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唐宋史研究中心
浙大城市學院浙江歷史研究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主編:包偉民 劉后濱
執行編輯:張亦冰
ISBN:978-7-5228-4849-5
定價:79元
·劉子健先生紀念專欄·
編者按:
劉子健(1919年—1993年),自號半賓居士,先后求學于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畢業于中國大學,二戰后曾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代表團史料專員,后留學美國,于匹茲堡大學獲博士學位,先后任職于匹茲堡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曾發起成立“宋史座談會”,參與創辦國際宋史研究情報志《宋代研究通訊》,是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宋史學者之一。
本集刊特設“劉子健先生紀念專欄“,邀請相關學者撰寫回憶或評論文章,從教學、科研和學術傳承等方面,緬懷劉子健先生在長期教書育人學術生涯中的貢獻與成就。
1.追憶半賓居士的治學與處世黃清連
2.學問道路指引前行的劉子健先生張元
3.劉子健致鄧廣銘書信整理與考釋聶文華 梁茜琳
·專論·
4. 行走于唐竺之間:論大唐王玄策四使天竺
杜軍 劉向權
摘要:王玄策先后四次奉命出使天竺,足跡遍及天竺諸國、西域多地,貫通了吐蕃—尼婆羅道,維護了大唐與天竺的友好關系,促進了大唐與周邊國家的多方位交流,但王玄策的這些歷史功績卻幾乎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經過數代中外學者反復鉤沉稽考,多見佛籍、偏于佛事的王玄策有關史料碎片由散而聚,王玄策的歷史拼圖也隨著史料碎片的集腋成裘而日趨清晰。王玄策的歷史功績不亞于張騫、班超、玄奘,肯定王玄策也是對大唐與天竺乃至周邊國家友好交往交流的肯定。
關鍵詞:王玄策 天竺 交往交流
5. “長名榜”與“循資格”:唐前期銓選的程序設計與理念革新
張飄
摘要:隋文帝廢除州郡辟署制后,將一切有品官員的任免權收歸中央,但并未完成配套的制度建設。原有的選官理念和方式無法匹配新的政務,貞觀以后銓選制度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總章二年朝廷開始改革,以提升行政效率為主要目標,對銓選政務進行了明確的任務分工和程序設計。通過設立長名榜,朝廷將銓選分為選人篩選和官職注擬兩道程序,同時確立了州縣等外官的官資序列,以保證其循序升遷。以此為基礎,開元十八年裴光庭奏立《循資格》,確立了六品以下官職的官資序列,以及相應的成資時間和待選年限,最終解決了銓選制度的問題,也完成了選官理念的革新。上述改革對唐后期的官階制度產生了直接影響,構建出了生成新官僚精英的制度路徑,并推動了政治文化的變遷。
關鍵詞:銓選 循資格 官資 唐代
6. 長慶鎮州行營考——兼議白居易對行營體制的反思
胡耀飛 劉雪婷
摘要:長慶鎮州行營始于長慶元年十月唐穆宗任命河東節度使裴度為鎮州四面行營都招討使,試圖平定幽州朱克融和鎮州王庭湊之亂。此后,來自河北道魏博、橫海、義武,河東道河東、昭義等藩鎮的軍隊直接出兵,來自河南道義成、河陽,關內道鳳翔等藩鎮的軍隊間接調撥,進入鎮州行營,總兵力在十五萬到十七八萬。該行營以裴度為鎮州四面行營都招討使,整體負責,并主要從西面進攻鎮州。又有橫海節度使杜叔良、忠武節度使李光顏先后兼任深州諸道行營節度使,負責鎮州行營東面諸道解圍深州的軍隊。另有供軍使裴武,以及深州諸道行營都監段文政、楊承和與各藩鎮軍隊的監軍。可惜在作戰方面,鎮州行營第一階段的戰役在整體上未有較大突破,第二階段甚至最終放棄平叛。此外,在鎮州行營設置期間,內部也有一些動亂,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鎮州行營的實力。鑒于長慶鎮州行營第一階段戰況的不順利,長慶二年正月,當時任中書舍人的白居易向唐穆宗上《論行營狀》五篇,建議讓親自領兵作戰的各藩鎮節度使撤回,只留下精兵在行營,由一人或兩人(分東西)節度即可。在后勤方面,白居易也建議通過精簡軍隊來節省開支,并將平叛精力集中在鎮州王庭湊身上,以取得更有實質性的成效。
