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隨著海底撈宣布對4109單顧客進行10倍補償、同時全額退還當日餐費,“小便門”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這可能是中國餐飲業有史以來總賠償金額最高的一次。
圖/網絡
很多人到現在都無法理解,這樣一樁沒有發生激烈沖突,誰是誰非也沒有爭議的事件,為何會在輿論場上激蕩出如此滔天駭人的聲浪?而作為當事人的海底撈,明明是受害者,為何又成為了眾矢之的?
困惑是正常的,這遠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性問題”。在社交媒體的鼓蕩下,社會輿情乃至對公序良俗的定義,正發生著微妙卻浩大的變化。
不是我們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得太快。
01
3月6日,當“男子往海底撈鍋里小便”這個視頻剛剛爆出時,全網嘩然。當天,海底撈就表示,已向多地公安機關報案,全力配合相關部門溯源追查,無論是否擺拍,都將依法堅決追究涉事人員法律責任。
此時,網民與海底撈是一頭的,有點同仇敵愾的意思。
3月8日,警方通報稱,已依法對兩名涉事男子(均為17歲)作出行政拘留處罰。
圖/網絡
發現涉事人員是未成年人后,海底撈的調門立即變得“柔軟”, 在轉發警情通報的同時,呼吁避免對其個人及家庭進行不當傳播或攻擊,給他們一個接受教訓與成長的機會;同時表示針對惡意傳播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從技術層面看,海底撈聲明中的后半段確有不妥,惡意傳播者當然大有人在,但此時突出這個意思未免有些不合時宜。一個合理的推測是,正因為涉及到未成年人,海底撈有些過于緊張與局促了,關心則亂,因此用語有些生硬。
當然,從后續的輿情發展來看,海底撈之所以觸怒網民,更多還是因為呼吁不要網暴涉案未成年人的相關措辭。
海底撈很快就發現哪里出了問題,在此后的一份公告中不再提及涉案未成年人,但為時已晚,輿論巨浪已不可逆地迎面襲來。
那一刻,海底撈想必是茫然委屈的,“呼吁不網暴涉案未成年人”怎么就錯了?于法于情,這不是常識嗎?
沒錯,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幾年前,海底撈的整套操作非但沒人攻訐,反而很可能被輿論盛贊為措辭有溫度、有擔當、有包容心。
但有個詞叫時移勢易。
02
這個事件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個是食品健康,一個是未成年人保護。
就食品健康而言,公眾的緊張與焦慮無疑都是極其正當的。
2023年1月,在日本規模最大的回轉壽司連鎖店“壽司郎”店內,一名17歲少年嬉皮笑臉地將自己舔過的醬油瓶和杯子放回原處,用沾了口水的手指戳回轉帶上的壽司,并拍成視頻上傳社交媒體,被日本人稱為“壽司恐怖主義事件”。
這一事件在日本引發了軒然大波,據說整個日本回轉壽司行業都深受重創。從這一點而言,中國人與日本人的關注點并無二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但在未成年人問題上,國內輿論場的“獨特性”就顯示出來了。
我想,當海底撈一開始呼吁“不網暴未成年人”時,多半未經深思熟慮,更沒想到什么套路,這更是一種不假思索的本能。
很多有娃的家庭喜歡去海底撈。海底撈有兒童樂園、有清湯鍋、有免費的蒸雞蛋、有母嬰室、有孩子愛看的花式甩面,有的服務員還會逗孩子,給孩子額外贈送零食與玩具。
用流行語說就是,海底撈是一家“親子友好型”餐廳。
我想,海底撈一定也是對此引以為豪的。
圖/CFP
海底撈以寵愛消費者聞名,對顧客的某些“擦邊”行為也一向包容,比如,前幾年社交媒體上曾盛行自帶食材去海底撈薅羊毛,對此海底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未嚴格禁止。
更何況是孩子呢?
