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朝鮮半島啊,就像一本特別厚、特別復雜的大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故事。朝鮮和韓國雖然都在這個半島上,但它們的起源可大不一樣,就好比兩條從不同地方流出來的河,各自開啟了自己獨特的旅程。
先來說說朝鮮的起源,這和中國東北民族的關系可深了。早在西周的時候,商朝的后代跑到遼東,建立了箕子朝鮮國。
這個國家就像一顆文明的火種,靠著一套完整的禮儀和制度,在當地老百姓中間種下了文明的種子,點亮了朝鮮地區文明發展的第一束光。到了西漢初期,西漢燕國的大將衛滿帶兵把箕子朝鮮給滅了,建立了衛氏朝鮮。衛氏朝鮮位置特別好,靠著這個優勢,它在推動區域交流和發展方面可起了大作用,就像一座連接不同地方的橋梁,讓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有了互動。
不過呢,歷史的車輪一直轉,漢武帝的時候,衛氏朝鮮的統治結束了,漢朝順勢設立了“漢四郡”。這事兒可太重要了,漢朝通過這個加強了對該地區的直接管理,中原文化就像潮水一樣涌進來,對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給朝鮮地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后來,兩漢之交的時候,扶余人唐蒙建立的高句麗政權慢慢興起。
高句麗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越來越強大,漸漸成了東北地區一股不能小看的力量。到了南北朝,它改名叫高麗,地盤也越來越大,和周邊政權一會兒合作,一會兒競爭,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再講講韓國的起源,它是扎根在半島南部的三韓,也就是馬韓、辰韓、弁韓。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三韓地區受朝鮮影響很大,好多國家都冒出來了。百濟,是扶余人跑到三韓之地建立的政權,它把扶余文化和當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半島西南部搞出了一套獨特的政治和文化體系,就像一顆在西南角閃閃發光的明珠。
新羅呢,是辰韓建立的民族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實力越來越強,為后來韓國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像韓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塊重要基石。在歷史長河里,半島上的高麗、新羅、百濟被合稱為“三國”。這時候,三國之間又競爭又交流,一起畫出了朝鮮半島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畫卷,給半島的歷史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唐朝的時候,東北亞就像一個超級大的政治角斗場,各方勢力都出來爭,局勢變得特別復雜,上演了一場“合縱連橫”的爭霸大戲。高麗和百濟、日本結成了聯盟,想在這片土地上擴大勢力,鞏固自己的統治。新羅卻很有戰略眼光,它聰明地選擇和唐朝結盟,想借助唐朝的力量對抗對手。
唐高宗的時候,唐朝和新羅的聯軍向高麗和百濟發動了好幾場激烈戰爭。660年,聯軍把百濟給打敗了,百濟的勢力受到了很大打擊。668年,高麗也在聯軍的猛攻下滅亡了,曾經在東北亞風光一時的高麗政權就這么結束了。唐朝在平壤設立了安東都護府,打算直接管理這片地區,擴大唐朝在東北亞的影響力。可誰能想到,局勢突然來了個大轉彎。
剛剛還和唐朝一起打仗的新羅,竟然野心勃勃地向唐朝軍隊發起了進攻。新羅軍隊先把唐朝設立的熊津都督府給攻陷了,這熊津都督府可是唐朝控制百濟舊地的關鍵地方,新羅這么做,就是在向唐朝表明它想完全控制百濟舊土的決心。
接著,新羅乘勝追擊,又吞并了大片高麗的地盤,還扶持高麗的遺民建立了“報德國”,鞏固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的統治。這時候的唐朝,正被和吐蕃的戰爭搞得焦頭爛額。吐蕃在西邊崛起,老是侵犯唐朝邊境,唐朝沒辦法,只能把大量兵力和資源都投到西線戰場去抵抗吐蕃。
