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啊,請照顧好你的人民,向你致敬!”
“這是一個真正急民之所急、予民之所需的政府……無論面臨什么樣的艱難險阻,他們都會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人民服務。”
“是啊,過去聽他們說‘扶貧的路上,一個也不能落下’,我沒當回事。可現在看來,可能中國真的是真的想的。這和我們平時的認知差異太大了,如果我們的政府用這種給你態度對我們,我會很不習慣。”
“這就是在中國了,如果換作是其他國家,這種不掙錢的項目根本沒戲。”
“我想中國應該擁有最好的政府吧。”
“你的視頻我看完了,結局很令人感動。看到孩子們可以不必冒著生命危險,高高興興上學去,平平安安回家來,我為他們感到由衷地高興。有志者,事竟成。中國這事干得漂亮!”
“說真的,我很羨慕中國人,羨慕他們能有幸擁有這樣一個把老百姓當回事的政府。”
“我之前看過有關這座山區村落的紀錄片,那里很偏僻也很落后,村里的老百姓要出去一趟還得在懸崖峭壁上爬上爬下,這太可怕了。現在看到那里發展起來了,村里的孩子們外出上學也有空中校車可以坐了,我為他們感到由衷高興。這地方的風光其實很美。中國啊,請照顧好你的人民,向你致敬。”
“看來中國政府是真的很關心他們的人民。”
“看看人家的政府,再看看美國的。要是美國政府也學學人家的好,在‘為人民服務’這件事情上學到點東西就好了。但很遺憾,我們的政府是什么尿性我們都清楚,要他們為人民服務?還不如殺了他們得了。”
“在美國,不賺錢的事一切面談。所謂的美國文化就是:貪就是好,所以越貪越好。西方資本主義的晚節就是這么被敗壞的。”
“我都不敢想要是這種扶貧項目出現在美國會怎么樣,我們那群腦滿腸肥、監守自盜的史密斯專員,這兒大概還在為如何從中分一杯羹的事宜而吵得面紅耳赤吧?”
“瞧瞧人家,這才叫真正的德謨克拉西。中國的德先生是為民做主(Democracy),我們的是逼民抽風(DemoCrazy)。真正的民主應該是良政,而非瘋政。向中國和中國人民致以我崇高的敬意!”
“雖然我無法對中國政府所做的一切都表示贊同,但在為人民服務這件事情上,說句良心話,中國政府是我尊重的政府。因為她不僅僅是為她的人民搬開了一塊石頭,而是為他們移走了整整一座大山。”
“愛來自西班牙,難以置信。勞動人民萬歲(VIVA PUEBLO TRABAJADOR)!”
“為什么一到這種時候CNN和BBC就不見了?”
“合著中國的債務都是這么來的啊?政府都把錢拿去給貧困山區的孩子修建空中校車了?我說怎么明明中國政府也背著債,但是中國老百姓卻從來不抱怨呢,原來門道在這兒呢。”
“說真的,我覺得這太棒了。這才是一個稱職的政府領導人應該做的事情,造福人民。我想去這個地方參觀參觀,和孩子們待在一起,度過一天,沿著他們走過的路一塊去上學。請問你們誰能告訴這是中國的哪個地方嗎?”
