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英國共有16座服役核電站,核能發電占電力供應總量的21.1%。12月30日,由本國企業運營的最后一座核電站——威爾法核電站關閉。目前服役核電機組為15臺,全部由法國電力公司(EDF)的子公司法電能源公司(EDF energy)擁有并運營,但大部分已接近其設計壽命。2015年10月,EDF與中廣核集團達成戰略投資協議,雙方將共同出資在欣克利角C核電站建設兩臺歐洲壓水式核電機組。這將是近20年來英國第一個核電站項目,其發電能力將滿足英國每年電力需求的7%。
這個項目涵蓋了三個項目,其中包括中廣核牽頭的中方團隊將與法國共同投資建設的欣克利角C,參與塞斯維爾C開發階段的合作,牽頭開發布拉德韋爾B并合資開展我國自主“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在英國的通用設計審查。三個項目分別是,欣克利角C,法國電力主導,中廣核出錢不出技術;賽茲韋爾C,中廣核參與,出錢也出技術;布拉德韋爾B,中廣核牽頭,出錢出技術并且把華龍一號送去參加審查。中廣核在這三個項目里,參與程度是逐漸加大加深的。
英國核電廠(資料圖)
然而,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卡梅倫政府下臺,特雷莎·梅上臺執政。梅政府上任后,立即暫停對欣克利角C的審查,稱項目涉及國家安全,需要重新評估。盡管幾個月后,英國政府最終批準了該項目,但從那時起,英國政界對中國投資的敵意開始顯現。與此同時,欣克利角C項目也開始暴露出預算超支和工期延誤的問題。2017年EDF宣布,項目預算從180億英鎊上漲至200億英鎊,預計2025年投運。2018年成本繼續上升,EDF稱總投資已增至220億英鎊,工期推遲至2027年。
最終,在2021年,英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將中國“踢出”了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英國這一招,看似精明,實則短視。他們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卻沒料到會給自己帶來“大麻煩”。資金問題雪上加霜。中國撤資,英國就得自己掏腰包,但這筆錢對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英國政府無疑是巨大的負擔。技術難題更加棘手。中國在核電技術上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英國此舉無異于自斷臂膀。更重要的是,英國的國際信譽也受到了損害。
英國核電廠(資料圖)
隨著特朗普今年的上臺,已經表現出對歐洲的拋棄,英國政府于是想把欣克利角C核電站這個爛尾工程交給中國來做。畢竟目前能接受這個項目的除了中國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國家。當年踢出中國企業的是他們,如今舔著厚臉皮回頭來找我們的也是他們。對于欣克利角C核電站后續的竣工肯定不好做的,之前的法國EDF的投資,近乎打了水漂,英國也因此對國內群眾無法交代。而這次低下頭來找中國,一定是無可奈何之舉。
英國媒體發了好幾篇文章,明里暗里地將超支的責任甩到了該項目的中國投資人中廣核公司的身上。大概意思就是,都是中國人不愿意為超支買單,核電站建設才陷入了僵局。英國人鐵了心要跟著美國搞陣營對抗,但現在卻又要怪中國人不給核電站掏超支的錢,斷然是毫無道理。而現在,更重要的是,如果法國電力無法順利融資,那要么就只能中途跑路,讓項目爛尾;要么就只能在運營后漲電價,預計漲幅達到70%,讓消費者為這些超支的成本買單。
英國核電廠(資料圖)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近年來,中英法在英開展了多個核電基礎設施合作項目,總體持續推進。我們希望英方為中資企業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為中英合作創造有利條件。中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各國發展的伙伴和機遇,不是威脅和挑戰。中方始終致力于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關系,同時堅決維護自身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英方應摒棄冷戰思維,停止散布中國威脅論,客觀理性看待中國和中英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