這就導致唐朝在東北亞的軍事力量變弱了,顧不過來這邊。面對新羅的步步緊逼,唐朝雖然心里不痛快,但也沒辦法,最后只能承認新羅對浿江(大同江)以南地區的管轄。676年,唐朝把安東都護府遷到了遼東,這就意味著唐朝在朝鮮半島的勢力大大收縮了。新羅呢,抓住這個機會,基本上實現了對朝鮮半島的統一,成功邁出了韓國北進的重要一步。
唐朝末年,新羅慢慢衰落,最后崩潰了,半島又陷入了亂世,新羅、高麗、百濟又同時出現了,這就是歷史上的“后三國”時期。那個時候,各方勢力為了搶權力和地盤,打得不可開交,老百姓日子過得苦不堪言。936年,高麗成功統一了半島,成了韓國歷史上第二個統一王朝。
高麗的建立者王建說自己繼承了高氏高麗的遺產,所以把國名定為高麗,想用這個歷史傳承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讓大家團結起來。高麗建立以后,繼續向北擴張。
他們跨過了大同江,把疆域一直推進到清川江,這一下就和遼國起了激烈沖突。為了對付遼國,高麗開始施展外交手段,一方面聯系北宋,想借北宋的力量制衡遼國;另一方面扶持渤海國的殘余勢力,想攪亂遼國的后方,減輕自己的壓力。993年,遼國和高麗進行了談判。在復雜的政治博弈和軍事壓力下,遼國最后把鴨綠江以東的六州之地給了高麗。
這事兒當時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高麗的領土一下子擴大了好多。可是,兩國之間的和平沒維持多久。后來,遼國好幾次要求高麗歸還六州土地,高麗就是不答應,雙方矛盾越來越大。再后來,遼國南下,靠著強大的軍事力量攻陷了開京。開京一陷落,高麗可就陷入大危機了,老百姓嚇得不輕,朝廷也亂成一團。
不過遼國最后還是撤軍了,可能是因為長途打仗后勤補給太難,也可能是怕高麗頑強抵抗。但是,遼國在鴨綠江南岸建了保州(義州),算是奪回了一部分土地,這就讓兩國邊境局勢變得更復雜了。為了防著遼國再進攻,高麗在北方修了“千里長城”。這個工程可大了,花了好多人力、物力和財力。
長城從鴨綠江入海口開始,連著北部的威遠、靜海、興化等13座邊城,一直到半島東海岸。石墻又寬又厚,還設了17處城門關卡。平常的時候,守軍就在沿線城鎮駐扎,定期沿著城墻巡邏;打起仗來,就靠著城墻頑強抵抗,等著援軍來。“千里長城”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抵擋北方民族入侵的作用,成了高麗北部邊境的一道堅固防線。
女真崛起以后,高麗又和金國打起來了。1107年,高麗軍隊越過了千里長城,占領了女真的曷懶甸之地,也就是現在的咸鏡南道一帶。他們在這兒修了東北九城,想鞏固對這片土地的統治。可是高麗很快就害怕女真的強大了。
女真打仗可猛了,軍隊戰斗力超強。高麗怕被女真瘋狂報復,想來想去,還是把東北九城還回去了。1115年,金國建立,和高麗結成了兄弟之國。不過,金國忙著發動滅遼戰爭的時候,高麗趁機攻取了保州,還改名叫義州。這一下,韓國的疆域成功向北推進到鴨綠江沿岸,韓國的北進戰略又有了新進展。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高麗瞅準機會,對蒙古發起了反攻。1356年,高麗出兵北上,不光收復了長城以南的土地,還越過長城,攻占了元朝的合蘭府、江界、泥城等地。這一系列行動讓高麗的領土又擴大了,勢力范圍都深入到東北地區了。這時候明朝已經建立,開始經營東北。
明朝繼承了元朝在東北的部分地盤,想重新有效地管理這片地區。可是高麗在東北地區的擴張,讓明朝和高麗之間產生了很多矛盾,雙方在領土和勢力范圍劃分上有很大分歧。1388年,朱元璋決定在元朝合蘭府一帶設立鐵嶺衛。鐵嶺在圖們江南、鴨綠江東,是朝鮮咸鏡道和江原道的交界嶺。
中國歷史文獻記載,鐵嶺北部及東、西的地方,從西漢開始就是中國的領土,一直歸中國歷代中央政府設立的郡縣管。朱元璋這么做,是想鞏固明朝在東北的統治,明確邊界。可這決定遭到了高麗的強烈反對。
高麗狡辯說,“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咸等諸州以至公鎮,自來系是本國之地”。為了阻止明朝設鐵嶺衛,高麗甚至出兵進攻。在這場沖突里,高麗軍隊殺了駐扎在鐵嶺的明朝官員,還動員兵力,進攻遼東半島。明朝面對高麗的強硬態度,也做好了軍事準備,雙方沖突一觸即發,局勢緊張得不行。就在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候,局勢又發生了戲劇性轉變。
