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王婉儒近日被中國青年網報道,她在采訪中表示,支教不僅是在傳遞知識,更是在傳遞信念與力量。 2024年8月,跨越1450公里,她踏上了隴原大地——甘肅省秦安縣。而 130天后,她支教的“列車”即將到站,但教育的接力永不終止。靜待有一天,某個春日,在秦安的大山深處,一簇簇粉白的山花盛開,連成一片希望的春天。
王婉儒,中共黨員,北京科技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甘肅分團長,經濟管理學院2024屆本科畢業(yè)生。 曾任北京科技大學團委志愿服務指導中心副主任,經管學院團委學生副書記,曾獲北京市優(yōu)秀學生干部、校優(yōu)秀共青團干部、人民獎學金、百優(yōu)志愿者等榮譽稱號,第九屆“互聯網+”大賽全國銅獎等十余項榮譽獎項。
以一顆真心,赴山海之約
到學校報到的第一天,望著操場上奔跑的學生,我內心既忐忑又期待。這一年,我教授了6個班級的信息技術課程。面對300余名有著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學習基礎,以及充滿不同期待的學生們,如何讓他們在課堂中“看見光”,成了我日思夜想的課題。
開學第一課,我?guī)е脑O計的課件走進教室。當講到巴黎奧運會運用到的信息技術時,我看到孩子們一臉的迷茫。我猛然意識到,理想化的教學藍圖必須扎根于現實。課后,聯系母校的信息技術教師向他請教教學經驗,又在深夜反復修改教案,嘗試用更貼近生活的案例——比如“如何用手機拍攝短視頻記錄家鄉(xiāng)”“生活中常見的人工智能”等,來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漸漸地,課堂上舉手的孩子多了,他們臉上的迷茫之色不見了,眼里的光也亮了。
在此后的課堂上,我將教材內容巧妙地與當下最前沿的科技和最貼近生活的實例相結合,通過豐富有趣的講解,引導他們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識,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從“獨行者”到“播種者”
作為演講與口才社團的指導老師,我把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融入課堂,以時事熱點為切入點,帶領孩子們在探討國家大事、傳承文化精髓的過程中領會演講的奧義,在思辨中深化他們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從最初僅有一兩個孩子敢于舉手展示自己,到后來學生踴躍登臺分享觀點,我望著臺下一雙雙明亮的眼睛,深刻感受到教育不僅是課堂上的45分鐘,更是點滴細節(jié)的浸潤。一次課后,孩子們圍著我說,他們很喜歡我的授課方式,很開心能從時事熱點的分享中學到新知識,希望我能繼續(xù)帶領他們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站穩(wěn)講臺,亦要走出講臺
在教學之余,我深入到秦安縣的不同鄉(xiāng)鎮(zhèn),體驗當地百姓的淳樸生活,感受這片廣袤大地所承載的歷史積淀與人文情懷。
在秦安縣海拔最高的王鋪鎮(zhèn),我前往該鎮(zhèn)的中心小學,為學生們帶來“友善萬物”的拓展課堂,讓環(huán)保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我深入田間地頭,參加土豆撿收工作,親身體驗農耕的艱辛與樂趣,并與農戶們共享豐收的喜悅。
在郭嘉鎮(zhèn),我首次化身帶貨主播,通過鏡頭向廣大網友推薦當地的蘋果、花椒等優(yōu)質特色農產品。雖然緊張得手心冒汗,但看到直播間里“助農點贊”的留言刷屏時,我?guī)ж浀穆曇糇兊酶鼒远恕?/p>
我到秦安縣蓮花中學開展勵志助學宣講活動,與學生們進行交流分享,為他們答疑解惑。活動結束后,兩個學生走到我的身邊,說:“老師,我們要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看到她們因我的分享而備受鼓舞,我深深體會到,支教不僅是在傳遞知識,更是在傳遞信念與力量。
回首半年多的時光,我?guī)е皽厍赜媱潯睘樯絽^(qū)小學送去繪畫工具,看著孩子們用五彩畫筆涂鴉夢想;也曾與自己的學生成為朋友,傾聽少年們的煩惱;更在無數次深夜的備課中,反復咀嚼著“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深意。
130天后,我支教的“列車”即將到站,但教育的接力永不終止。靜待有一天,某個春日,在秦安的大山深處,一簇簇粉白的山花盛開,連成一片希望的春天。
近期專題 歡迎投稿
出品 | 北科小博士新媒體工作室
來源 | 北京科技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甘肅分團
責編 | 圓
校核 | 邢子純 語菲 覃紀寧 李丹
值班編委 | 嘉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