我在這里給大家展示的這些留言,都是我從CCTV視頻新聞頻道的油管官號的評論區里搬運回來的。今年1月中旬,該頻道往油管上上傳了一段時長不到2分鐘的視頻,它的瀏覽量并不算高,截至目前也就才5.6萬播放,但是評論區里的留言互動倒是意外挺熱鬧,而且絕大多數英語留言都是持正面評價的。對于一個央視的賬號來說,在油管這樣的平臺上,這樣的西洋景雖不能說是絕無僅有吧,但也的確是彌足可貴了。
雖然央視發上油管的這段視頻長度很短,但它的信息量卻意外地大,大到我得出差不多9倍甚至是10倍長度于它的節目,才能把其中的來龍去脈給大家捋清楚。
視頻中提到的那座令許多油管英語用戶也心神往之的中國山區村落,名叫尼珠河村,它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村這個名字來源于它緊挨著的尼珠河,這條河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由北向南,在中國西南的群山中硬是劈出了一條“縫”來,這條“縫”就是尼珠河大峽谷,峽谷的這一頭是云南宣威,另一頭則是貴州六盤水。
尼珠河大峽谷長約10公里,峽谷兩側是400多米高的峭壁,峽谷谷底是尼珠河村,谷頂則是官寨村,兩村之間的垂直距離有500多米。因為尼珠河村所處的方位實在過于偏僻,因此過去很多年來基本都與外界隔絕,說這個村是“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貴塞通人煙”興許是夸張了點,但是出入這里極不方便卻是不爭的事實。我這里說的“極不方便”還是較為謙虛的說法,直到大約20年前,尼珠河村的群眾想要出村,甚至普遍還要冒著生命危險。
嚴格來說,過去的尼珠河村與外界之間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路”,因為深藏在尼珠河大峽谷谷底的尼珠河村實在是太偏僻了,所以村里人過去要出去一趟都得沿著懸崖峭壁往山上爬,村里的孩子想出去上學也是如此。
2014年,尼珠河村孩子們從前的上學路
因為腳下無路,所以大家都只能沿著峽谷徒步上山,攀峭壁、涉河水……久而久之,尼珠河村人人都練就了一身“飛檐走壁”的攀巖本領。
在尼珠河村通往外界的崎嶇山道上,有一面布滿青苔的小型峭壁,名叫“板壁崖”,這是一座垂直于地面的崖壁,高約11米,曾經是尼珠河村村民外出的必經之路。板壁崖上布滿了一個又一個僅能伸進去一只腳的小小巖洞,那是一代又一代尼珠河村村民硬生生在峭壁上造出來的攀巖點,為的就是出村的時候能稍微方便點。
尼珠河村有一戶雷姓人家,世代居住于此,家族里現在最年輕的小孫子名叫雷鑫,他在尼珠河村山頂的宣威市普立鄉官寨村完全小學就讀五年級。和尼珠河村的其他村民一樣,多年來雷家幾代人也被迫練就了一身了得的攀巖本領。從大約數十年起,為了不讓子孫后代在出村時再受那么多苦,雷鑫的爺爺便和村里的同輩人一道,用簡陋的工具在峽谷的峭壁上鑿出了一些腳蹬手摳的石頭坎。這些石頭坎得和鏈子一塊用,一邊踩一邊拽,然后才能爬上懸崖去。
再后來,雷鑫的爸爸那一代人又在前人留下的基礎上繼續作業,就地取材、群策群力,最后終于在2014年前后,用楔子和鐵鏨,在尼珠河大峽谷的峭壁上鋪設了一條簡陋的山間棧道,這也是尼珠河村通往外界的第一條“便道”。
有了山間棧道之后,尼珠河村村民的出入要比以前方便了一些,但那主要是相對于身強力壯的成年人而言的,如果換作是只有10歲出頭的小朋友,那情況又不一樣了。
二、噫吁嚱,危乎高哉!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雷鑫有個同村同學,名叫陳泓涵,也在官寨小學讀5年級。據陳泓涵回憶,在她剛上小學的頭兩年,走的都是尼珠河大峽谷里的崎嶇小路。有一次在上學途中碰上天氣驟變,突降大雪,雪后的山路非常濕滑,比平時更加難走,陳泓涵一不小心,腳打滑后摔倒了在地上。這段經歷給陳泓涵留下很深的童年陰影,也讓她從此對走山路產生了畏懼。
2月23日,云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村的小學生陳泓函出發前在家跟媽媽聊天。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據陳泓函的媽媽浦云回憶,在2022年以前,送家里的3個孩子上學,每次要耗去大半天的時間,山路艱險,大人走起來都費勁,稍有不慎就會有危險。“我自己辛苦沒什么,就是心疼孩子。”