關鍵詞:長慶鎮州行營 白居易 論行營狀 行營體制
7. 一切宣出,安用中書?——唐五代“口宣”、“宣授”與“宣頭”研究
趙耀文
摘要:“宣”指傳達、告知君主旨意的政治活動或行為過程,唐五代“口宣”的使用泛化,“宣授”成為君主除授官員的重要途徑。“宣頭”逐漸作為一種王言出現,五代發展為具有固定功能與用途的政令文書,北宋發展成樞密院的專用文書。勾勒“口宣”的使用、“宣授”的意涵、“宣頭”的行用與功能,抉發“宣頭”文書形成路徑,有助于深化對唐宋文書行政內涵的體認。
關鍵詞:口宣 宣授 宣頭 文書行政 唐五代
8. 南宋皇室與茅山道教關系考論
何安平
摘要:茅山是南方道教的中心,在兩宋之交,受戰火波及,損失嚴重,但在朝政穩固后,很快再次受到帝王的支持,在高宗時期得以恢復,三茅信仰憑借寧壽觀等道觀也在臨安漸次傳播,獲得了士大夫群體的青睞。寧宗皇后楊氏選擇茅山受道箓,雖然其主觀上可能不是出于宗教信仰,但客觀上對于茅山道教延續北宋傳統,建立與皇室的密切聯系是大有助益的。理宗時期,面對龍虎山、真武信仰等興盛的壓力,茅山道士司徒師坦等借機促成了皇室加封三茅真君,使茅山道教在南宋的發展達至鼎盛。
關鍵詞:茅山道教 皇室 南宋
9. 元代建陽書坊編刻遼金宋史風潮探賾
李寒簫
摘要:元代前期的建陽書坊曾經編刻《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契丹國志》《大金國志》《續宋編年資治通鑒》《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鑒》《宋季三朝政要》六部記敘遼金宋歷史的史書,其所據史源高度重合,所用的編纂手法一致,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托名作偽之跡,彼此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它們誕生于元代國家統一、南北知識融合的背景之下,依托于江南地區的文獻基礎,因應了當時的社會需求。這六部史書雖然編校質量不高,但仍然保存了部分有價值的文獻資料,也對后世產生了一定影響。
關鍵詞:建陽書坊 遼金宋史 自編自刻 史源
·札記·
10. 唐高祖《沙汰僧尼道士女冠詔》頒布時間詳考——兼論唐初歷史敘事的不同史源
馮璇
武德九年,唐高祖頒布《沙汰僧尼道士女冠詔》。在唐初李淵抑佛背景之下,此詔顯露出極強的政治動向,是研究唐初佛道政策的重要史料。
11. 歸義軍“都押衙”與“都頭”職級再辨
甘雪雁
《新唐書·百官志》較為周詳地記錄了藩鎮文職僚佐的配置,但新志與其他典志政書均未系統記載過藩鎮武職僚佐。20世紀60年代嚴耕望發表《唐代方鎮使府僚佐考》,該文下篇專論軍將,首次系統考證出都知兵馬使,左右廂后院等兵馬使,虞候、都虞候,押衙、都押衙,教練使、都教練使等方鎮軍職名,押衙職級之上有都押衙:“節度使府押衙置員多者,大抵有都押牙一人,左右都押衙各一人,左右押衙或不冠左右為稱之押衙若干人。”除使府外,一般州軍僚佐亦設都押衙、押衙之職。
12. 五代北宋病囚院考辨
劉可維
五代、北宋史料中記載的病囚院是一種用于收治患病獄囚的醫療機構,是中國古代獄政制度的組成部分。前代學者廣泛探討了病囚院的成立背景及主要功能。杜文玉在論及唐宋監獄醫療系統時,從提高醫治病囚效率的視角考察了五代后唐創設的病囚院。關于宋代的病囚院,先行研究依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史》等史料,考證北宋于咸平四年(1001)接納王禹偁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病囚院,并提出南宋地方上用于收治病囚的安養院即北宋以來病囚院的延續。在此基礎上,前代學者普遍將病囚院視為當時一種主要的監獄醫療機構,高度評價了其所表現出的人道主義精神及歷史進步意義。可以說相關認識業已成為法制史、社會史、醫療史等研究領域的共識。不過,通過梳理史料可以發現上述結論有待商榷。實際上,五代后唐設立病囚院有其特殊的法制背景,并且此前的研究未能分析宋代史料中關于病囚院設置時間上存在的矛盾。而這些方面對于認識五代、北宋病囚院所發揮的歷史作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基于現階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將全面整理五代、北宋監獄醫療體系的建設過程,并重新考察病囚院的發展脈絡及其歷史定位。
