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龔開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贊》這樣評價武松:“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
“優婆塞”是“依雙佛的戒律受持五戒在家的信徒”,也就是說武松并沒有真正出家,也就是個“居士”而已,不管喝多少酒、吃多少肉,都沒有被“逐出佛門”的風險,至于因“酒色財氣”而殺人,那卻不是武松的真實寫照——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不但可能讀過龔開的贊語,而且可能見過武松的畫像。
《宋江三十六人贊》,原本就是龔開根據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三朝畫院待詔、“三朝老畫師”李嵩的畫作所寫,清朝順治十五年進士、康熙年間刑部尚書王士禛還見過檔案留存的通緝梁山強盜榜文,那里面也有武松的名字:“有赤身為國不避兇鋒拿獲宋江者,賞錢萬萬貫,雙執花紅;拿獲李進義者,賞錢百萬貫,雙花紅;拿獲關勝、呼延綽、柴進、武松、張清等者,賞錢十萬貫,花紅;拿獲董平、李進者,賞錢五萬貫。有差?!?/p>
王士禛作為清朝刑部尚書,見過北宋通緝宋江的榜文,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不管怎么改朝換代,官方檔案都會保存得比較完好,還會當作重要戰利品被新朝收藏——《宋史》是元朝修的,《元史》是明朝修的,《明史》是清朝修的,修史的重要依據,就是繳獲的前朝官方檔案。
李進義是不是盧俊義,呼延綽是不是呼延灼,這都無關緊要,咱們今天要說的是武松的“酒色財氣”。
關于酒色財氣,在北宋時期就有一首諷諫性質的《酒色財氣歌》:“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倒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p>
武松是北宋末年活到南宋初年的人物,他也識文斷字,久在江湖和官府行走,應該也聽過這首歌,施耐庵筆下的武松,有沒有因酒色財氣殺人,其中幾次殺對了、幾次殺錯了,那就是咱們今天要聊的話題。
招安后的征戰中斬殺遼國御弟大王耶律德重、方臘三弟方貌等人,自然與酒色財氣無關,他上梁山前斗殺西門慶、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殺賊蜈蚣嶺,這四次細想起來,似乎都不能跟酒色財氣沾邊兒。
武松撕衣殺嫂后在獅子樓將西門慶摔得半死并斬首,明末清初的評論家異口同聲表示殺對了:“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斷曰第一人,不亦宜乎?武二郎殺此奸夫淫婦,妙在從容次第,有條有理。若是一竟殺了二人,有何難事?若武二郎者,正所謂動容周旋巾禮者也,圣人圣人。我道周公尚非弟弟,武松方是弟弟?!?/p>
武松連殺兩人而不殃及無辜,殺得有理有據酣暢淋漓,李卓吾說武松在兄弟情義方面,比周武王姬發之弟姬旦輔成王還值得欽佩,這話可能有些過譽,但人世間像武松那么注重兄弟親情的,確實不多。
武松替大哥武植報仇,前后只吃了七杯酒,跟沒吃一樣,所以他殺潘金蓮和西門慶跟酒毫無關系。
武松醉打蔣門神導致大鬧飛云浦和血濺鴛鴦樓,跟酒只有百分之五的關系——他喝酒也是裝醉,真正動刀子殺人的時候,他可是一滴酒都沒喝。
說武松因酒殺人,半點都不準確,因為武松殺人自有殺人的理由,絕非“酒壯英雄膽”或“借酒撒瘋”。
我們細看武松四次“大開殺戒”,否會發現其中有義氣,沒有酒色,更不是圖財,斬殺飛天蜈蚣王道人之后,武松的這個舉動,足以說明他視金錢如糞土:“那婦人捧著一包金銀,獻與武行者乞性命。武行者道:‘我不要你的,你自己去養身??熳撸熳?!’”
那婦人也是苦命人,她的爹娘哥嫂都被王道人殘害,自己也被擄來囚禁,在武松看來,這就是個無辜的可憐人,所以那一包一二百兩金銀,武松連眼睛都不眨就送了出去——在他看來,那一包金銀還不如一頓酒飯,但卻可以讓那婦人后半生衣食無憂:“這廝有些財帛么?有時,你快去收拾,我便要放火燒庵也。(有酒肉么?)有時,將來請我。”
小窗邊桌子上擺著酒肉,武松討大碗吃了一回,將兩個惡人連同墳庵一把火燒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看了武松這四次殺人場景,我們不能不對史料中武松“酒色財氣更要殺人”八個字產生懷疑:武松哪次是貪財好色借酒使氣?
即使是血濺鴛鴦樓,武松殺的“十五口”,也沒有誰是真正無辜的:武松被誣陷,玉蘭是主要幫兇,那些“家人”,也都是同謀或知情者。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張都監府上的人,未必就比賈府門前的石獅子干凈。
武松在張都監家不留一個活口,并不是酒后濫殺,事實上他動刀的時候,一點酒意都沒有,他的心中只有仇恨。
行者武松與黑旋風李逵有本質的不同,李逵可以被宋江用八十兩銀子收購了一生。
宋江先送了李逵十兩銀子賭輸,又賠了賣唱父女二十兩,最后又送了五十兩——宋江最后送李逵五十兩銀子那段,有的版本刪掉了,但李卓吾金圣嘆等人看到的版本是有的:“宋江又取出五十兩一錠付與李逵(金夾批: 宋江只如此)道:‘兄弟,你將去使用。’戴宗也自作別,和李逵趕入城去了。”
要說李逵因酒色財氣殺人,倒還有四分之三準確,要說武松殺人是為了酒色財氣,那就純屬誣蔑了。
武松不在乎功名利祿,也不貪財好色,唯一一次可能有點動情,也是被玉蘭欺騙,那也可能是武松在鴛鴦樓不留活口的主要原因。
武松假借他人度牒為頭陀,其實他應該當個道士才對:道士有仇當場就報,不報就覺得自己“道心不穩”,這才符合武松快意恩仇的本性。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一些人把“濫殺無辜”的帽子扣在了武松頭上,這可能是因為世上武松不常有,而西門慶潘金蓮乃至張都監歷朝歷代比比皆是。
酒色財氣好不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與賭毒不共戴天,有人無酒不歡,有人嗜財如命,還有人要錢不要命,至于英雄氣和江湖氣有什么不同,估計連施耐庵也分不清。
施耐庵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讀者諸君卻能慧眼如炬明察秋毫:在您看來,武松四次大開殺戒,哪次與酒色財氣有關?倒在武松刀下的,又有幾個是無辜者?如果您處在武松當時的困境和逆境中,會比武松更“仁慈”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