為了解決“山高谷深坡陡,孩子上學不便”這個困擾了尼珠河村整整幾代人的老大難問題,多年來,宣威市政府前前后后想了許多辦法,包括但不限于:用電鋸切割出方便下腳的“踩凳”,鋪建涉水小路,加裝鋁合金護欄。
考慮到宣威本身的經濟并不算太發達,在當年能做到這個份上已經是非常非常了不起了。可即便如此,即便所有這些措施全加起來,它們至多也只能治標,沒法治本。直至2022年以前,尼珠河村的學生要上山上學,依然要途經一條條險峻狹窄的崖間小道,一路上溝壑相間、幽深陡峭,就算有家長們陪著,往返一趟也得6個小時。
尼珠河村孩子們的求學歷險記,讓我不禁想起了李白的《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好在,尼珠河村村民并不像當年面對著蜀道的李白那樣,除了凋朱顏之外就只能寫寫詩歌發發牢騷。生活在今天的尼珠河村的孩子們是幸運的。2017年,宣威市宣布正式引進“尼珠河大峽谷生態文化旅游項目”,也是從這時起,尼珠河村,這座與世隔絕了不知道多少個世代的偏遠村落,終于迎來了擁抱山外世界的大好契機。
“尼珠河大峽谷生態文化旅游項目”是一個分階段推進的系統性工程,一期工程的重點是一條長約3.5公里的峽谷觀光棧道,現已全部修成交付使用。二期工程包括北盤江大峽谷奇美景觀戶外體驗項目、高空索道觀光纜車項目、崖壁觀光電梯項目、景區觀光火車項目、“520米”秋千項目和高山牧場等多個項目,建成之后的尼珠河生態文化旅游景區預計將達到國家級4A級景區的標準。
嘰里咕嚕說了那么多,這些旅游景區的觀光項目和尼珠河村孩子們的外出求學又有什么關系呢?當然有,而且關系大了去了。特別是觀光棧道、觀光纜車、觀光電梯和觀光火車這幾個項目,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們甚至可以說就是為了方便尼珠河村的孩子們外出上學才規劃的。
這話可不是我腦補的,而是尼珠河大峽谷景區的開發公司董事長蔡雄自己親口說的。蔡雄本身也是從大山走出去的孩子,事業有成后返鄉投身家鄉建設。據他介紹,連接谷底與崖頂的垂直觀光電梯是景區較早落成的重點項目,還獲得了2021年電梯行業杰出工程項目獎。“垂直觀光電梯不僅僅為游客提供便利,每次想到孩子們能踏著這條安全通道往返學校,就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值了。這個項目不僅要帶動村民致富,更要成為孩子們的‘登云梯’。希望他們踏著這道天梯走出大山歷練成長,最終帶著本領回來把家鄉建設得更美。”
在這尼珠河景區的這幾個觀光項目里頭,最值得說道的莫過于觀光電梯和觀光纜車。尼珠河景區的觀光電梯在2018年底正式動工,2022年正式建成,建成后的尼珠河觀光電梯高達268米,這一數字超過了此前湖南張家界百龍觀光電梯保持的紀錄(172米),是目前世界上垂直高度最高的戶外電梯。因為尼珠河觀光電梯是貼著尼珠河大峽谷近乎垂直的峭壁修建的,因此它也被稱為“崖壁電梯”。
尼珠河觀光電梯的運行速度為每秒4.0米、承載重量1600公斤。有了這座電梯,過去尼珠河村群眾外出要走幾個小時的山路,現在在電梯里只需5分鐘就能直達山頂。在尼珠河村住了一輩子的當地老人對此非常感慨,對這座觀光電梯贊嘆有加,甚至將其稱為“天梯”。
2月23日,云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大峽谷的觀光電梯和纜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在觀光電梯建成之后,當地村民蔡榮周帶著自己已有70高壽的父母去親身體驗了一次。從電梯上下來之后,兩位老人家都忍不住掉眼淚了。在他們看來,這么多年了,“天塹變通途”的夢想終于變成了現實,而且還是一次堪稱跨越式的進步。從今往后,尼珠河村的男女老少、子子孫孫,再也不用為難于上青天的山間險道而擔驚受怕了。
2022年10月,尼珠河生態文化旅游景區的全部規劃項目均已完成并交付使用。也是自那時起,外出求學的尼珠河村孩子們,便有了一個不同于他們的父輩和祖輩的全新選項:每隔10天,尼珠河村的家長們便會領著孩子出門,啟程前往位于山上的官寨小學。首先他們會乘坐景區的觀光火車前往山腳下,然后在那里換乘觀光電梯直達山頂,再然后在山頂換乘觀光纜車前往位于海拔1650米的尼珠河大峽谷谷頂,最后經由一段觀光棧道抵達官寨小學。
