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k”和“w”作為數字縮寫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上班族用“k”計算月薪,用“w”換算年薪;自媒體人期待作品“10w+”瀏覽量;電商平臺標榜銷售額“幾k幾w”;直播間里“破k粉送福利”的口號也能掀起熱潮。然而,為什么“萬”的縮寫是“w”,而“千”的縮寫是“k”而不是“q”呢?
“k”與“千”
“k”作為“千”的縮寫,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公元前6世紀,雅典城邦的商人在市集中用“khilioi”表示“千”這一數量級,這一詞語后來演變為法語“kilo”,意為“千”。1795年,法國人在建立公制體系時,將“kilo”納入計量單位的前綴,如“kilogram”(千克)、“kilometer”(千米),奠定了“k”與“千”的聯系。這一體系在拿破侖時期通過貿易與戰爭傳播,逐漸成為國際通用標準。
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確立了國際單位制(SI),明確規定“k”為103的符號,表示“千”。從此,“k”不僅出現在科學領域(如500kb的存儲單位),也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如財務報表中的$50k)。這使得“k”成為一個全球化的語言符號,中文語境下的“k=千”并非簡單音譯,而是直接承接了這一國際標準。
然而,“千”的英文是“thousand”,按首字母縮寫慣例,似乎應為“t”。為何國際單位制選擇了“k”而非“t”?原因在于符號的唯一性與避免歧義。“t”早已被“ton”(噸)占用,這個單位起源于15世紀的酒桶計量,比“k”代表“千”早了數百年。此外,大寫“T”在SI體系中表示“tera”(1012,萬億),若用“t”或“T”表示“千”,勢必造成混亂。而“k”作為“kilo”的首字母,既有歷史依據,又能與現有體系兼容,因此脫穎而出。至于“q”,它與“thousand”毫無關聯,也缺乏希臘語或拉丁語的詞源支持,自然無緣成為“千”的縮寫。
“w”與“萬”
與“k”的國際化背景不同,“w”作為“萬”的縮寫則是中文語境下的獨有產物。中文計數體系以四位為一個分級,即“個、十、百、千、萬、億、兆”,這與英語的三位進制(thousand、million、billion)截然不同。在英語中,“萬”僅是“ten thousand”(10 × 1000),沒有獨立單詞對應。而中文將“萬”視為一個基本單位,廣泛用于日常表達,如“萬事如意”“萬人空巷”。
在互聯網時代,中文用戶需要一個簡潔的方式表達“萬”。英語中的“ten thousand”過于冗長,“10k”雖可表示10000,但需要換算,不夠直觀。于是,根據漢語拼音“wàn”的首字母,“w”被賦予了“萬”的含義。這一縮寫最早在網絡社區興起,如游戲玩家的“裝備值50w”、求職者的“年薪20w”,后來擴展到直播、電商等場景,逐漸成為約定俗成的符號。
“w”的流行還與中文四位進制的文化傳統有關。西方以“三位一進”為主,每三位引入新單位,如“million”(百萬)、“billion”(十億)。而中文以“四位一進”,如“萬萬為億,萬萬億為兆”,這種習慣可追溯至北宋時期。這種差異使得“萬”在中文中具有特殊地位,用“w”直接標記,既符合語言邏輯,也契合文化心理。若用“10k”代替“1w”,不僅割裂了“萬”的整體性,還增加了認知負擔,因此“w”更受歡迎。
實用與文化
“k”和“w”的不同命運,還體現在實用性與文化交融的平衡上。“k”作為國際單位制的一部分,適用于全球化的科學與商業場景,如“50k美元”在英語國家通暢無阻。而“w”則是中文互聯網的產物,脫離中文語境后往往失效。例如,若對外國人說“my salary is 20w”,對方可能會一臉茫然,甚至誤解為“watt”(瓦特)。這表明“w”是為中文用戶量身定制的符號,服務于本土需求。
為什么“千”不選“q”而是“k”,也與實用性有關。“q”在英語中常用于“quarter”(四分之一)或“question”(問題)的縮寫,若用作“千”,不僅缺乏依據,還會與其他縮寫沖突。而“k”已被國際標準認可,中文直接借用,既省去創造新符號的麻煩,又便于與國際接軌。這種選擇體現了語言經濟性原則:用最少的符號承載最多的信息。
進一步看,“k”和“w”的并存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k”代表了西方科學理性與三位進制的傳統,“w”則承載了中文四位進制的自然觀與網絡時代的創新。當中國網民用“1w=10k”轉換數字時,既保留了本土習慣,又適配了全球化表達。如今,這種中式縮寫甚至反向影響海外,如YouTube上出現的“1w subs”(1萬訂閱者),顯示了“w”的跨文化潛力。
結語
綜上所述,“萬”是“w”而“千”是“k”不是“q”,源于歷史、文化與實用性的多重作用。“k”從古希臘“khilioi”到國際單位制的確立,體現了科學標準的統一;“w”則從中文四位進制和拼音中誕生,展現了本土語言的創造力。“q”因缺乏詞源支持與實用價值而被排除。最終,“k”與“w”不僅是數字的簡寫,更是文明交匯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