:在開光典禮開始前,天空中突然出現了銀白色的觀音菩薩立姿圣像,持續了數分鐘,讓在場的信眾感到震驚和感動。
蓮花云彩:典禮過程中,天空下方出現了荷花般的淺紅色云彩,同樣持續了數分鐘,增添了神秘和莊嚴的氛圍。
佛光普照:在開光典禮的關鍵時刻,一束57度角的金光穿透海霧,精準地籠罩了觀音的眉間白毫,使銅像霎時流轉七彩光暈,衣紋褶皺間似有清風流淌。
火焰現象:觀音掌心驟然騰起青白火焰,火焰分裂成多瓣蓮影,覆蓋直徑28米的區域,展示了一種超驗的燃燒現象。
科學與靈性的交融:盡管科學家們能夠測量光的波長和火焰成分,但他們無法完全解釋這些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顯示了人類對某些超自然現象的認識有限。
這些靈異現象不僅增強了信徒的信仰,也為科學界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展示了人類對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敬畏。
導游的解說正詮釋了一句話:“天下風景無限美全靠導游一張嘴。”她嘮叨不夠的話語,把我聽得昏乎乎的,感覺神乎其神。還未等我反應過來,步行約10分鐘,我就到了不肯去觀音院,在不肯去觀音院參現,主要是想了解其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導游小姐姐繼續喋喋不休地介紹說,普陀山觀音道場的起源,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據記載,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途經普陀山時,船被風浪所阻,無法前行,慧鍔認為這是觀音菩薩的意愿,便將圣像留在島上,創建了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山觀音信仰的開端。?
我們繼續步行10分鐘,前往紫竹林景區,游覽紫竹禪院、潮音洞等景點,感受觀音文化。
到了傍晚,我們.乘坐景交車返回了普陀山碼頭,順利結束了三天的行程。
這次游覽普陀山,不僅讓我領略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更讓我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中找到了內心的寧靜與平和。每一次行走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我都仿佛能聽到海浪的低語和樹木的私語,它們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和智慧。
此次游覽雖已結束,但普陀山的美和神秘仍將留在我心間。未來,我期待再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探索更多未知的奇跡。
如果你也對佛教文化或自然美景感興趣,不妨也計劃一次前往普陀山的旅程。我相信,親自體驗后,你定會感受到那份獨有的寧靜與震撼。
當我站在南海觀音像前,仰望那雄偉的雕像,心中充滿了敬畏與感動。這一刻,我仿佛與整個世界和解,找到了內心的安寧。這些珍貴的瞬間,將成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在普陀山的碧波蕩漾之間,我們不僅領略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更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與莊嚴。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靈則靈。普陀山,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譽為“海天佛國”。每一步行走其間,都仿佛能聽到觀音菩薩的梵音說法,感受到佛的慈悲與智慧。
隨著時間的流逝,普陀山的故事還在繼續,它的故事融入了大海的波濤和山林間的微風,傳遞給每一位來到這里的旅人。讓我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慈悲佛法的敬仰,繼續探索更多關于普陀山的故事,讓心靈在此地得到凈化與升華。
☆ 本文作者簡介:吳剛,曾用名吳緒承,湖北監利人,研究生學歷。一大半是軍人,一小半是警察。離軍前為:海軍上校軍銜、從警后為:公安三級警監警銜。自由撰稿人。現已退休。閑暇時喜歡寫一些通訊、小說、散文、詩歌、隨感;數10年來,有3000余篇作品散見于軍內外報刊雜志、廣播電臺及微信公眾號,其中有百余篇榮獲軍內外新聞獎、優秀征文獎。代表作:通訊《藍天磨刀石》,曾榮獲《中國青年報》舉辦的“太陽·大海·水兵”征文比賽一等獎。在部隊和公安工作期間,先后七次榮立三等功。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