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大代表呼吁廢除35歲就業門檻”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在調研中發現,就業市場年齡歧視普遍,特別是35歲限制入職現象嚴重影響了青年人就業,導致人才資源浪費和就業結構性矛盾 ,因此建議廢除35歲的就業門檻,創造一個沒有年齡歧視的就業市場,修改相關法律,將反就業歧視納入其中,給予明確法律規制。這一建議,無疑戳中了無數職場人的痛點。
在當下的就業市場中,35歲仿佛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生死線”。無論是公務員招考、事業單位招聘,還是企業的社會招聘,“35歲以下”的要求屢見不鮮。一旦超過35歲,即便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出色的專業技能,也常常被拒之門外,簡歷石沉大海是常態。就拿前陣子刷到的一條招聘信息來說,連環衛工人的崗位都要求35歲以下,這簡直讓人匪夷所思。35歲,本應是人生經驗與專業技能都趨于成熟的黃金時期,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也使得這個群體對工作有著更強的穩定性和責任心,卻因為年齡被就業市場無情地貼上了“不合格”的標簽 。
從宏觀角度看,35歲就業門檻的存在,造成了嚴重的人才資源浪費。據相關統計,35 - 45歲這個年齡段的職場人,往往在各自領域深耕多年,積累了大量的行業經驗和人脈資源,本應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可因為這不合理的年齡限制,許多優秀人才無法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才能,被迫轉行或者失業,這不僅是個人的損失,更是整個社會的損失。同時,這種年齡歧視也加劇了就業結構性矛盾,一邊是大量35歲以上的求職者找不到工作,一邊是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長此以往,對經濟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深究35歲就業門檻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傳統觀念作祟。自改革開放初期大興用人年輕化之風,將基層年輕干部的劃分界定在35歲以下后,這種以35歲來衡量人才年輕與否的思維定勢就一直延續至今。盡管時代變遷,人們的壽命延長,職業生涯規劃也有所改變,但不少用人單位依然下意識地將35歲設為用人界限。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用人管理存在“短視”行為,片面地認為年輕員工更具“性價比”和“可塑性”,卻忽視了35歲以上員工所具備的經驗優勢和成熟穩重的工作態度。
令人欣慰的是,已有部分省份開始嘗試打破這一不合理的門檻。河南、山東等省份將招錄公務員的部分崗位年齡調整到40周歲,為其他地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但這還遠遠不夠,要徹底消除35歲就業門檻,還需多方共同努力。
從政策層面來看,相關部門應盡快清理帶有年齡歧視的政策性文件,制定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反就業年齡歧視的具體措施和處罰標準,加大執法監督力度,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同時,完善勞動者終身學習制度,為35歲以上人群提供更多職業技能培訓機會,提升他們的職場競爭力。
企業也應轉變用人觀念,摒棄年齡偏見,根據崗位需求和員工能力來選拔人才,而不是單純以年齡作為篩選標準。要認識到,不同年齡段的員工都有其獨特的價值,35歲以上員工的經驗、人脈和沉穩特質,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作為求職者自身,無論處于什么年齡段,都要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增強職場競爭力。35歲以上的職場人更要積極調整心態,勇于嘗試新領域,挖掘自身潛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
廢除35歲就業門檻,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能盡快打破這一不合理的就業枷鎖,讓每一個有能力、有夢想的人,都能在合適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