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三五年的定力,很難爬出這個坑”、“戰略梳理清楚了,形成共識,但是它的難度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個人的壓力和我團隊的壓力非常大”......
平安銀行2024年業績會上,有兩個高頻詞匯——定力!難!這兩個詞每逢出現,都必然伴隨圍繞一個業務——零售。
若以業績增速論,2024年的平安銀行是歷史最差,營收、凈利潤雙跌!
但你不覺得2024年的平安銀行有點“孤勇者”的感覺嗎?幾乎所有同業都在以量補價的時候,冀光恒治下的平安銀行在巨大的業績壓力下,居然還堅持會損害業績的零售轉型。
這,有點東西。
3月17日,銀行板塊整體收漲,而平安銀行以11.5元收盤價收跌3.93%,跌得一騎絕塵。
在這種“悲劇”性下跌結束后,平安銀行召開了2024年業績發布會。
毫無疑問,這個股價表現是受平安銀行的2024年的業績影響:全年實現營業收入 1466.95 億元,同比下降 10.9%;全年凈利潤 445.08 億元,同比下降 4.2%。
這是自 2012 年深發展與平安銀行合并以來,該行首次出現營收與凈利潤同步下滑,上次這種情況出現是在銀行業壞賬率處于歷史高位的1999年。
平安銀行業績和股價壓力很大,以冀光恒為首的管理層壓力更大,一切的壓力都要歸根于零售轉型。
但是看完業績會后,《讀懂數字財經》漸漸地開始理解、欽佩平安銀行了。
在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冀光恒說:沒有三五年的定力,很難爬出這個坑。定力,也是業績會上平安銀行管理層提及頗多的一個詞匯。
從公開資料可以想見,2024年平安銀行的零售業務,考核的指標可能不是規模增長了多少,而是高風險零售信貸壓降了多少。
要正確了解“定力”之于平安銀行,要先做一個假設:如果平安銀行放棄零售轉型,繼續做高定價、高風險資產,平安銀行業績會如何表現?
這“兩高”意味著高息差,那么平安銀行的營業收入自然不會出現2024年這般驚悚的下降,甚至可能上升;如果選擇了這條路,也就意味著對風險有更高的容忍性,那么2024年少計提一些撥備,凈利潤增速回正也不是什么難事。
股民好、股價好,管理層也好,皆大歡喜。
但平安銀行為什么要選擇這么一條吃力不討好的路?堅持零售轉型?
原因管理層強調了無數次,但比管理層話語更直觀的信用減值損失數據——489.39億元,已經回到了2018年的水平。
要知道,2024年末平安銀行的貸款余額已經到達了3.29萬億元,而2018年末只有1.95萬億;而2018 年平安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僅為155.24%,2024年平安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則是250.71%。
銀行業投資者都知道,銀行的資產質量永遠比銀行的營收、凈利潤更重要,以上變化很說明問題了。
誠然,2024年信用減值損失的下降,會帶來短期撥備覆蓋率的同比下降,這點在財報中也有體現,但銀行不是一個短期見成效的行業,而且還有一個細節需要關注——平安銀行四季度信用減值損失達到接近170億元,超過前三季度總和的50%。
要知道,這是在平安銀行面臨極大壓力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從管理層在業績會上的表態也可以看出,這是為2025年做準備。
更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決定是在“不良生成率呈改善趨勢下做出的”。
這個操作是陽謀,老股民都知道:無論銀行業,還是其他行業,在業績壓力巨大時,可能會做出一個選擇,就是過度釋放壓力,為明年財報的爆發性增長做準備。
不排除平安銀行也有這個考慮,但這不是壞事。
另外,銀行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資產質量沒有夯實,即便把業績做低,也很難在第二年取得爆發性增長。平安銀行此舉,代表了一定信心。
并且,從冀光恒等管理層的表態來看:雖然有差距,他們其實一直在對標股份行中的佼佼者。
管理層有野望,那么零售轉型就真的只是陣痛。
對于宏觀環境,冀光恒做出了我們認為十分爭取的總結:消費形成信貸需求,信貸需求再傳遞給銀行,以及過去高風險、高利率的客戶修復,需要過程。”
對于平安銀行自身的情況,管理層有著深刻的認知,用冀光恒的話說:“過去年利率十幾個點的業務,算下來不賺錢。”
如果用更露骨的話說,過去平安銀行零售業務數據好,但只是表面光鮮,不賺錢,也沒有里子,反而聚集了大量風險。
2025年,可能是平安銀行的一個人拐點。
還是用冀光恒的話說:“總體來看,隨著高風險資產基本出清,零售貸款單月凈投放向好,貸款規模已經企穩回升。”
此外,平安行長助理兼首席風險官吳雷鳴提到了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重點:打造中風險、中收益產品是本輪零售改革核心路線。該產品的設計體系摒棄了以前單一貸款產品的做法,將以一整套產品體系來服務各風險層級客戶,發揮平安集團的綜合金融和科技優勢。
這看上去像是一句空話,零售信貸不就是單一信貸嗎,怎么做綜合服務呢?其實謎底就在謎面上:發揮平安集團的綜合金融和科技優勢。
但真正的要點往往就在很多人看不懂的空話里。
吳雷鳴同時也提到了一些關鍵詞,比如自主獲客、平安集團的獲客能力非常強,全生命周期......
依據管理層表態的內容,也可以做一些猜想。
首先,任何一個零售客戶,除了負債之外還有資產,哪怕是口袋里只有一毛錢,也是資產。同時,除了信貸需求之外,客戶還會有其他各種各樣的金融需求。
那么這些零售客戶除了信貸之外的需求,是不是就是這次轉型的重點?比如客戶A裝修需要20萬,還清之后,逐漸有了余錢,去平安理財子公司的理財業務、平安集團的保險服務、醫療養老是不是就可以跟上?客戶B是小微企業主,因資金周轉需求結束之后,是不是也會有類似的業務需求?
從年報數據來看,平安銀行在零售上強調的綜合服務有一個不錯的基本盤,也有一些潛力。
比如,平安銀行2024年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實現了穩健發展。截至2024年末,該行財富客戶145.62萬戶,較上年末增長5.7%,私行客戶資產管理規模余額達到19754.7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1%。
平安銀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去年的經營業績也可圈可點。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平安理財管理的理財產品余額12141.5億元,同比增長19.8%。自2020年8月開業至2024年末,平安理財累計已為投資者創造投資收益超過1000億元,累計投向綠色金融和ESG的資金超1600億元。
總體來說,平安銀行的零售轉型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過程很坎坷,但曙光已現。
如果冀光恒只是想做一個不出錯的行長,任上沒有必要承受如此壓力,也沒有必要帶著管理層硬抗這種壓力,如果這個邏輯你認同,那么你也應該相信平安銀行未來可期。
唯二美中不足的就是:平安銀行的降本增效與催收,這點有機會我們再聊。
注:1、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
2、業績會后,筆者購買了極少量平安銀行股票,短期內無賣出計劃,只為驗證本文。
3、本文部分內容,源自業績會,但不排除人工記錄后出現誤差,如與業績會內容不符,請以業績會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