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小雪,從鄧關會仙橋逆流而上至高石村雙龍橋,尋跡鐵錢溪畔收獲頗豐。陽春三月,“行走鄉間·發現自貢”再次走進鐵錢溪。從板橋中學順流而下至三河場,特別是從張壩橋至跳墩橋一段,不僅老橋和堰閘較多,更有油菜花開的鐵錢溪畔大美風光。
午后抵達張壩村口,鐵錢溪兩岸的油菜黃讓人迫不及待地踏上張壩村大橋。
時隔兩年半,再次走進板橋鎮張壩村,鐵錢溪環繞的村口頗有點水鄉韻味。
張壩村大橋上游濱河棧道竹林清幽,對岸沿河的油菜花田格外漂亮。
重訪張壩村口附近的戴家大院,整個老宅顯得更加破敗。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富順民居院落,其建筑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整個宅院建筑規模較大,對研究鐵錢溪流域的歷史文化和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鐵錢溪流經張壩村口形成了一個“小半島”,半島一側為古老的石板平橋,油菜花與倒影相映成趣。
另一側為新建不久的張壩村大橋,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
隨著張壩村大橋竣工通車,張壩橋漸漸褪去歷史舞臺,卻依然是鐵錢溪上的一道古韻風景。
“小半島”及身后的建筑倒映在鐵錢溪中,春風輕拂,美輪美奐。
張壩橋其實是一座橋上橋,上面是六墩七孔的石板平橋,下面有年代更加久遠的老石板橋,其建造時間可追溯到清代。
張壩橋下游靜靜流淌的鐵錢溪倒映著兩岸秀美風光
一位熱心老鄉帶領我們沿河下行百來米,告知此處原有一座叫“倒水橋”的石板平橋,下游修建堰閘后淹沒在河中。
這片鐵錢溪畔的油菜花田規模大且地勢平坦顯得格外壯美
抵達河邊,近距離欣賞鐵錢溪唯美的油菜花倒影。
不知是陽光還是種植時間,河邊同一片油菜花盛開程度差異不小。
沒有想到這條鄉間公路盡頭居然是一座跳墩堰橋
近段時間尋訪了不少自貢小河流上的老橋,但卻是第一次見到跳墩堰橋。這座橋位于富順縣板橋鎮張壩村鐵錢溪黑凼子,是一座在堰閘上設置跳墩的人行便橋。
春到鐵錢溪,河畔菜花開,穿此橋如同人在畫中游。
從下游回望黑凼子堰橋,不愧為鐵錢溪上的一道風景線。
翻越一個山頭后,遠眺黑凼子下游拐彎處的鄉村風光。
鐵錢溪轉彎之后河面再次變得寬闊起來,向村民打聽才知前面的騎龍嘴灘口有一座比黑凼子更大的堰閘。
此地的路名也頗有鄉土特色,塔石圓和巖頭上兩個老地名組成的“塔巖路”。
鐵錢溪畔難得的一小段竹林公路
穿越竹林公路后,遠處的騎龍嘴灘口堰映入眼底。
堰閘前的鐵錢溪如同“天空之鏡”將兩岸的秀美風光倒映其中
騎龍嘴灘口堰明顯比黑凼子堰的壩高得多,同樣也是一座簡易人行便橋。
沿著油菜花田繼續向騎龍嘴灘口堰下游尋跡
堰閘下游不遠有一座古老且滄桑的跳墩橋
雖然現在此橋已經廢棄,但細看發現是石梁平橋與跳墩橋的組合橋。
對岸橋墩依稀可見鎮津石龍雕刻
從跳墩橋往村道行進,意外發現一座石刻土地廟遺跡。
春暖花開,再次尋跡鐵錢溪畔,兩岸鄉村風光美不勝收。從張壩橋到跳墩橋段雖沒有發現龍橋蹤跡,但相較鐵錢溪下游跳墩橋和堰橋更多,周邊老宅院也頗具規模,對于研究鐵錢溪流域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