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在春櫻爛漫的時節,日本大阪灣畔的世博園區即將迎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近日,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訪時,對即將啟幕的大阪·關西世博會寄以期許。當中國館以“書簡長卷”的獨特造型矗立于世博園,這不僅是鋼筋水泥構筑的展館,更是中日兩國以文化為舟、以合作為楫駛向未來的生動寫照。
中國館外墻鐫刻的漢字紋路,恰似一把打開時空之門的鑰匙。這些承載著中華文明基因的符號,與日文中的漢字形成奇妙的互文。正如薛劍總領事在采訪中所言,漢字既是中日文化聯結的獨特紐帶,更是東亞文明共同記憶的生動注腳。當游客駐足于書簡造型的中國館前,既能看到《千里江山圖》的青綠山水在數字科技中流轉,也能在敦煌飛天的全息投影里觸摸盛唐氣象,這種超越語言的審美共鳴,正是文化交融最深邃的力量。
這種文化對話絕非單向輸出。從遣唐使的執拗西行到鑒真東渡的六次渡海,從吉備真備帶回的《唐禮》到空海法師書寫的《風信帖》,中日文化交流史本身就是一部相互啟迪的共生史。如今,當中國館將31個省份的瑰麗文化濃縮呈現,當日本民眾通過AR技術“云游”故宮、對話兵馬俑,這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共振,正在續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當代篇章。
大阪世博會不僅是文化展示的殿堂,更是經濟合作的平臺。中國長期以來強調的“對話而不對抗”理念,在中日經貿領域有著尤為現實的映照。面對全球經濟寒流,中日作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更需要以“拆墻不筑墻”的智慧破解發展難題。從節能環保到數字經濟,從養老產業到現代農業,雙方在諸多領域存在天然的互補優勢。
大阪作為“日本經濟玄關”,與中國的合作潛力尤為可期。中國中車與近畿車輛的合作案例,阿里巴巴與關西機場的數字互聯項目,都印證著“1+1>3”的協同效應。大阪世博會期間31個中國省份將依次舉辦推介活動,這不僅是文化巡禮,更是向日本企業派發的合作邀請函。正如薛劍總領事所期待的,這種“無需赴華即可感受中國”的體驗,必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合作項目,為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
文化交流最終要落腳于人心相通。薛劍總領事對日本游客赴華旅游的期待,觸及中日關系的深層肌理。從京都醍醐寺的垂櫻到揚州鑒真路的櫻花大道,從奈良東大寺的晨鐘到西安大雁塔的暮鼓,中日民間始終保持著情感深處的深刻聯結。當世博會上的“數字敦煌”讓日本觀眾驚嘆,當中國館的茶香吸引參觀者駐足,這些文化觸點都在悄然改變著認知的維度。
旅游是丈量文明的腳步。從1980年代中日蜜月期的旅游熱,到疫情后的逐步恢復,人員往來始終是關系發展的晴雨表。大阪作為日本第二大都市圈,若能借助世博效應重現“鑒真號”客輪的盛況,必將為兩國民間理解注入新的活力。這種基于文化共鳴的情感聯結,終將轉化為守護和平的堅定力量。
站在百年變局的歷史節點,大阪灣的潮聲與黃浦江的浪涌正合奏著時代交響。當中國館的書簡造型倒映在世博湖水中,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文明的倒影,更是未來的鏡像。中日兩國以文化為舟、以合作為楫,必能在人類文明的海洋中劃出更壯闊的航跡,讓“和合共生”的東方智慧照亮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壯闊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