1392年,在前線和明朝軍隊打仗的將領李成桂突然發動兵變。李成桂帶著軍隊回到平壤,推翻了高麗王朝,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三個王朝——李朝。李成桂知道明朝厲害,為了緩和和明朝的關系,主動向明朝稱臣納貢。他向明朝表示臣服,確立了宗藩關系。朱元璋考慮了一下局勢,也承認了李朝對蓋馬高原的占領。不光如此,朱元璋還把“朝鮮”這個國號賜給了李朝。從這以后,李朝也叫“朝鮮王朝”。
可是,朱元璋這個決定,后來讓韓國和朝鮮的歷史有點混淆,產生了不少歷史誤區。比如譚其驤畫的隋朝地圖,就沒給高麗上色,因為當時學術界受政治影響,覺得高麗屬于朝鮮,甚至還有人說“遼河以東原本都屬于朝鮮”,這都是這個歷史誤區導致的。
整個明朝時期,李朝都在和明朝爭東北女真的地盤。明朝在東北封了好多衛所,想加強對女真部落的控制。李朝也不示弱,在圖們江以北地區大肆封官職。那些女真部落為了能得到兩份朝貢的好處,當然愿意同時接受兩國的封號。永樂年間,李朝還不斷出兵,占領了圖們江以南的十處女真之地。他們靠著軍事力量,慢慢把邊界線推到了圖們江。
這過程中,好多女真部落受影響,選擇東遷。像努爾哈赤的祖先就是這時候東遷到蘇子河流域的。面對李朝在女真之地的擴張,朱棣基本沒什么動作,最后選擇了承認。后來,李朝在這兒設置了六鎮,這兒的女真民族就被叫做“六鎮藩胡”。
1895年,《馬關條約》一簽訂,朝鮮王朝表面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掉進了更復雜的國際局勢里,成了日本的附屬國。日本全方位控制朝鮮,從政治、經濟到文化,都想把朝鮮徹底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政治上,日本扶持親日勢力,操控朝鮮政權,朝鮮的主權名存實亡;經濟上,日本瘋狂掠奪朝鮮資源,把朝鮮當成自己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文化方面,日本推行同化政策,強迫朝鮮人學日語,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想把朝鮮民族的記憶抹去。
1905年,朝鮮王朝改名叫“大韓帝國”。這改名背后,有日本的操縱,也有朝鮮在復雜國際環境里想找獨立地位的掙扎。
可大韓帝國的命運沒因此改變。隨著日本在東北亞勢力越來越大,大韓帝國慢慢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朝鮮半島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朝鮮人民日子過得苦極了。他們被日本剝削、壓迫、歧視,基本人權和自由都沒了。朝鮮人民不斷反抗,可都被日本殘酷鎮壓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朝鮮半島終于擺脫了日本長達35年的殖民統治。可朝鮮半島并沒有迎來真正的獨立和統一。美國和蘇聯在二戰后全球爭霸,把朝鮮半島當成了博弈的棋子。
美蘇兩國以三八線為界,分別占領朝鮮半島。蘇聯軍隊很快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在蘇聯影響下,北方開始進行一系列社會改革,為以后的發展打基礎;美國軍隊在半島南端登陸,帶來了西方的政治理念和經濟模式。從1945年8月下旬開始,三八線兩側就不讓人員和物資交流了,鐵路切斷,9月上旬通訊也斷了,朝鮮南北就這么被分割開了。這種分割可不只是地理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都有,三八線成了朝鮮半島分裂的標志。
1948年8月15日,朝鮮半島南部成立大韓民國政府;1948年9月9日,朝鮮半島北部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從這以后,朝鮮半島正式分裂成兩個國家。兩國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模式、文化傳統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朝鮮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注重發展重工業和農業,建立了計劃經濟體系,還特別重視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給人民提供免費的教育和醫療保障;韓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經濟發展主要靠美國援助,實行市場經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