但海底撈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不期然間撞上了中國社會憎惡“熊孩子”的風口浪尖。
這幾年,仇童作為一種新的價值觀呼嘯而至,在很短時間內便占領了中國輿論場。
仇童的主戰場是飛機與高鐵。
2023年7月,作家蘇小懶在微博上記錄了若干起帶孩子乘火車,遭遇苛刻對待的事,“四川一列火車車廂里一名只有八個月大的小寶寶,因為發出了咿咿呀呀的聲音,就被乘客質疑‘太吵’,在被投訴之后,被乘務員‘邀請’到餐車車廂”。
圖/網絡
2024年8月,從貴陽出發的一架飛機上,有兩個大媽因為忍受不了一個1歲多的小女孩哭鬧,直接把小女孩從奶奶身邊帶走,然后關到飛機廁所里教育。事后,這兩個大媽還將“教育”小女孩這段的視頻發布到社交媒體“炫耀”,因為她們覺得自己做了好事。
03
相比以上兩個“仇童”事件,“小便門”顯然更有爭議性。
畢竟,涉事的兩個未成年人已經17歲了,雖然在法律上仍然屬于未成年(18周歲以內),但在公眾的理解中卻未必如此。
如何定義未成年人,多少歲算,多少歲不算,這屬于理性討論的范疇,吵吵更健康;但是否需要保護未成年人,這就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了。
這個國家,是有未成年人保護法的。
可換一個角度看,在高鐵和飛機上,連幾歲甚至幾個月的幼童都會被投訴被苛待,何況是火鍋店里17歲的半大孩子呢?
圖/CFP
在整件事上,海底撈犯的最大甚至可以說唯一的“錯誤”就是,低估了國內輿論場近幾年發生的這場劇烈變遷,低估了社交媒體對人性幽暗的煽動與召喚。
作為一家成熟企業,海底撈當然不可能對國內的仇童輿論茫無所知。但他們原本可能認為,只要堅持顧客至上、與人為善的固有價值觀,并不必一定需要特別理會這些輿論“噪音”。
海底撈沒想到的是,“顧客內部”正發生著巨大的分化,包容這部分顧客可能意味著得罪另外一部分顧客;社交媒體的算法將人群(顧客)按興趣、價值觀等劃分為封閉的小團體,使得公共話語充滿偏見,打破了原本應有的理解與包容。
在此次事件中,海底撈也的確遭遇了與社會情緒的某種背離。
但寬以待人、與人為善真的能算一種“錯誤”嗎?這難道不是我們原本對一家企業,乃至對這個社會的最熱切期待嗎?
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04
仇童的興起自然也有“理性”的一面,這就像在此次小便門事件中,兩個未成年人的表現也的確令人齒冷。
這些年,未成年人犯罪現象屢屢登上熱搜,牽動著公眾緊繃的神經。正是應公眾的呼聲,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調了刑責年齡。
但即使如此,最高法在2024年仍然強調,對未成年人犯罪堅持貫徹“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未成年人,畢竟不是成年人。
公眾對未成年人犯罪有呼聲,可以通過修法來完善。
但仇童輿論并不在這一理性的范疇內,戾氣才是它的世界。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熊孩子大鬧火鍋店”的視頻風行一時。在視頻里,熊孩子不斷挑釁鄰桌的成年人,無所不用其極,最后“惡有惡報”,迎面撞上了滾燙的火鍋……
說實話,我作為一個對仇童輿論極其反感的人,看到這則視頻,都有點忍不住惡從膽邊生,恨不得痛打一頓那個熊孩子泄憤。
而在這則視頻之下,也隨處可見這一類戾氣橫生的評論:“沒聽到小孩最后的尖叫我不是很認可”“熊孩子熊家長能不能都去死”“太爽了!小畜生的豬頭肉肯定很脆”……
圖/圖蟲創意
據說這則視頻是有真實原型的,姑且就算有吧,但拍攝發布這種視頻,將熊孩子和家長塑造得不可理喻,除了借煽動社會戾氣獲取流量,我不知道還能有其他訴求,難不成是為了彰顯社會正義?
如果平日看多了這一類視頻,當“小便門”事件發生時,一個人的情緒與發言將自然而然地變得極端與暴虐,又怎么容得了“給涉事未成年人一個接受教訓和成長的機會”這一類理性言論的出現。
火鍋店的熊孩子必須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當仇童輿論大勢已成,一家企業除了委曲求全,被動接受“誰憤怒,誰就有理”的論調,還能做什么?
輿論大變局中,風刀霜劍嚴相逼,這又豈是一家企業可以拮抗的?
難道我們要坐視苛待未成年人等極端化言論的無遠弗屆,直至吞噬每一個人的私人生活嗎?難道我們要放任公共討論悖離理性,陷入自我封閉與情緒化的泥沼?
戾氣并不是真實的社會情緒,但如果要平息戾氣,普通人必須發出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恢復共識與理解,從我們如何審視一家身邊的火鍋店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