大家別看我這里說得好像挺繞,但其實這段旅途換算下來“也就”是大約幾公里,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觀光電梯段(268米)和觀光纜車(200米)段加起來還不到500米。也就是這短短幾公里的山路,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尼珠河村民眾要走出去,往往得花上至少3個小時。而到了今天,全程耗時已經被縮短到了30分鐘。
考慮到尼珠河景區觀光電梯是在2022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而郭帆執導的《流浪地球2》又是在2023年的賀歲檔上映的。咱也不知道第一批搭乘觀光電梯去上學的尼珠河村學生有沒有看過球2的,如果有的話,那我估計他們應該是全中國最早一批意識到,郭帆拍的其實不是科幻片,而是紀錄片,甚至是古裝片。因為和坐落在尼珠河大峽谷懸崖峭壁上的觀光電梯比,似乎就連球2里的太空電梯都顯得不那么刺激了。
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遠是最值得奔赴的星辰大海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項都是旅游景區的項目,但是它們對于尼珠河村及附近的村民都是免費開放的,尤其是對村里有外出求學需求的孩子們來說。如果碰上旅游旺季,景區運力不足,工作人員還會想方設法優先保障同學們的出行需求,能把學生們安排到觀光火車上就安排,實在不行就把擺渡車開過去帶學生們先過去。
有了這輛由觀光火車、觀光電梯、觀光纜車和觀光棧道立體構成的“空中校車”,尼珠河村孩子們的求學之路終于不再艱難。據官寨小學教導主任崔瑛介紹,在交通條件改善之后,尼珠河村學生們的學習狀態也有了很大改變。這不僅是因為現在上學變得比以前容易多了,也是因為孩子們在景區建成之后得以體驗到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風景。從尼珠河大峽谷谷底深處一路奮發向上,感受腳下這片生養了自己的熱土,同學們既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切身感受到了祖國和人民的親切關懷,這樣難得的人生經歷本身就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2月23日,云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村的小學生們乘坐空中纜車去學校。
在尼珠河景區剛建成的頭兩年,當地姑娘王靈還是宣威市普立中學的一名初中生,她趕在升高中之前享受到了“空中校車”。出行的便利極大地激發了王靈和她兩個弟弟的學習熱情。王靈說,自己的目標就是考上宣威最好的高中,爭取將來考上一所好大學。
2月23日,云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村的小學生們乘坐觀光電梯。
2月23日,云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村的小學生們乘坐空中纜車去學校(無人機照片)。
2月23日,云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村的小學生們抵達學校。
2月23日,云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村的小學生們準備出發去學校。
2月23日,云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尼珠河村的小學生們走出觀光電梯準備轉乘纜車。
孩子們渴望去讀書,所以祖國和人民就想盡一切辦法、創造一切條件供孩子們去讀書,孩子們感受到了人間溫暖與美好,于是更加努力地讀書。我愿將其稱之為這世間最美好的雙向奔赴。環顧古今中外,我想再沒有誰比我們中國人對讀書這件事情更執著的了。
尼珠河景區的建成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尼珠河村孩子們的學習風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的生產力條件和經濟面貌。尼珠河村,這座曾經被世人遺忘的偏遠山村,如今游人如織,成為了名震一方的聚寶地。2024年,尼珠河大峽谷景區全年游客量達30萬人次,給當地帶來近2000萬元經濟收入。景區的發展極大地惠及了尼珠河村民的生活,村里的旅游業態越來越豐富,村民們辦起了農家樂、咖啡屋、酒店、民宿。