13. 李綱與姚平仲劫寨之戰史事再辨
車佳敏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南下攻宋,兵臨開封城下。二月一日夜,宋軍將領姚平仲率兵夜襲金人軍寨,時任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的李綱也參加了這次戰役。行動失敗后,姚平仲失蹤,李綱隨即被罷免。隨后,宋金達成和議,李綱被罷又引起京城數萬軍民伏闕上書事件,震動朝野。此次戰役對宋金關系和宋朝政局產生深刻影響,兩宋之際的諸多官私文獻都對此有所記載,但對戰役決策實施過程及重要人物的作用則說法不一。各方說法的核心分歧點在于李綱是否提前知曉并主謀了二月一日的劫寨行動。南宋史家李燾在記載此事時提到“會李綱主平仲之謀”,而朱熹認為這完全是主和派官員的攻擊之辭。清人趙翼發現《宋史》中對此事記載存在歧異:《種師道傳》中記載“姚平仲欲劫營”,“李綱主其議”;而《李綱傳》則說李綱事先不知姚平仲當晚欲劫寨。趙氏認為,這是史臣根據李綱自著《靖康傳信錄》(以下簡稱《傳信錄》)立傳造成的。有多位學者研究認為,李綱在《傳信錄》中關于劫寨之戰的記述存在曲筆隱晦,劫寨實為宋欽宗居中決策,李綱實際主持。
以往的討論未認識到李綱是否支持在開封城下進攻金軍,和他是否主謀并主持了二月一日當晚的劫寨行動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同時,前人研究在史料利用、關鍵細節考證以及史料源流分析等方面多有可商之處。要理清李綱究竟是否主謀了二月一日晚的劫寨行動,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宋欽宗君臣共同議定的計劃劫寨日期究竟為哪天;第二,李綱事先對二月一日行動是否知情。下面將在對相關史料進行重新考辨的基礎上,對這兩個問題進行解答。
14. 金天會初高居慶等使宋史事考
孫建權
《金史》卷六〇《交聘表上》記載了天會二年(宋宣和六年,1124)高居慶等使宋賀正旦之事:“十二月,孛堇高居慶、大理卿丘忠為賀宋正旦使。”中華書局“二十四史修訂本”《金史》點校者針對此條記載,出校勘記云:
本書卷三《太宗紀》所記略同。按,《會編》卷一九,宣和六年(金天會二年)正月“二十九日戊寅,大金賀正旦使盧州管內觀察使、都孛堇高居慶,副使大中大夫、守大理寺卿楊意朝于紫宸殿”。《宋史》卷二二《徽宗紀四》,宣和五年(金天會元年)“十二月乙巳,金人遣高居慶等來賀正旦”。高居慶一行宣和五年十二月已至宋,賀宣和六年正旦,其出使時間應在金天會元年。
15. 試析《續資治通鑒長編》注文中的“初見”與“未見”
孫潤澤
南宋史家李燾編纂的《續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是研治宋史的基礎文獻。讀《長編》者或曾注意到這樣一類注文:某某人物,初見于某年(某月),某地人;或某某,未見(未詳)。如建隆元年(960)正月癸卯條王溥名下注云:“溥,榆次人,初見乾祐二年。”又淳化五年(994)五月己巳條注云:“辛規、施謂、盛梁,皆未見。趙賀有傳,封丘人,但不言其通判梓州。”這類注文數量頗多,“初見”約130條,集中出現在太祖一朝,太宗以后僅有2條,人物初見的時間基本是五代時期;“未見”則有360余條,幾乎遍及全書,到哲宗朝仍間或可見。梁太濟曾點出《長編》開首幾卷的人物初見年月是《資治通鑒》(以下簡稱《通鑒》)之所在,洵為確論,然僅論年月不及邑里,亦未將其與“未見”小注并案考察。那么,李燾標注人物初見年月與邑里的依據何在?“初見”與“未見”的確切含義是什么?解答這一問題又能牽出對李燾史學編纂怎樣的新認識?
·述論·
