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近日對也門胡塞武裝發動了2025年以來中東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場看似“突然”的打擊背后,實則藏著美國全球戰略的連環棋局。
從俄烏沖突的妥協退讓,到紅海局勢的主動升溫,再到劍指伊朗的極限施壓,特朗普的每一步都透著“挑軟柿子捏”的算計,東歐、中東、亞太三大戰場中,他顯然認為中東的胡塞武裝是最好捏的那顆柿子。
過去一段時間,特朗普在俄烏沖突中的態度耐人尋味。他一邊公開喊話普京“高抬貴手”,一邊默許俄軍對北約軍官的包圍戰,甚至被外界質疑“對俄投降”。
特朗普這一操作迷惑性很強,但現在看明白了,特朗普對俄羅斯“綏靖”并非示弱,而是為了將戰略資源從中東抽身。俄烏沖突長期消耗美國軍援,但特朗普深知,與俄羅斯在東歐硬碰硬只會讓美國陷入泥潭。
相反,中東的胡塞武裝和伊朗代理人體系,才是特朗普眼中“性價比更高”的突破口。
這一邏輯在美軍的行動中顯露無遺,美軍此次打擊不僅針對胡塞的軍事設施,還首次將矛頭對準其領導層,試圖通過“斬首行動”癱瘓指揮系統。特朗普甚至高調宣稱“要讓伊朗付出代價”,直接將胡塞與伊朗捆綁,為后續施壓德黑蘭埋下伏筆。
不得不說,特朗普依舊是一個危險且狡猾的對手,胡塞武裝對紅海航道的封鎖,本是聲援加沙的戰術,卻意外成為特朗普攪局的抓手。美軍以“打通航道”為名發動空襲,實則有兩層算計。
一方面是為了打擊中歐貿易命脈。紅海是全球12%貿易量的必經之路,尤其對中歐海運至關重要。特朗普政府明知空襲可能激化胡塞的反擊,卻仍執意升級沖突。其深層目的是通過制造航運風險,迫使中歐貿易繞道好望角,大幅增加時間和成本,間接削弱競爭對手的經濟活力。
而另一方面,特朗普則是為了綁架歐洲安全焦慮。歐洲對紅海航道依賴度極高,特朗普借此逼迫歐洲在軍援烏克蘭和支援中東之間做選擇。若歐洲為保航線向美國妥協,北約內部的分化將加劇,美國便能進一步掌控中東主導權。
不難看出,特朗普對胡塞的窮追猛打,本質是2018年“極限施壓伊朗”策略的升級版。胡塞武裝被美方定性為“伊朗代理人”,打擊它既能削弱伊朗的地區影響力,又能測試德黑蘭的底線。美軍此次行動中,不僅警告伊朗“立即停止支持胡塞”,還罕見公開擊殺多名胡塞領導人,試圖切斷伊朗與也門的聯系。
那么問題來了,特朗普會下令發動地面進攻嗎?畢竟,空襲并不能打服胡塞,人家胡塞第二天就襲擊了美軍”杜魯門“號航母。在我看來,盡管美軍宣稱打擊將“持續數周”,但發動地面進攻的可能性極低。
因為美國是有歷史教訓的,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帝國墳場”記憶猶新,胡塞武裝的游擊戰術和山地地形更讓地面戰成為噩夢。貿然發起地面進攻,并不符合特朗普的商人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