據尼珠河村村民陳余琴介紹,在天氣暖和的時候,她的民宿幾乎每天都客滿,院子里坐滿了從五湖四海的游客。陳余琴一邊做民宿,一邊干餐飲,生意紅紅火火,一年下來毛收入竟能有40萬元至50萬元。
因為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的父老鄉親越來越多,現如今有不少外出務工的尼珠河村村民也紛紛選擇回鄉發展。回鄉發展的尼珠河村村民的不斷增多還帶來了一個意外之喜,在過去近3年來,官寨小學在校學生人數保持穩定,這是因為隨著一些在外務工的村民陸續返鄉創業,部分學齡兒童也跟著父母回來讀書了。
在出這期節目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在無意中找到了一張特別令我感慨的照片。那是由新華社記者江文耀在2月23日,于尼珠河大峽谷用無人機拍下來的。照片的近處就是那座倚在峭壁上的世界最高戶外觀光電梯,而它的遠處則是一座高聳在兩山之間的、幾乎快要觸摸到云端的大橋。
我看著這座大橋總覺得有點眼熟,但是一時半會兒又想不起來。后來查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第一高橋、世界上最大跨徑的鋼桁梁斜拉橋,全長1341.4米、主跨720米、橋面至谷底的垂直高度達到565米的北盤江第一橋,也叫尼珠河大橋。尼珠河就是北盤江的一條支流,它原來其實叫泥豬河,這個名字跟著泥豬河村還有泥豬河村的村民過了差不多一百年,直到尼珠河大橋開通之后,才改成了如今尼珠河這個新名字。
如果說高鐵代表著中國速度,而慢車代表著中國溫度。那么換個角度再看一眼新華社拍的那張照片,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尼珠河大橋代表著中國高度,而尼珠河景區的觀光電梯,則代表著另一種中國溫度呢?
從高鐵到大橋,從速度到高度,今天的中國幾乎每一個維度都在發生著快速的變化,唯有她的溫度,始終如一,依然和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的一樣溫暖。
鋼鐵的偉人或許已經遠去,但偉人遺落在山川大地上的鋼鐵,仍然在福澤著被他愛得深沉的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的人們。
我就本期節目的結尾詢問了一下我們親愛的狄熙客同志,我從他的回答中也感受到了中國溫度,一如尼珠河村的孩子們,在擁抱他們腳下那片熱土時所感受的:
從尼珠河大峽谷的懸崖峭壁,到云端之上的觀光電梯,從李白筆下的“難于上青天”,到如今孩子們腳下的“天梯”,這條求學之路的變遷,不僅是一場地理高度的跨越,更是一個國家對民生溫度最生動的詮釋。當北盤江大橋以“中國高度”刺破云層,尼珠河的“空中校車”則以另一種“中國溫度”托舉起大山深處的希望——它讓險峻的山路化作坦途,讓閉塞的村落擁抱世界,更讓一代代孩子的夢想,不再被群山阻隔。
如今的尼珠河村,峭壁上的鑿痕仍在訴說往昔的艱辛,而崖頂的朗朗讀書聲已與遠航的汽笛共鳴。發生在這里的故事,是中國扶貧史詩中的一個注腳:它不追求驚心動魄的宏大敘事,卻以細水長流的堅韌,將“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鐫刻在華夏山川的每一寸土地上。正如那些被鐵鏨劈開的巖縫,終成通途,一個國家的初心,也正是在這樣的跋涉中愈發清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遠是最值得奔赴的星辰大海。
“尼珠的孩子啊,天上的校車開啦。” 當孩子們踏著“天梯”穿過云層,曾經攀巖求學的驚險已化作俯瞰山河的風景。“勇敢往前走吧,帶著你們的夢。” 那些揮手告別的笑臉,那些努力生活的身影,那些挺著腰往高處走的熱望,此刻正與峽谷的風一同回響:這片土地上,總有人翻山越嶺為你鋪路,總有人將你的遠方,當作自己的歸途。
國家強大了,我們身為中國人所能感受到的中國溫度,無處不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