16. 谷霽光先生的宋史研究及其學術特點
鄒錦良
谷霽光(1907~1993)先生在中古兵制史和社會經濟史研究領域的學術成就為學界所熟知。他學術成名早,1935年29歲時就撰有《補魏書兵志》《唐折沖府考校補》兩篇鴻文,并被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其名字得與萬斯同、汪士鐸、吳廷燮、繆荃孫、楊守敬、羅振玉、臧勵龢等諸多碩學大家同列。他學術影響大,1980年中國臺灣出版《中國經濟發展史論文選集》,收錄了中外學者有關中國經濟史研究的論文42篇,其中谷先生一人就有3篇,僅次于楊聯陞,與何炳棣并列第二。學界對谷先生已有一些關注,如對其學術經歷、學術個性、治學特點、治學精神以及經濟史、兵制史、通史講義、學術因緣、學術校勘等均有一定探討。本文擬在前賢研究基礎上,專就谷先生的宋史研究及其學術特點略做探討,以期更全面地展現谷先生的史學成就和史家形象。
17. 新回顧與再省思:唐代藩鎮研究的趨向與課題
吳曉豐
藩鎮的設立是中唐以降中央與地方行政關系的重大變革,這場變革源起于高宗以來邊防體制的調整,至玄宗開元、天寶之際形成十節度、經略使以備邊的格局,經安史之亂又逐步發展為藩鎮“相望于內地”的局面。藩鎮設立后,圍繞著藩鎮的自主權利及義務的履行等問題,朝廷與藩鎮(以下簡稱“朝藩”)雙方展開了一系列政治互動,形成一種既對立又相互依存的關系,這構成了我們理解中晚唐政治史的一條重要線索。當然,藩鎮又并不僅僅是一個有關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課題,它實際與唐后期的宦官、黨爭等其他政治問題,乃至與軍事、財政、族群、周邊關系等各個層面皆存在密切關聯,可謂我們理解唐后期歷史圖景的鎖鑰。在近代以來的唐史研究領域,藩鎮問題始終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
關于唐代藩鎮,學界已積累了相當豐厚的研究成果,以至于幾乎每一個藩鎮,每一起稍具規模的藩鎮動亂或沖突,皆有專論存世。然而受議題老化及范式陳舊等的束縛,在這一研究領域極盡繁榮的表象之下,包含著多少富有價值的學術推進,仍有待追問。近年來,隨著問題意識的轉換以及墓志等新材料的出土,這一傳統研究課題大有重新煥發生機之勢。立足于當下新的學術起點,重新評估過去藩鎮研究所取得的成績與不足,以便在接下來的探索中重新出發,無疑是非常有必要開展的工作。本文試圖遵照中、日等國近代學術演變的脈絡,對既往學者所關注的重點問題及相關研究方法,重新進行系統梳理,并嘗試對目前藩鎮研究中的問題提出反思。
18. 鄉宦與鄉情:南宋低階官員的人生境遇和社會關懷
黃寬重
有宋一朝,通過科舉拔擢士人入仕,治理國政,進而結合蔭補,建構官僚體制,擴大官僚隊伍。士人不論是由科舉還是由蔭補,取得功名都是個人與家族成就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不過到南宋卻因疆土縮減,進士錄取增加,仕途壅塞,多數躍入龍門的進士,仍需居家待闕或浮沉基層,最終以選人的身份致仕。這些久居鄉里或久任州縣官員士人的人生境遇和實際作為,是認識南宋士人群體及基層社會的重要線索。
有感于學界對南宋眾多低階士人官員與基層社會的認識不足,本人曾對孫應時和劉宰兩位低階士人官僚的人生際遇及其作為,進行專題探討。茲為擴展對南宋低階士人在基層社會的角色與影響的認識,擬進一步結合列名《宋史》列傳的趙蕃和歐陽守道兩人的相關資料與仕歷,結合這幾個生平資料較豐富的低階官僚的實例,并經由比較,期能掌握低階的士人社會關系和人生境遇的異同,進而對南宋低階士人官員與基層社會有實質、多面的認識。
·書評·
19. 金子修一《中國古代皇帝祭祀研究》
胡錦豪
一般認為,禮制是中國傳統政治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之相應,對禮制的研究也是源遠流長,無論認為經書禮典載錄的禮制是經過政治實踐、真實存在過的制度,還是并未施行、只是圣人抑或帝王撰作為后世法的禮典政書,實質上并不影響傳統禮學研究主要圍繞幾個方向展開:或注釋禮典中載錄的禮制(如鄭玄注三《禮》),或疏證禮制的歷史沿革(如杜佑撰《通典》),或考辨禮論禮說與后世禮典撰作的關系(如鄭玄、王肅禮說與《大唐開元禮》的關系),或著力挖掘歷史上制度變革與禮典經傳注解之間的關系(如熙寧變法與王安石《周官新義》的關系),以上研究雖然面向不同,但均側重對文本載錄的禮制進行解釋與分析,而對不同時代禮制與具體政治實踐之間的關系少有措意。晚清民初以降,學者逐漸意識到舊有研究范式的局限,并開始新的探索,如劉善澤《三禮注漢制疏證》以漢代官制、禮制解釋《周禮》,挖掘《周禮》與漢禮之間的關系;又如劉師培《西漢周官師說考》《周禮古注集疏》離析王莽改制的經學依據,并欲以調和晚清今古文之爭。二者的研究意在通過后人對禮典的解釋、禮制的實踐反證禮典的形成年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并試圖綜合研究禮典載錄的禮制與具體的政治事件、制度更張之間的關系。及后陳寅恪不僅敏銳地注意到禮制的解釋或實踐與具體政治事件之間的關系,如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通過分析參與制禮的士大夫的出身與政治活動推論隋唐禮制的源流;更以禮制作為考察風俗與文化的重要分析工具,如在《元白詩箋證稿》中談及杜甫《哀江頭》“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時,據長安城的建置格局認為“望城北”是杜甫“眷戀遲回不忘君國之本意矣”。但如金子修一認為的那樣:“陳寅恪在該書(《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的開頭雖然探討了‘禮儀’,但關于古籍中禮制的內容基本都是紙上空談,而且說其社會影響只涉及少數特殊階層,他自始至終只是對隋唐及之前的禮制沿革進行了學統上的記述。”換言之,即陳寅恪雖然探討了禮典的授受傳播、禮學家的政治活動與制度因循損益之間的關系,但對禮制在現實政治中的體現及作用的分析卻付之闕如。
20. 引領新題與修正陳說——黃寬重《居鄉懷國:南宋鄉居士人劉宰的家國理念與實踐》
帥克
黃寬重先生是深耕南宋史半個多世紀的學界耆宿,在南宋政治、軍事、士大夫家族與地方社會等領域都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并仍在不斷嘗試拓展研究視野,尋找新的研究議題甚至躬身示范。約十年前,黃寬重先生即呼吁改變南宋史研究中“重前期輕后期”、關注大事件大人物的現狀,提出了諸多可供探討的議題,強調文集材料在南宋史研究中的獨特價值。在隨后的幾年中,他便推出了《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系》、《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以下簡稱《孫應時》)等力作,書中探討的不少問題正與作者所提出的“嘉定現象”中的諸多議題呼應。新近出版的《居鄉懷國:南宋鄉居士人劉宰的家國理念與實踐》(以下簡稱《劉宰》,引用時括注頁碼),關注南宋中晚期的中低級士人劉宰的人生軌跡與其所處的鎮江社會,正是黃寬重先生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對一系列新議題的示范性研究。
該書探討的是近十年來逐漸為人關注的南宋史新議題,同時也是黃寬重教授數十年來始終牽掛、不停求索的成果。早在20世紀80年代,作者即受劉子健先生關于劉宰賑饑研究的啟發,立志深入探討南宋士人與政治社會關系的議題,也在陶晉生先生的影響下關注到兩浙地區的社會流動與家族問題,自90年代起,作者開始研究宋代士大夫家族與士人群體,尤其是四明地區的大家族,在此過程中,作者的關注點逐漸轉向唐宋基層社會。這一過程為作者日后深入研究劉宰打下了深厚基礎,也使該書關注的劉宰與鎮江社會有了參照、比較的對象,深刻影響了《劉宰》的內容與觀點。總之,該書是一部擁有扎實基礎與久遠淵源的新作。
21. 黃寬重《居鄉懷國:南宋鄉居士人劉宰的家國理念與實踐》讀后
嚴興
士人社會始終是宋代研究的熱點之一,圍繞士人衍生的論點頗多,不僅有對名公巨卿的個人研究,也有對士人家族的涉獵,士人交游也是熱度不減的高頻話題。由北宋到南宋,隨著國情的改變,士人社會的諸多特點也隨之變化,南宋士人呈現出諸多與北宋不一樣的特征。
黃寬重先生深耕宋代士人、家族以及地方社會多年,成果豐碩,希望通過研究士人打開理解宋代的另一個窗口。黃先生自提出“嘉定現象”以后,其目光也逐漸從關注宋代的強盛家族士人轉向中低階層士人,通過中低階層士人視角來觀察宋代的特征。隨著目光向下,史料搜集的難度也隨之上升,一般中低階層士人能留下的記載匱乏且分散,南宋士人劉宰《漫塘集》的留存,為系統呈現劉宰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可能。《居鄉懷國:南宋鄉居士人劉宰的家國理念與實踐》(以下引用該書時僅括注頁碼)以劉宰《漫塘集》為中心,廣泛搜羅相關文獻史料,借由南宋時期的一位鄉居士人,聚焦宋廷的政治、軍事事件對邊地民眾的影響,展現了其所處時代中更加全面和多樣的社會面貌。
第14輯作者研究或學習單位索引
車佳敏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杜 軍 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寧夏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
馮 璇 故宮博物院館員
甘雪雁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何安平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胡錦豪 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胡耀飛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暨唐文明研究院副教授
黃寬重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黃清連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李寒簫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梁茜琳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
劉可維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劉向權 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副研究員
劉雪婷 貴州省圖書館助理館員
聶文華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
帥 克 浙大城市學院浙江歷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孫建權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孫潤澤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吳曉豐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助理教授
嚴 興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張 飄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歷史研究所講師
張 元 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趙耀文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師
鄒錦良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集刊全文數據庫
www.jikan.com.cn/唐宋歷史評論
整理:ly 審核:tg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